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位易知之终(失正);变坎错离综坎。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朱熹:以阳居益之极,求益不已,故“莫益”而“或击之”。“立心勿恒”,戒之也。
程传:上居无位之地,非行益于人者也。以刚处益之极,求益之甚者也。所应者阴,非取善自益者也。利者,众人所同欲也。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极,则侵夺而致仇怨。或夫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孟子谓先利则不夺不厌,圣贤之深戒也。九以刚而求益之极,众人所共恶,故无益之者,而或攻击之矣。“立心勿恒凶”,圣人戒人存心不可专利。云“勿恒”如是,“凶”之道也,所当速改也。
孔颖达曰:上九处《益》之极,益之过其者也。求益无厌,怨者非一,故曰“莫益之,或击之”也。“勿”,犹无也。求益无巳,是“立心无恒”者也。无恒之人,必凶咎之所集。
李光地:卦义损上益下,则上者受损之极者也。若以受损为克己利于亦可,而爻义不然者,盖能克己利下,则受益莫大焉,不得云受损矣。故损上以处损之终,自损之极,而得益为义。此爻以处益之终,自益之极而得损为义。《书》云:满招损,谦受益。两爻之意相备也。
总论:熊良辅曰:《损》、《益》二卦,皆以损阳益阴为义。《损》自泰来者也,益自《否》来者也。天下之理,未有《泰》而不《否》,《否》而不《泰》,亦未有损而不益。益而不损者,故《泰》居上经十一卦,而《损》居下经十一卦。《泰》、《否》、《损》、《益》为上下经之对,后天序易,其微意盖可识矣。
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朱熹:“莫益之”者,犹从其求益之偏辞而言也,若究而言之,则又有击之者矣。
程传:理者天下之至公,利者众人所同欲,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则与众同利,无侵于人,人亦欲与之,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损于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云“莫益之”者,非其偏己之辞也,苟不偏已,合于公道,则人亦益之,何为击之乎!既求益于人,至于甚极,则人皆恶而欲攻之,故击之者“自外来”也。人为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六二中正虚己,益之者自外而至是也;苟为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上九求益之极,击之者自外而至是也。《系辞》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君子言动与求,皆以其道,乃完善也,不然,则取伤而凶矣。
胡炳文曰:二不求益而“或益之”,“自外来也”,上求益而“或击之”,亦“自外来也”,孰有以来之,五之吉,由中心之“有孚”,上之凶,由立心之“勿恒”,吉凶之道,未有不自心生者。
子夏易传;五以中正,人皆歸之,上九乘之,過求衆附,雖有其應,豈附之哉。獨自益之,人不益矣。不能修整立心,勿恒多求於人,人所忿也。益窮反損,故有外來而擊之者也。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虞翻曰:莫,无也。自非上无益初者,唯上当无应故“莫益之”矣。谓上不益初,则以剥灭乾。艮为手,故“或击之”。上体巽,为进退,故“勿恒”。动成坎心,以阴乘阳,故“立心勿恒,凶”矣。
《象》曰:莫益之,遍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虞翻曰:遍,周匝也。三体刚凶,故至上应乃益之矣。外谓上。上来之三,故曰“自外来也”。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译文]上九,没有谁增益他,有人攻击他;立心无恒,有凶险。(勿:无。)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译文]没有谁增益他,意思就是遍天下之人没有助益他的;有人攻击他,这是从外部不招自来的凶险。(偏:通“遍”。)
[提示]自益者反受损。
上九与九五的情况大相径庭,天下无人益之,反而群起攻之,看来关键在于“立心勿恒”。
你抓住了要害。益卦讲究损上益下,益下才能自益。上九处益卦上体,本该像六四、九五那样坚持益下,但他立心无恒,即益下之心不能恒久,反而要求损下益上,结果适得其反,“莫益之,或击之”,陷人凶险的境地。
《象传》对爻辞作了解释,其中“或击之,自外来也”好理解,与六二的《象传》“自外来也”相仿佛,只是六二不招自来的是益者,上九不招自来的是损者,是来攻击他的。“莫益之,偏辞也”,就不大好理解了,虽心知其意,却难以说清楚。
“偏辞”就是“遍辞”,即逻辑学上的全称判断。“莫益之”意为所有的人都不益他,没有例外。
上九的爻辞从政治角度来看,就是统治者如对民取而不与,只是一味地侵夺和剥削,老百姓会起而反抗,甚至暴动起义。
作为统治者,上九是一个贪得无厌、目光短浅的昏君。《易经》的作者在这里树起一个反面典型,用以警醒后来的统治者。
早期儒家主张德治仁政,可能与此卦的启示有一定的关系。
益卦全卦就是围绕统治者怎样益民及民怎样受益来阐发大义的。卦辞首先指出在上者能损上益下则无往而不利,接着六爻从正面和反面阐述了利民、益民的深刻意义,表明了自损必益,自益必损(损己利人,损人损己)的道理。
我还有一个想法,即损卦与益卦应合而观之,不知是否对头?
完全正确。损、益两卦的立意是相通互补的。损下以益上,上者受益当施惠于下;损上以益下,下者受益当回报于上。损与益又是相互转化的,不当损而损之,不当益而益之,就会适得其反,凶险必至。孔子读《易》至损、益两卦时,曾发出这样的慨叹:“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淮南子·人间训》)此外,与损卦一样,益卦也应放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来分析。比如它所揭示的凡施惠于人者终将获人之益、凡损于人者终将自损的人际关系规律,对于提高修养、净化心灵,正确健康地处理人际关系是大有益处的;益卦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利弊、祸福交互变化的客观规律,对我们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正确对待人生的成功与挫折也是大有益处的。
上一篇
下一篇
震为雷卦 地位:少阴|人位:少阳|天位:老阴|错卦:巽为风|综卦:艮为山|交互卦:水山蹇【周易下经】第51卦-震卦䷲震卦为雷(震下震上)-(清)翟均廉撰《《周易章句證異•卷二》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震;《歸藏》作釐。吴澄刪去震來虩虩,笑言啞啞八字。【云:初九爻詞重出。季本同。毛奇齡曰:吴季何其无忌憚至此】。虩虩;荀爽作愬愬。晁說之曰:虩虩與愬愬同音色。毛奇齡曰:虩愬同,說
益卦(风雷益卦)【巽宫三世卦|巽上:错震综兑-先天:西南-后天:东南|震下:错巽综艮|先天:东北|后天:东方|天位:太阳|人位:太阴|地位:少阴】【周易下经】第42卦-益卦䷩风雷益卦(震下巽上)-(清)翟均廉撰《《周易章句證異•卷二》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或益之三句。【見損卦】。享:王廙作亨。【午庚反】。陸德明作
地风升卦 地位:少阳|人位:少阴|天位:老阴|错卦:天雷无妄|综卦:泽地箤|交互卦:雷泽归妹【周易下经】第46卦-升卦䷭地风升卦(巽下坤上)-(清)翟均廉撰《《周易章句證異•卷二》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升;鄭玄作昇。【查慎行曰:古文只用升字】。《歸藏》作稱。陸德明曰:用見,本或作利見。初六,允升,大吉。允,許慎作 ,【進也。余凖切。晁說之曰:允,古文 。篆文】。朱震曰:施讎易作
姤卦(天风姤卦)【乾宫一世卦|乾上:错坤综乾-先天:南方-后天:西北|巽下:错震综兑|先天:西南|后天:东南|天位:太阳|人位:太阳|地位:少阳】【周易下经】第44卦-姤卦䷫天风姤卦(巽下乾上)-(清)翟均廉撰《《周易章句證異•卷二》姤:女壯,勿用取女。姤:鄭玄作遘。薛虞曰:古文作遘。馮椅曰:古文姤作遘。王沬易改為今文作姤。雜卦猶是古文。毛奇齡曰:雜卦傳、石經亦作遘。遘、媾義俱同。惠棟從遘、亷。按
困卦(泽水困卦)【兑宫一世卦|兑上:错艮综巽-先天:东南-后天:西方|坎下:错离综坎|先天:西方|后天:北方|天位:少阳|人位:少阳|地位:少阳】【周易下经】第47卦-困卦䷮泽水困卦(坎下兑上)-(清)翟均廉撰《《周易章句證異•卷二》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荀爽、虞翻、王弼“貞大人吉,(句)。”【孔穎達、李鼎祚、石介、蘇軾、鮮于侁、項安世、吴澄同】。程子諸儒貞(句)。徐氏刻朱震易傳,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