地位难知之始(当位);变坤错乾综坤。
初九:震来萀萀,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震来萀萀,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朱熹:成《震》之主,处震之初,故其占如此。
程传:初九成《震》之主,致震者也。在卦之下,处《震》之初也。知震之来,当震之始,若能以为恐惧,而周旋顾虑,“虩虩”然不敢宁止,则终必保其安吉,故后“笑言哑哑”也。
石介曰:初九有阳明之德,居《震》之始,是能先戒惧者,故繇彖所言,此爻当之。
胡炳文曰:初九在内卦之内,《震》之主也,故辞与卦同。盖震之用在下,在重震之初。又最下者,所以为《震》之主也。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程传:震来而能恐惧周顾,则无患矣,是能因恐惧而反致福也。因恐惧而自修省,不敢违于法度,是由震而后有法则,故能保其安吉,而“笑言哑哑”也。
范仲淹曰:君子之惧于心也,思虑必慎其始,则百志弗违于道惧于身也。进退不履于危,则百行弗罹于祸,故初九震来而致福,慎于始也。
子夏易传;剛能制斷,辨物也。動之於初,震其始恐懼其初,後有則,得震之義也。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虞翻曰:虩虩谓四也。初位在下,故“后笑言哑哑”。得位,故“吉”也。
干宝曰:得震之正,首震之象者。震来虩虩,羑里之厄也。笑言哑哑,后受方国也。
《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虞翻曰:阳称福。
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虞翻曰:得正,故“有则也”。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译文]初九,震雷打来时万民惶恐畏惧,然后能够镇定自惧之心,然而也因此而使人反躬修己,审慎为之,如此则必因恐惧而反致福泽。“笑言哑哑,后有则也”,是说由于恐惧而知谨守法则,然后致福而欢笑。“惊远而惧迩”是解释卦辞“震惊百里”的,就是说遇震惊百里之雷,无论远近,都势必会恐惧。最后三句的意思是说,在方圆百里皆惊惧的炸雷声中,君主的长子若能有“不丧匕鬯”的修养和气度,那么在君主外出之时,就可以留守宗庙社稷,悠然自如地处理政事,主持祭祀典礼了。
总的说来,《彖传》是围绕“震,亨”来立论的,阐述了由震致亨的道理。重点是说身当重任的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要能够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只有这样,才可以担负起国家或历史的重任,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于既倒,从而扭转乾坤。
《象》曰:涛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译文]《象传》说:两雷接连轰响,象征震动。君子因此而惶恐惊惧,进行修己省过。(洊:音jan,再。省:音xng,省察。)
[提示]指出君子要自我修省。
《象传》为什么说震是洊雷呢?
震卦是震下震上,由两震相重叠而成,而震的喻象为雷,上下皆雷,故说是洊雷。
《象传》的意思是说,君子从天空接连滚过的响雷中,悟知应当恐惧天威,进行自我修省?
是的,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说:“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
看来《象传》中阐发的意旨与卦辞震而后亨的意思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也是君子自身应该具备的素养。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译文]初九,震雷打来时万民惶恐畏惧,然后能够镇定自若,言笑和适,定可获吉。
《象》曰:震来虢虢,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
则也。
[译文]《象传》说:震雷打来时万民惶恐惊惧,说明初九这样恐惧戒慎定能导致福泽。临震而能镇定自若,谈笑和适,说明初九在恐惧戒慎之后行为就能遵循法则而不失常态。
[提示]行事成功必具涵养。
这段爻辞与卦辞基本相同,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想不会是无谓的重复吧?
当然不是。卦辞说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平日松懈自己,没有恐惧的人,当震雷炸响时却恐惧不已,无所适从;一种是平日不敢自宁,谨慎戒惧的人,当震雷炸响时反倒镇定若素,谈笑风生。而初九的爻辞,说的是第一种人,是希望这种人由于对震雷的恐惧而能修己省过,从此不敢自宁,谨慎戒惧,做到这一点就能如同第二种人,当危难到来之时能够镇定若素,谈笑风生,获得吉祥。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卦辞的“震来虩虩”与“笑言哑哑”是并列关系,说了两种人,“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只是补充说明“笑言哑哑”的,也是说的第二种人。而爻辞的“震来虩虩”与“笑言哑哑”是承接关系,说的是一种人前后的发展。
非常正确。其实爻辞已透露出了不同于卦辞的信息。
是不是“后”,“吉”两个字?
正是,有了这两个字,“震来虩虩”与“笑言哑哑”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一般的大众即第一类人听到雷声震动之后才知戒惧自己,修身自省,然而犹未晚也,仍可达到“笑言哑哑”获得吉祥的境界。
不过我又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把卦辞的这一思想放到初爻的位置上呢?
我认为是否可以这样解释:平日戒慎自惧,做事不掉以轻心,当危难来临之时,则能镇定自若,这种涵养应该初时就有。如果等到出了什么大事,才想起要恐惧修身,省察己过,这是不可能办到的。所以作者才把体现震卦卦义的爻辞全部系诸初九。
上一篇
下一篇
泰卦(地天泰卦)【坤宫三世卦|坤上:错乾综坤-先天:北方-后天:西南|乾下:错坤综乾|先天:南方|后天:西北|天位:太阴|人位:少阴|地位:太阳】泰卦:䷊【乾下坤上】否、泰之彖,歸宿在君子小人之消長,故曰:易以天道明人事。内外釋往來之義。隂陽健順,君子小人釋大小之義。信而任之則為内,踈而遠之則為外。内陽而外隂應,天地交來;内健而外順應,上下交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則又專就君子小人
乾卦(乾卦为天)【乾宫上世卦|乾上:错坤综乾-先天:南方-后天:西北|乾下:错坤综乾|先天:南方|后天:西北|天位:太阳|人位:太阳|地位:太阳】【周易上经】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宋)都絜撰《易變體義•卷一》[欽定四庫全書*易變體義卷一*宋*都絜*撰上經一【乾至蒙】䷀【乾下乾上】 乾:初九,潜龍勿用。此乾之姤也,而爻辭云爾者,盖以聖人之道,當潜藏之時,雖小有遇,亦不可有為。盖乾之姤
泰卦(地天泰卦)【坤宫三世卦|坤上:错乾综坤-先天:北方-后天:西南|乾下:错坤综乾|先天:南方|后天:西北|天位:太阴|人位:少阴|地位:太阳】泰卦:䷊【乾下坤上】泰:小往大來,吉,亨。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陽而外隂,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此易言往來之始。否泰反對,可以反對言往來。然就本卦觀之,坤往外,乾來内,便是小往
(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七》-《左傳》《國語》占第十三周易筮述卷七華隂王宏撰撰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坤下巽上】之否。䷋【坤下乾上,否。觀六四爻變而為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