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一》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一》

乾卦(乾卦为天)【乾宫上世卦|乾上:错坤综乾-先天:南方-后天:西北|乾下:错坤综乾|先天:南方|后天:西北|天位:太阳|人位:太阳|地位:太阳】

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

頭等侍衛納喇性德編

上經

康節先生曰:不知乾,无以知性命之理。《觀物外篇》

伊川先生曰:上古聖人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重乾為乾。乾,天也。天者,乾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一无用字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乾者,萬物之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易傳》

○後人解易,言乾,天道也;坤,地道也,便是亂說。論其體,則天尊地卑;論其道,豈有異哉?【劉元承手編

○乾坤,古无此二字,作易者特立此二字,以明難明之道。【乾坤毁則无以見易,須以意明之】。以此形容天地間事。《語録》

横渠先生曰: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言天地則有體,言乾坤則无形。故性也者,雖乾坤亦在其中。《易說》

和靖尹氏曰:昔見伊川問易,乾坤二卦斯可矣。伊川曰:聖人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後世尚不能了,乾坤二卦豈能盡也?既坐,伊川復曰:子以為何人分上事?對曰:聖人分上事。曰:若聖人分上事,則乾坤二卦亦不須,況六十四卦乎?【二程全書又曰:易之八卦皆在於乾坤,故曰六。子今考其畫,觀其生卦處甚分明。曰:此事除康節理會得畫卦離,曰隂陽之相麗如此,中虛故明,中虚能受,如此等皆可推而知。文王以是因之,而六十四卦可謂盡矣。揚雄復用此廣而作太玄,蓋聖人初以乾而生八,以八而生六十四卦,推此以往,天下萬物之理如是而已。才再生之,便贅也。若物物事事而立一卦,則百玄亦未能盡。若其理,則自乾生八,自八生六十四,已是儘說破這道理。學者須要知此,是以文王以八因六十四,人不為非;揚雄以六十四易而成玄,人皆知其非也。若仲尼只說箇一以貫之,不可謂不盡也。

上蔡謝氏曰:昔富彦國問邵堯夫云:一從甚處起?邵曰:公道從甚處起?富曰:一起於震。邵曰:一起於乾。問:兩說如何?謝曰:兩說都得。震謂發生,乾探本也。若會得天理,更說甚一、二。《邵子全書》

白雲郭氏曰:包犧名卦必備三才之義,故自太極離而為八名,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兑。至文王重卦之後,然後三才八卦不一而足,而天、地、人之道或分矣。獨分卦之名因之不改,是以其義特異於諸卦也。說卦曰:乾為天。故世之說乾者止於天,不得其道,又以天為體,乾為用。夫以乾止於天,則乾象當一畫,不當有人道、地道而備三才也。孔子曰:乾,陽物也。自道言之,乾、坤、天、地、人无非一物,則是三才陽物皆乾之道。故說卦曰:乾為天。在天之乾也為圜,在象之乾也為君、為父,在人之乾也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馬、為木果,在地、在物之乾也。以乾能備三才萬物之象,而三才萬物之一物不能兼乾之象,故不得獨名曰天而必名曰乾也。又況乾、坤,道也;天、地,物也。得是道而後為物,故天得乾之道而為天也。八卦之名,皆與此同義。《易說》

新安朱氏曰: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一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本注:乾字,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内卦也,上者外卦也。經文:乾字,六畫卦之名也。伏羲仰觀俯察,見隂陽有奇耦之數,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隂。見一隂一陽有各生一隂一陽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本義》

○問:乾繫辭下解云:聖人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據此說,却是聖人始畫八卦,每卦便是三畫。聖人因而重之為六畫,似與邵子兩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為六畫不同。先生曰:程子之意,只云三畫上疊成六畫,八卦上疊成六十四耳,與邵子說不同。康節此意不曾說與程子,程子亦不及問之,故一向只隨他所見去。但他說聖人始畫八卦,不知聖人畫八卦時先畫甚卦,此處便曉他不得。

○問乾者天之性情。曰:健之體為性,健之用是情。

○問:乾坤,天地之性情。性是性,情是情,何故兼言之?曰:乾,健也,動靜皆健;坤,順也,動靜皆順。靜是性,動是情。

○乾坤是性情,天地是皮殻,其實只是一箇道理。

○問天,專言之則道也。曰:所謂天命之謂性,此是說道;所謂天之蒼蒼,此是說形體;所謂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此是說帝。以此理付人,便有主宰意。又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此是形體。

○問:主宰謂之帝,孰為主宰?曰:自有主宰。蓋是箇至剛至陽之物,自然如此運轉不息。所以如此者,必有為之主宰者。此等處要人自見得,非言語所能盡也。因舉莊子孰主張是,孰綱維是一段,曰:他也見得這道理。

○乾後三畫是隂,坤後三畫是陽。

○乾卦連致知、格物、誠意、正心都說了。坤卦只是說箇持守、柔順、貞固而已。坤卦是箇無頭物事,都不能為首,只是循規蹈矩,依而行之。乾父坤母,意亦可見。乾卦如創業之君,坤卦如守成之君。乾如蕭何,坤如曹參。如云先迷後得,先迷者,無首也;後獲者,迷於先而獲於後也。乾則不言所利,坤則利牝馬之貞,每每不同。所以康節云:乾无十,坤无一。乾至九止,奇數也;坤,耦數也。

○或云:乾无十者,有坤以承之;坤无一者,有乾以首之。曰:然。

○乾坤隂陽,以位相對言,固只一般。然以分而言,乾尊坤卑,陽尊而隂卑,不可並也。以一家言之,父母固皆尊,然母終不可以並乎父,所謂尊无二上也。

○物物有乾坤之象,雖至微至隱,纎毫之物,亦无不有者。子細推之,皆可見【並《語録》】

【原文】乾卦●卦辞:

乾,元亨利貞。

又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其性命之源乎!《通書》

康節先生曰:元者,春也,仁也。春者時之始,仁者德之長。時則未盛,而德足以長人,故言德而不言時。亨者,夏也,禮也。夏者時之盛,禮者德之文。盛則必衰,而文不足以救之,故言時而不言德。故曰大哉乾元,而上九有悔也。利者,秋之義也。秋者時之成,義者德之方。萬物方成而獲利,義者不通於利,故言時而不言德也。貞者,冬也。冬者時之末,智者德之衰。正則吉,不正則凶,故言德而不言時也。故言利貞者,性情也。元亨利貞之德,各包吉凶悔吝之事。雖行乎德,若違於時,亦或凶矣。《觀物外篇》

明道先生曰:亭毒化育,皆利也。不有其功,常久而不已者,貞也。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者,貞也。【劉絢師訓

伊川先生曰: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唯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故元專為善大,利主於正固。亨貞之體,各稱其事,四德之義廣大矣。《易傳》

○讀易須先識卦體,如乾有元亨利貞四德,闕却一箇,便不是乾。須要認得【楊遵道録】

○夫易卦之德曰元亨利貞,或為四,曰元也,亨也,利也,正也;或為二,曰大亨也,利於正也。其辭既同,義可異乎?所以異者何謂?【雜著策問

横渠先生曰:乾之四德,終始萬物,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然推本而言,當父母萬物。

○天下理得,元也;會而通,亨也;說諸心,利也;一天下之動,貞也。

○貞者,專靜也。

○又曰:仁統天下之善,禮嘉天下之會,義公天下之和,信一天下之動。【並《易說》】

和靖尹氏曰:乾、坤之外,言元亨者,固有也;言利貞者,所不足而可以有功也。有不同者,革、漸是也,隨卦可見。豫、遯、姤、旅言時義,坎、睽、蹇言時用,頤、大過、解、革言時,各以其大也。

藍田呂氏曰:元所以本也,亨所以交也,利所以成功也,貞所以為主也。

兼山郭氏曰:乾,道也。元、亨、利、貞者,其德也。乾之有是四德,由天之有四時,人之有四端,莫之致而常自然,與生俱生者也。是故乾得之以成道,天得之以成歲,人得之以成性,何莫由斯道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乾,健也。元,始也。亨,通也。升降往來,周流六虚而不窮者也。利者,得其宜也。貞者,正也。初九、九三、九五,正也。九二、九四、上九,變動亦正也。故九二曰:龍德而正中者也。乾具此四德,故為諸卦之祖。程顥曰:一德不具,不足謂之乾。伏羲初畫八卦,乾、坤、坎、離、震、巽、兑、艮,因而重之,歸藏之初經是也。商人作歸藏,首坤,次乾。夏后氏作連山,首艮,而乾在七,其經卦皆六十有四。至於文王,首乾,次坤,以乾、坤、坎、離為上篇,震、巽、艮、兑為下篇,繫以卦下之辭。周公繼之,乃有爻辭,《易傳》

○又曰:正字足以盡貞乎?曰:不足以盡之。貞有堅固守正之意,有以守柔為正者,有以守剛為正者,有雖柔也當堅守乎其剛,所謂用六也。元、亨、利、貞四者,皆周流圓轉以盡易之用,故非知變不足以盡之。或厲、或悔、或吝,不善用之者也。《叢說》

白雲郭氏曰:文言之初言四德,後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又觀餘卦利牝馬之貞、利君子貞之類,則疑其以元亨二德為一,利貞二德為一矣。蓋自易論之,乾,陽物也;坤,隂物也。由乾之一卦論之,則元與亨,陽之類也;利與貞,隂之類也。是猶春夏秋冬雖為四時,由隂陽觀之,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隂,是以四德或為二義可也。且四德者,在卦則合天地人而言之,曰元亨利貞;在天地人别而言之,雖亦曰元亨利貞。然天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天之道,隂與陽之類是也;地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地之道,柔與剛之類是也;人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人之道,仁與義之類是也。天地人之隂陽、剛柔、仁義皆可謂之元亨利貞,而卦之元亨利貞不可謂之隂陽、不可謂之剛柔、不可謂之仁義者,以卦得兼三才,而三才之一物不得以兼卦故也。是以乾之道,天得之而為天,君父得之而為君父,圜得之而為圜,木果得之而為木果,大小不同,其具四者,則一而已。所謂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其道一也。文王之易,乾卦六畫之下,惟元亨利貞四字而已。至周公益六位爻辭六十二字,而易道備。孔子彖、象、文言,成今之易,而後世明。觀文王之易,則知周公事業,所謂郁郁乎文者也。亦見文王无聲无臭,同於上天之載,天不已,文王亦不已之義。由文王以觀包犧之畫,則知包犧範圍天地之道,同於太極至矣。《易說》

五峰胡氏曰:當時諸侯紀元,乃是實事,與後世改元者不同也。聖人於元上見義,若諸侯無元,則亦不成為君矣。如元享利貞,乾坤四德,在他卦亦有之,不可謂乾坤方得有元,他卦不得也。《文集》

新安朱氏曰:元亨利貞,文王所繫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餘卦放此。《木義》

○元亨利貞,文王本只是說大亨而利於正,至夫子然後解作四德。

○元亨利貞,譬諸穀,可見穀之生,萌芽是元,苖是亨,穟是利,成實是貞。穀之實又復能生,循環无窮。又曰:元是未通底,亨利是收未成底,貞是已成底。譬如春夏秋冬,冬夏便是隂陽極處,其間春秋便是過接處。梅蕊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物生為元,長為亨,成而未全為利,成熟為貞。

○乾之四德,元,譬之則人之首也。手足之運動,則有亨底意思。利則配之胷臟,貞則元氣之所藏也。又曰:以五臟配之,尤明白。且如肝屬木,木便是仁;心屬火,火便是禮;肺屬金,金便是利;腎屬水,水便是貞。

○元亨利貞,理也有這四段,氣也有這四段,理便在氣中,兩箇不曾相離。若是說時,則有那未涉於氣底四德,要就氣上看也得。所以伊川說:元者物之始,亨者物之遂,利者物之實,貞者物之成。這雖是就氣上說,然理便在其中。伊川這說話改不得,謂有是氣則理便具。所以伊川只恁地說,便可見得物裏面便有這理。若要親切,莫若只就自家身上看。惻隱須有惻隱底根子,羞惡須有羞惡底根子,這便是仁義禮智,便是元亨利貞,孟子所以只得恁地說。若不恁地說,更無說處。仁義禮智似一箇包子,裏面合下都具了,一理渾然,非有先後。元亨利貞便是如此,不是說道有元之時,有亨之時。

○元亨利貞,只就物上看,亦分曉。所以有此物,便是有此氣;所以有此氣,便是有此理。所以易傳只說元者萬物之始至萬物之成,不說氣。只說物者,言物則氣與理皆在其中。

○元亨,繼之者善也,陽也;利貞,成之者性也,隂也。

○元亨利貞無斷處,貞了又元。今日子時前,便是昨日亥時。物有夏秋冬生底,是到這裏方感得生氣,他自有箇小小元亨利貞。氣無始無終,且從元處說,元之前又是貞了。

○元亨利貞,在這裏都具了。楊宗範却說元亨屬陽,利貞屬隂,此却不是。乾之利貞是陽中之隂,坤之元亨是隂中之陽。

○問: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元亨是春夏,利貞是秋冬。秋冬生氣既散,何以謂之收斂?先生曰:其氣已散,乃其理耳。又問:冬間地下氣煖,便也是氣收斂在内否?先生曰:上面氣自散了,下面煖底乃自是生來,却不是已散之氣復為生氣也。

○乾,元亨利貞與屯卦元亨利貞只一般,聖人借此四字論乾之德,然本亦非四件事也。

○正字不能盡貞之義,須用連正、固說,其義方全。正字也有固字意思,但不分明,終是欠闕,正如孟子所謂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斯是正意,弗去是固意。

○問:乾元亨利貞,猶言性仁義禮智。先生曰:然。仁義中正,同乎一理者也,而析為用,誠若有未安者。然仁者善之長也,中者嘉之會也,義者利之宜也,正者貞之體也,而元亨者誠之通也,利貞者誠之復也,是則安得為無體用之分哉?萬物之生,同一太極也,而謂其各具,則亦有可疑者。然一物之中,天理完具,不相假借,不相凌奪,此統之所以有宗,會之所以有元也,是則安得不曰各具一理哉?

○又曰:元者,天之所以為仁之大德也。

○又曰:利貞者,性情也。一元之氣亨通發散,品物區形,天地之心盡發見在品物上,但叢雜難看。及到利貞時,則萬物悉已收斂,那時只有箇天地之心單單著見,故云利貞者,性情也,正與復其見天地之心相似。

○楊至之問:通書水隂根陽,火陽根隂,與五行隂陽、隂陽太極為一截;四時運行,萬物終始,與混兮闢兮,其无窮兮為一截。混兮是利貞誠之復,闢兮是元亨誠之通。然孔門多說仁智,如元亨利貞,元便是仁,貞便是智。四端仁智最大,無貞則元无起處,无智則如何是仁?易曰:大明終始。有終便有始也。智之所以為大者,以其有知也。以元亨利貞分配繼善成性一段。

○光祖問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曰:元是初發生出來,生後方會通,通後方始向成。利者物之遂,方是成得六七分,到貞處方是十分成,此偏言也。然發生中已具後來許多道理,此專言也。惻隱是仁之端,羞惡是義之端,辭遜是禮之端,是非是智之端。若无惻隱,便都没下許多。到羞惡,也是仁發在羞惡上;到辭遜,也是仁發在辭遜上;到是非,也是仁發在是非上。又問:這是猶金木水火,是否?曰:然。仁是木,義是金,禮是火,智是水。又,温底是元,熱底是亨,涼底是利,寒底是貞。以天道言之,為元亨利貞;以四時言之,為春夏秋冬;以人道言之,為仁義禮智;以氣候言之,為温涼燥濕;以方言之,為東南西北。

○周貴卿問:元亨利貞以此四者分配四時,却如何云乾之德也?曰:它初只是說大亨利於正,不以分配四時。孔子見此四字好後,始分作四件說。孔子之易與文王之易畧自不同:伏羲易自是伏羲易,文王易自是文王易,孔子易自是孔子易。易之元亨利貞,本來只是大亨而利於正。雖有亨,若不正,則那亨亦使不得了。當時文王之意,祗是為卜筮設。故祗有元亨,更无有不元亨;祗有利貞,更无有不利貞。後來夫子於彖既以元亨利貞為四德,更不做大亨利貞說了。易只是為卜筮而作,故周禮分明言太卜掌三易:連山、歸藏。周易,古人於卜筮之官立之,凡數人。秦去古未遠,故周易亦以卜筮得不焚。今人纔說易是卜筮之書,便以為辱累了易;見夫子說得許多道理,便以為易只是說道理。殊不知其言吉凶悔吝皆有理,而其教人之意无不在也。夫子見文王所謂元亨利貞者,把來作四箇說道理,亦自好,故恁地說他。但文王當時未有此意。今若以元者善之長,亨者嘉之會,利者義之和,貞者事之幹,與求卜筮者,豈不大糊塗了他!要之,文王者自不妨孔子之說,孔子者自不害文王之說。然孔子却不是曉文王意不得,但它又自要一様道理也。聖人之動便是元亨,其靜便是利貞,都不是閒底動靜。

○道夫問:天地生物氣象,如温厚和粹,即天地生物之仁否?曰:這是從生處說來。如所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那元字便是生物之仁。資始是得其氣,資生是成其形。到得亨,便是它彰著;利,便是結聚;貞,便是收斂。既无形迹,又須復生。至如夜半子時,此物雖存,猶未動在,到寅卯便生,己午便著,申酉便結,亥子丑便實,及至寅又生。他這箇只管運轉,一歲有一歲之運,一月有一月之運,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時有一時之運。雖一息之微,亦有四箇段子恁地轉運。但元則是始初未至於著,如所謂怵惕惻隱,存於人心,自恁惻隱地未至大段發出。道夫曰:它所以謂滿腔子是惻隱之心,蓋以其未散也。曰:它這箇事事充滿,如惻隱則皆是惻隱,羞惡則皆是羞惡,辭遜是非則皆是辭遜是非,初无不充滿處。但人為己私所隔,故多空濶處耳。戊己土律中黄鍾之宫,詹卿以為陽生於子,至午而盡,到未又生出一黄鍾,這箇即可說話。某思量得不是恁地。蓋似此元亨利貞,黄鍾畧畧似箇乾字;宫是在中字中間,又似是非在惻隱之前。其它春音角,夏音徵,秋音商,冬音羽,此惟說宫聲。如京房準律,十三短中為黄鍾不動,十二維絃便柱起應十二月。【並《語録》】

○又感興詩曰:元亨播羣品,利貞固靈根。非誠諒無有,五性實斯存。世人逞私見,鑿智道彌昬。未若林居子,幽探萬化原。《文集》

廣漢張氏曰:或問:孟子曰可欲之謂善,伊川謂與元者善之長同理。又曰:乾,聖人之分也,可欲之善屬焉。剛中嘗謂孟子言可欲,非私欲之欲也,自性之動而有所之焉者耳。於可與不可之際甚難擇,姑以近者言之。如飲食男女,人之所大欲。人孰不欲富貴,亦皆天理自然。循其可者而有所之,如饑而食,渇而飲,以禮則得妻,以其道而得富貴之類,則天理也。過是而恣行妄求,則非天理矣。故書曰敬修其可願,孟子又曰無欲其所不欲是也。乾,聖人之分,豈謂聖人之動皆循天理而然歟?【以坤為學者之事,莫是有馴致之意否?】元者,天德也。孟子所謂善,豈指天理而言歟?横渠又曰:明善必明於未可欲之際。未可欲,謂大本未發者否?見於可欲,則性之苗裔已發見者;未可欲,則本性全體渾然,不容一毫之偽。明之之功,何自而先?莫亦當先從事於可不可之際,審擇而固執之否?愚見如此,中心亦未安。恐伊川引乾元處,别有深意。答曰:人具天地之心,所謂元者也。由是而發見,莫非可欲之善也。其不由是而發,則為血氣所動,而非其可矣。聖人者,是心純全渾然。乾,知大始之體也,故曰:乾,聖人之分,可欲之善屬焉。在賢者,則由積習以復其初。坤,作成物之用也,故曰:坤,學者之事也,有諸己之信屬焉。今欲用工,宜莫先於敬。用工之久,人欲寖除,則所謂可者,蓋可得而存矣。若不養其源,徒欲於其發見之際,辨擇其可與不可,則恐紛擾而無日新之功也。【答宋伯潛】

又作桂陽學記,曰:聖賢之書,大要教人使不迷失其本心者也。一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其周流而該徧者,本體也。在乾坤曰元,而在人所以為仁也。故易曰:元者,善之長也。而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禮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而人之所以私偽萬端,不勝其過失者,梏於氣,動於欲,亂於意,而其本體以陷溺也。雖曰陷溺,然非可遂殄滅也。【並《南軒集》】

東萊呂氏曰:乾,元亨利貞如堯,欽明文思為堯,舜濬哲文明為舜。【麗澤論說

○又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乃中正仁義之體,而萬物之一源也。中則无不正矣,必並言之曰中正;仁則无不義矣,必並言之曰仁義。亦猶元可以包四德,而與亨利貞俱列;仁可以包四端,而與義禮智同稱。此所謂合之不渾,離之不散者也。【與朱元晦書

【原文】乾卦●初九:

初九:潛龍勿用。

伊川先生曰:下爻為初九,陽數之盛,故以名。陽爻理无形也,故假象以顯義。乾以龍為象,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陽氣消息,聖人進退。初九在一卦之下,為始物之端。陽氣方萌,聖人側微,若龍之潛隱,未可自用,當養晦以俟時。《易傳》

○乾六爻,如欲見聖人曾履處,當以舜可見。在側陋時便是潛,陶漁時便是見,升聞時便是乾,乾納于大麓時便是躍。【楊遵道録

横渠先生曰:易雖以六爻為次序,而言如此,則是以典要求也。乾初以其在初處下,況聖德脩而未成者可也。上以居極位畫為亢,聖人則何亢之有?若二與三皆大人之事,非謂四勝於三,三勝於二,五又勝於四,如此則是聖可階也。

○孟子不得已而用潛龍者也,顔子不用潛龍者也。孟子主教,故須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並《易說》】

漢上朱氏曰:易有四象,六七、八九、七八,不變者也。歸藏、連山用七八,易用六九,而七八在其中。變者以不變者為基,不變者以變者為用。陸績曰:陽在初稱初九,去初之二稱九二,則初復七。隂在初稱初六,去初之二稱六二,則初復八矣。卦畫七八,經書九六,七八為彖,九六為爻,四者互明聖人之妙意也。乾為馬,六爻皆以龍言之,何也?乾體本坤,陽以隂為基也。自震變而為乾,震變乾則乾為龍,乾變震則震為馬,故震其究為健。《易傳》

○又曰:或用一卦,或用一爻,或不可用,即曰勿用。天下之時無不可用者,顧用之如何耳。《叢說》

○又曰:乾六爻震為龍,而乾之六爻為龍,何也?曰:奮乎重隂之下者,震之動也。潛升以時,其用不窮者,乾之健也。乾者,息震而成也。天文,東方之宿,蒼龍之象,其角在辰,其尾在寅。震者,卯也。乾始於子,成於己,故陽復於十一月者,乾之初九也,亦震也。說卦震曰:其究為健。元之中,冬至之氣象,中孚也。其次三,木也,東方也。故曰龍出于中,首尾信可以為庸。元文曰:龍出乎中,何為也?曰:龍德始著者也。隂不極則陽不生,亂不極則德不形,所謂隂極生陽,則乾之初九也。【圖說

白雲郭氏曰:爻辭皆以人道為主,龍雖非人,而萬物皆人道之内,又取以象聖人,故乾爻稱之。乾不為龍而稱之者,龍有聖人之德,不必拘以乾象也。初,始也。聖人之始,果行育德,未可為時用,或時亦未能致聖人,皆潛可也。此舜耕稼陶漁之時,必至玄德升聞,乃命以位,故潛之時,宜勿自用。伊尹耕於有莘,傅說隱於巖野,二老避於海濱,亦皆是道。或喻漢祖及後世之隱者,皆不足以當潛龍之義。《易說》

新安朱氏曰:初九者,卦下陽爻之名。凡畫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為初陽數。九為老,七為少,老變而少不變,故謂陽爻為九。潛龍勿用,周公所繫之辭,以斷一爻之吉凶,所謂爻辭者也。潛,藏也。龍,陽物也。初陽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變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也。餘爻放此。《本義》

東萊呂氏曰:乾之初九曰:潛龍勿用。坤之初六曰:履霜堅氷。至陽者,善之類也;隂者,惡之類也。善端初發,且要涵養;惡念初生,便須翦除。《讀易紀聞》

【原文】乾卦●九二: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明道先生曰:九二利見大人,九五利見大人,聖人固有在上者,在下者。【李籲所録】

伊川先生曰:田,地上也,出見於地上,其德已著。以聖人言之,舜之田漁,時也,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柔,而以同德相應。《易傳》

龜山楊氏曰:易言利見利用,而終不言所以利,故孔子罕言利。或謂死與鬼神,子路所不得而問,蓋不曉一致之理,故錯認聖人之言。【京師語録

白雲郭氏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寛以居之,然後仁以行之。至於仁以行之,道大成矣。故龍之潛也,有必見之理;聖人之學也,有必行之道。舜之相堯,伊尹之就湯,太公、伯夷之歸文王,皆利見九五之大人者也。人臣,地道也,故見而在田;人君,天道也,故飛而在天。大人者,其道甚大之人也,故德合天地,明合日月,其序合四時,其吉凶合鬼神。不如是,豈足以有天下之大,而贊化育、參天地乎?君臣俱有大德,而小人勿用,此二帝、三王之所以興也。乾德以大為主,故不言聖人而曰大人。然則聖人之法乾,法其大而已矣。《易說》

新安朱氏曰:二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後放此。九二剛健中正,出潛離隱,澤及於物,物所利見,故其象為見龍在田,其占為利見大人。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當之,故値此爻之變者,但為利見此人而已,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此以爻與占者相為主賓,自為一例,若有見龍之德,則為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本義》

○占者當不得見龍、飛龍,則占者為客,利去見那大人。大人即九二、九五之德,見龍、飛龍是也。若潛龍君子,則占者自當之矣。

○其它爻象,占者當之。惟九二見龍,人當不得,所以只得把爻做客,大人即是見龍。

○利見大人,與程傳說不同。不是卦爻自相利見,乃是占者利去見大人也。須看自家占底是何人,方說得那所利見大人。

○六爻不必限定是說人君。且如潛龍勿用,若是庶人得之,自當不用;人君得之,也當退避。見龍在田,若是衆人得之,亦可用。利見大人,如今人所謂宜見貴人之類。易不是限定這物。伊川亦自說一爻當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只當得三百八十四事,說得自好。不知如何到它解,却恁地說?

○乾卦,他爻皆可作自家身上說,惟九二、九五要作自家說不得。兩箇利見大人,向來人都說不通。九二甚麽形影?如何教見大人?某看來,易本卜筮之書,占得九二,便可見大人,大人不必說人君也。【並《語録》】

【原文】乾卦●九三: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伊川先生曰:三雖人位,已在下體之上,未離於下而尊顯者也,舜之玄德升聞時也。日夕不懈而兢惕,則雖處危地而无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將歸之,其危懼可知。雖言聖人事,苟不設戒,則何以為敎?作易之義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聖人神其德,不私其身,故乾乾自強,所以成之於天耳。《易說》

龜山楊氏曰:乾之九三獨言君子,蓋九三人之位也。履正居中,在此一爻,故文言於九四則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於九三止言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已。其曰君子行此四德者,蓋乾之所謂君子也。曰所以為君子者,乃行此四德之人耳。《蕭山語録》

白雲郭氏曰:三居臣道之尊,當興事造業之任,故終日乾乾,法乾之健,不遑休息,此大禹三過其門不入之時。然天下之理,高則危,滿則溢,必戰戰兢兢,然後无危溢之患。是以九三位極之君子,能朝夕惕然,則雖處危地无咎矣。若厲者,雖危也。禹曰予思日孜孜,舜稱其不自滿假,孟子稱其聞善言則拜,皆夕惕之意也。乾之道,堯、舜得其大,禹得其健,雖欲不為帝王,不可得已。故堯、舜、禹之授受,係乎道之自然,聖人初无心於其間焉。《易說》

新安朱氏曰:九,陽爻。三,陽位。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无咎也。《本義》

○體无剛柔,位有貴賤。因它這貴賤之位隨緊慢說,有那易處。九三處一卦之盡,所以說得如此。九二位正中,便不恁地。

○問:九三不言象,何也?先生曰:九三陽剛不中,居下之上,有強力勞苦之象,不可言龍,故特指言乾乾惕若,而己言有乾乾惕厲之象也。厲无咎是一句,它後面有此例,如頻復,厲无咎是也。

○厲,多是這陽爻裏說。

○九三不說龍,亦不可曉。若說龍時,這亦是龍之在那亢旱處,所以說君子乾乾夕惕,只此意。

○乾之九三,以過剛不中而處危地,當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則雖危无咎矣。聖人正意只是如此。若旁通之,則所謂對越在天等說皆可通。大抵易之卦爻,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有用處。若謂乾之九三君德已著,為危疑之地,則只做得舜、禹事使。

○問:君子終日乾乾,是法天否?曰:才說法天,便添著一件事。君子只是終日乾乾。天之行健不息,往往亦只如此。如言存箇天理,不須問如何存它,只是去了人欲,天理自然存。如顔子問仁,夫子告以非禮勿視聽言動。除却此四者,更有何物是仁?

○祖道舉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是君子進德不懈,不敢須臾寧否。先生曰:程子云:在下之人,君德已著。此語亦是拘了。記得昔常有人問程子胡安定以九四一爻為太子者,程子笑之曰:如此三百八十四爻,只做得三百八十四件事理了。此說極是。到程子解易,却又拘了。要之,此是通上下而言,在君有君之用,臣有臣之用,父有父之用,子有子之用,以至事物莫不皆然。若如程子之說,則千百年間,只有箇舜禹用得也。大抵九三此爻才剛而位危,故須著乾乾,夕惕若,厲,方可无咎。若九二,則以剛居中,位易處了,故凡剛而處危疑之地,皆當乾乾,夕惕若,厲,則无咎也。【並《語録》】

東萊呂氏曰:乾九三在下體之上,未離乎下而尊顯,最是危懼難處之地,故以乾乾兢惕,始能无咎。且就學者分上言之,在流俗中,德行學業,在衆人之上,則忌疾者多,非十分戒懼,豈能免禍?只為未離得流俗,而名出流俗之上,所以招忌疾也。若是道尊德重,已離流俗,則自不須戒懼。若已離得下體,則為九四,其爻云:或躍在淵,无咎。蓋此爻已出下體之外,亦如學者躍出流俗之外,與流俗不相關,无緣忌疾,自然安穩,不須戒懼。淵,龍之所安也。《讀易紀聞》

【原文】乾卦●九四: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伊川先生曰:淵,龍之所安也。或疑辭,謂非必也躍不躍,惟及時以就安耳。聖人之動无不時也,舜之歷試時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處隂,故曰在淵。《易說》

兼山郭氏曰:或躍者試之也,在淵者終之也,故无咎。《易說》

漢上朱氏曰:初奇、二偶、三奇、四偶、五奇、六偶。卦有取於奇偶為象者,如乾九四曰淵。淵,重坎也。自四至上有重坎象。《叢說》

白雲郭氏曰:初居下體之下,潛者也。潛則行而未成,故不可用。四居上卦之下,猶有淵義。雖乾道已革,而无在田之位,進退惟時,固不可躍而進也。然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居近君之位,時其可失乎?是以疑於可進而自躍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所謂或躍也。六爻之義,大率以初為未仕,四為已仕,二為應君之臣,三為人臣尊極之位。蓋下卦以漸進,而四為近君矣。故二多譽,得君也;四多懼,近君也;三多凶,危也。《易說》

新安朱氏曰: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躍者,无所緣而絶於地,特未飛耳。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於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隂,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隨時進退,則无咎也。《本義》

○淵與天不爭多,淵是那空虚無實底之物,躍是那不著地了,兩脚跳上去底意思。

○問:程易以乾之初九為舜側微時,九二為舜田漁時,九三為玄德升聞,九四為歷試時,何以見得如此?先生曰:此是推說爻象之意,非本指也。讀易若通得本指後,便儘說去,儘有道理可言。敢問本指?先生曰:易本因卜筮而有象,因象而有占,占辭中便有道理。如筮得乾之初九,初陽在下,未可施用,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得此爻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隱晦而勿用可也。它皆倣此。此易之本指也。蓋潛龍則勿用,此便是道理。故聖人為彖辭、象辭、文言,節節推出無限道理。此程易所以推說得无窮,然非易本義也。先通得易本指後,道理儘无窮,推說不妨。若便以所推說者去解,則失易之本指矣。【並《語録》】

【原文】乾卦●九五: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伊川先生曰:進位乎天位也。聖人既得天位,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飛龍在天,況聖人之至,若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易說》

○至健而易,至順而簡,故其險其阻,不可階而升,不可勉而至。仲尼猶天,其致一也。《正蒙》

兼山郭氏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龍者,變化而不測者也。以天德而居天位,是以謂之飛龍在天也。猶之乘六氣,御青天,呼吸風雷,震蕩下土。及其霽也,風沈電滅,了不知其所之。反視太虚,廓然曾无遺迹。惟九五之得一,是以能體之。如聖人有作於天下,萬物覩之而蕩蕩巍巍,不可得而名言者也。利見大人者,言有君必有臣,有德必有鄰,所以相應相求,相須而治也。

○初非不剛於位則不及,二非不中於德則不正,三正而不中,四不中不正,上則過而已亢者也。過與不及非乾也,不中不正非乾也,就其中正而純全焉,獨九五也。昔之所謂得一者,其是之謂乎?所以取象乎飛龍也。不稱潛躍者,徒見其位,不可階而升,未見其德也。【並《易說》】

白雲郭氏曰:孔子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孟子曰:大舜有大焉。則大人莫大於堯、舜也。然堯以不得舜為已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為已憂,雖堯、舜之大,其憂尚如此。此九五大人之君,所以利見九二大人之臣也。天位不可階而升也,故稱飛龍焉。二帝三王未有不得大人以興者,漢、唐之際雖莫不然,然皆權謀變詐,小人之徒爭雄竊國而止耳,安知所謂利見大人之道哉?《易說》

新安朱氏曰: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與九二同,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耳。若有其位,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本義》

○問:程易於九二利見大人爻云利見大德之君矣,又言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成其功,天下亦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於九五利見大人爻云利見在下大德之人矣,又言天下固利見大德之君。兩爻互言如此,不審的何所指?先生曰:此當以所占之人之德觀之。若已是有九二之德,占得此九二爻,則為利見九五大德之君;若常人无九二之德者占得之,則為利見此九二之大人耳。已為九五之君而有九五之德,占得此九五爻,則為利見九二大德之人;若九二之人占得之,則為利見此九五大德之人。各隨所占之人,以爻與占者相為主賓也。太祖一日問王昭素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昭素曰:无害。若臣等占得,則陛下是飛龍在天,臣等利見大人是利見陛下也。此說得最好。又問曰:如此看來,易多是假借虚設,故用不窮,人人皆用得也。先生曰:此所謂理雖一定,事應尚虚,存體應用,稽實待虚。所以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萬事无不可該,无不周徧,此易之用所以不窮也。

○看來大人只是這大人,无不同處。伊川之病,在那二五相見處。卦畫如何會有相見之理?只是說人占得這爻,利於見大人,萬物覩之,便是見字。且如下面說許多大人者,言所以為大人者如此。今却說二五相見,却凑不著他這語脈。

○取象各不同,有就自己身上取底,自己當不得這卦爻,却就那人身上取。如潛龍勿用,是就占者身上言,到那見龍,自家便當不得,須把做在上之大人。九五飛龍,便是人君,大人却是在下之大人。

○問:龜山說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取飛字為義。以天位言之,不可階而升;以聖學言之,非力行而至。曰:此亦未盡。乾卦自是聖人之天德,只時與位有隱顯漸次耳。

○凡占得卦爻,要緊在分賓主,各據地位而推,如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若揣自己有大人之德,占得此爻,則如聖人作而萬物咸覩,作之者在我,而覩之者在彼,我為主而彼為賓也。自己无大人之德,占得此爻,則利見彼之大人,作之者在彼,而覩之者在我,我為賓而彼為主也。【並《語録》】

【原文】乾卦●上九:

上九:亢龍有悔。

伊川先生曰:九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此則亢矣。上九至於亢極,故有悔也。有過則有悔,唯聖人知進退存亡而无過,則不至於悔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上九亢龍,緣卦畫而言,須分初終,終則自是亢極。言君位,則易有極之理。聖人之分,則安有過亢?《易說》

兼山郭氏曰:亢龍有悔者,位已過中,德已過亢,是以動而有悔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九三過而惕,故无咎;上九過而亢,故有悔。然則龍德莫善於惕,而莫不善於亢也。亢則貪夫位,慕夫禄,不知進退存亡,其悔宜矣。堯老而舜攝,舜亦以命禹。伊尹復政厥辟,周公復子明辟,君臣之間,皆有是道。故知進退存亡者,其唯聖人乎!《易說》

新安朱氏曰: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於上,動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本義》

○或問:乾之六爻皆聖人之事乎?曰:盡其道者聖人也,得失則吉凶存焉。豈特乾哉,諸卦皆然也。

○又曰:上九云:亢龍有悔。若占得此爻,必須以亢滿為戒。如這般處,最是易之大義。易之為書,大抵於盛滿時致戒。蓋陽氣正長,必有消退之漸,自是理勢如此。又云:當極盛之時,便須慮其亢。如當堯之時,須交付與舜。若不尋得箇舜,便交付與它,則堯之後,天下事未可知。又云:康節所以看得透,它說話多以盛滿為戒。如云:只喜成微醺,不喜成酩酊。又云:康節多於消長之交看。又云:許多道理,無本不可知之數。惟是康節體得熟,只管體來體去。到得熟後,看是甚麽事理,無不洞見。【此皆伊川語】。

東萊呂氏曰:上九亢龍有悔,健而无息之謂。乾九極於上,則疑於有息矣。故聖人於上九而戒之以亢,使人不可輕進。蓋常留一位在前,則有不息之意。若處亢而止,則息矣,非乾也。《易說》

○又曰:中於五而亢於上,是乾至五而不可進也。苟不可進,則曷謂健而无息乎?蓋乾至於上而極,有極則有息,无極則无息。【己丑課程】

【原文】乾卦●用九: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伊川先生曰:用九者,處乾剛之道。以陽居乾體,純乎剛者也。剛柔相濟為中,而乃以純剛,是過乎剛也。見羣龍,謂觀諸陽之義,无為首則吉也。以剛為天下先,凶之道也。《易傳》

○或問用九只在上九一爻,非也。六爻皆用九,故曰見羣龍无首,吉。用九便是行健處,天德不可為首,言乾以至剛健,又安可更為物先?為物先則有禍,所謂不敢為天下先。乾順時而動,不過處便是不為首。六爻皆同【楊遵道録】

龜山楊氏曰:或問:乾坤用九六,荆公曰:進君子,退小人,固非自然之理。而正叔云觀河圖數可見,何也?曰:此多有議論,少有分明。繫辭分明說云:參天兩地而倚數九。參天六,兩地也。【南都語録

藍田呂氏曰:揲蓍三變,歸奇於初。其為四者,有七則為少陽,有八則為少隂,有九則為老陽,有六則為老隂。占遇七八則不變,不變者,觀其彖辭而言吉凶。【彖即卦辭】。遇九六則變,變者,觀其爻而言吉凶也。爻辭稱九六而不稱七八,蓋變者有占,占必有辭,故繫辭於爻之下,以定吉凶也。乾坤稱用九,用六者,六爻皆九,皆六則俱變,故亦繫之以辭而有吉凶,它卦之所無也。左傳蔡墨以乾用九為遇乾之坤,故知六爻皆變。

兼山郭氏曰:用九用六,獨乾坤有之。乾純陽,故曰羣龍。坤純隂,故曰永貞。羣龍无首,所以不至於亢。永貞以終,故无龍戰之災。此所以異於它卦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用,以也。天德者,九也。乾用九者,謂天德不可為首也。用之如何?見羣龍无首,吉也。此存乎其人也。坤用六者,利永貞,是也。非謂夫用九用六也。《叢說》

白雲郭氏曰:九,天德也。用天德者,徧覆包含,无所不容,其於見羣龍而容之,有餘裕矣,夫是之謂大人。大人有容天下之德,而无長天下之志。至於天下樂,推首出庶物之際,一以无心應之而已。象言天德不可為首,為者,自為之辭;无首者,戒其无自為首也。是以堯无能名,舜有天下而不與,文王三分有其二而事殷,皆无首之道。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知此,然後盡用九,无首之吉也。乾、坤純備天地九六之道,故稱用九、用六。它卦雜而不純,雖有所用,亦乾、坤之九六也。《易說》

新安朱氏曰:用九,言凡筮得陽爻者也。皆用九而不用七,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以卦純陽而居首,故於此發之。而聖人因繫之辭,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占之。蓋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故為羣龍无首之象,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春秋傳曰:乾之坤曰:見羣龍无首,吉。蓋即純坤卦辭牝馬之貞,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之意。《本義》

○問:乾坤獨言用九用六,何也?先生曰:此惟歐公說得是。此二卦純陽純隂而居諸卦之首,故於此發此一例。凡占法皆用變爻占,故凡占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占得隂爻者,皆用六而不用八。【百九十二隂爻之通例也】。蓋七為少陽,九為老陽,六為老隂,八為少隂,老變而少不變。凡占用九用六者,用其變爻占也。【此揲蓍之法】。遇乾而六爻皆變則為隂,故有羣龍无首之象,即坤利牝馬之貞也。言羣龍而却无頭,剛而能柔則吉也。遇坤而六爻皆變則為陽,故有利永貞之象,即乾之元亨利貞也。此發凡之言。

○用九用六者,變卦之凡例也。言凡陽爻皆用九而不用七,隂爻皆用六而不用八。用九故老陽變為少隂,用六故老隂變為少陽,不用七八故少陽少隂不變。獨乾坤二卦言之者,以其在諸卦之首,又為純陽純隂之卦也。聖人因繫以辭,使遇乾而六爻皆九,遇坤而六爻皆六者,即此而占之。蓋羣龍无首,則陽皆變隂之象;利永貞,則隂皆變陽之義也。【歐陽子曰:乾坤之用九用六,何謂也?曰:乾爻七九,坤爻八六,九六變而七八无,為易道占其變,故以其所占者名爻,不謂六爻皆九六也。及其筮也,七八常多而九六常少,有无九六者焉,此不可以不釋也。六十四卦皆然,特於乾坤見之,則餘可知耳。此說發明先儒所未到,最為有功】。

○陽進而隂退,故九為老陽,六為老隂。老隂老陽為乾坤,然而皆變;少隂少陽亦乾坤,然而皆不變。老隂老陽所以變者,无它,到極處了,无去處,便只得變。九上更去不得了,只得變,囘來做八。六下來,便是五生數了,也去不得,所以却去做七。

○老隂老陽不專在乾坤上,亦有少隂少陽,如乾坤六爻皆動底是老,六爻皆不動底是少。

○用九不用七,且如得純乾卦皆七數,這却不是變底。它未當得九,未在這爻裏面,所以只占上面彖辭。用九,蓋是說變。

○見羣龍无首,王弼、伊川皆解不成它是不見得那用九用六之說。

○問:用九,見羣龍无首,吉。伊川之意,似云用陽剛為天下先則凶,无為首則吉。先生曰:凡說文字,須有情理方是。用九當如歐陽公說,方有情理。某解易,所以不敢同伊川,便是有這般處。看來當以見羣龍无首為句。蓋六陽已盛,如羣龍然。龍之剛猛在首,故見其无首則吉。大意只是要剛而能柔,自人君以至庶人,皆須如此。若說為天下先,便只是人主方用得,以下更使不得,也恐不如此。又曰:如歐陽說,蓋為卜筮言,所以須著有用九、用六。若如伊川說,便无此也得。【並《語録》】

東萊呂氏曰:用九,見羣龍无首,吉。乾首出庶物,為天、為父、為君,无非為首,安在其无首邪?蓋乾者,萬物之首,非有心於首萬物也。雖為首,實未嘗為首也。老子竊窺无首之義,而曰:後其身而身先居其後,乃所以致其先。迹雖不為首,心實求為首也。觀此可知老、易公私邪正之辨。

○又曰乾之无首,坤之先迷,是知君臣上下之間,皆不可多上人也。【並紀聞】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暫無

【再次点校】:暫無

【负责版主】:待申请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45-46册•經部•易类39-40(文渊阁本)

相关推荐

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详解,泽地萃卦九四爻辞详解:大吉,无咎。

一、泽地萃卦九四爻辞及爻辞释义1、泽地萃卦九四爻辞3、泽地萃卦九四爻爻辞释义二、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解卦吉凶三、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卦解析九四爻动变得周易第8卦:水地比。四、泽地萃卦九四爻爻辞详解1、泽地萃卦爻辞九四释意:4、泽地萃卦爻辞九四爻

转载随笔 85 2023-12-19

周易第六卦讼卦上九爻详解 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周易第六卦详解第六卦初六爻详解第六卦九二爻详解第六卦六三爻详解第六卦九四爻详解第六卦九五爻详解第六卦上九爻详解上九爻动变得周易第47卦:泽水困。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兑)相叠。上九爻的含义讼卦第六爻人生启示从卦象上看,上九以阳爻居柔位,失位,

转载随笔 140 2023-12-19

周易第四十五卦萃卦九四爻详解 大吉,无咎。

周易第四十五卦详解第四十五卦初六爻详解第四十五卦六二爻详解第四十五卦六三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九四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九五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上六爻详解从卦象上看,九四下临坤卦,坤为众,众人聚合支持九四,所以说“大吉”。象辞意思是:占卜大吉大利才能没有灾

转载随笔 141 2023-12-18

乾卦的方位及其特点,哪个方位最吉利

乾卦是易经学中的专用名词,而且还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也有自己的方向和特点,那么乾卦的方向、特点是什么呢?本期乾卦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乾卦的方位和特点,看看在乾卦中那个方位最为吉利。

转载随笔 110 2023-12-18

乾为天卦有没有怀孕,易经里怀孕是哪个卦象

胎孕是否平安:本卦乾为天卦,变卦坤为地,时间3月23日14:36...乾为天卦感情走向详解?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乾为天卦详解感情运势如何?乾为天卦详解感情运势如何乾为天卦感情走向详解乾为天卦是吉是凶的解卦乾为天卦感情走向详解等内容只是参考

转载随笔 149 2023-12-17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