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十翼]系辞•上传-[清]晏斯盛撰《易翼说》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周易十翼】系辞•上传-(清)晏斯盛撰《易翼說•卷一》

易翼說[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

易翼說卷一易類

湖北巡撫晏斯盛撰

繫辭【此合下篇。史記俱稱大】。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鄭玄作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推明易之大原,法象天地,而乾坤為卦爻之宗也。天地,隂陽之體也。乾坤,卦也。尊卑,勢也。卑高,即尊卑。動靜,隂陽之機也。方之類,物之羣,隂陽之際也。貴賤者,乾坤内尊卑之等。剛柔者,動靜中卦爻七八九六之分。吉凶者,方物内羣類得失之異。莫非乾坤之隂陽也。隂陽無所不在,在天則有象,高者可仰;在地則有形,卑者可察。皆乾坤剛柔之交而變化者也。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樂記作奮】。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承上文變化而言。上文之尊卑貴賤,類聚羣分,皆乾坤之剛柔,故遂即卦爻之剛柔以言之。乾坤兩卦之剛柔相摩而有六子,遂為八卦。八卦交相推盪而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八卦耳。八卦,剛柔耳。雷霆風雨,剛柔之交氣;日月寒暑,剛柔之大分。其間成男者三,震也,坎也,艮也,由剛而來,乾道也;成女者三,巽也,離也,兑也,由柔而來,坤道也。前言成象成形者,剛柔之體兩在也,亦不測,即本文變化之所由成;此言成男成女者,剛柔之質交感也,亦分定,即所謂變化之道。前以天地明卦爻,此即卦爻見天地。

乾知大【王肅作泰】始,坤作成【虞、姚俱作化】物。

申言乾坤之事。乾彖曰:乾,元亨利貞。彖傳曰:大明終始。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此乾之知所為大始也。乾之為體,剛健高明,弘廓無際,為萬象先也。坤彖曰: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彖傳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此坤之能所為成物也。坤之為體,柔順安貞,凝承有象,為萬物母也。震、巽、坎、離、艮、兑,雖因乾坤而各成男女,而乾始坤成,又未始非一氣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申言乾坤之藴。天數奇,無所先;天行健,無所阻。一元之氣,流行不滯,易也。此其知之,所以大始。地數耦,因乎天;地勢坤,順以承。安貞之吉,效法不遷,簡也。此其能之,所以成物。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此言人得乾坤之理,易簡。乾坤之藴,天地之性也。得天之易,則元良之知,無有幽險,人所共知,秉彞之知是也,故知之易。得地之簡,則貞良之能,無有煩苛,人所共能,懿好之能是也,故從之易。健順也,剛柔也,仁義禮智也,人人而知之,人人而能之,易簡爾已。

來氏知德曰:易知易從,皆我非人知人從。

鄭氏維嶽曰:易簡原是一理,依易之理作之,則為簡。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此言人體乾坤之事。深險莫測者,虞之所以詐也,得乾之易而易知。天德之元,廓然大公,人所共見,初無物欲之間,故有親。煩苛難理者,治之所以亂也,得坤之簡而易從。地道之貞,翕然大同,人所共由,終無形勢之阻,故有功。無間於物者,必不息於中,故久。無阻於外者,必厚載於内,故大。久者,吾所得於天之理,是之謂德。大者,吾所以成乎身之事,是之謂業。非有外也,天德王道,合外内而一之者也。聖人也,賢人即聖人,猶乾坤兩卦所稱君子。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馬、王下俱有易字】成位乎其中矣。

結言兩者之所以一,而人參之也。天地之易簡本一,而人心一易。簡易兼三才而成六位,中庸致中和而成位育者,此也。

右第一段,段各分小節,後倣此。

言法象本乎天地,而人兼體之,乃作易之本原,而上下傳及說卦諸篇之綱領也。

○通體以乾坤為綱,後所謂與天地準、與天地相似、易之藴、易之門者,俱始於此。而本義於剛柔相摩節,用邵子先天說,以謂二相摩而為四,四相摩而為八,八相盪而十六,以至於六十四,失章内綱領乾坤之意。其鼓之以雷霆節,以為在天成象;乾道成男節,以為在地成形。然雷霆、風雨、日月,亦長少男女之卦;雷霆、風雨不盡天氣,而寒暑亦無象;人物之有息者根諸天,不盡地氣,而乾道又非地形,俱有未協。來氏知德以首節言伏義圓圖之對待,次節言文王圓圖及序卦之流行,然羲、文未嘗立圖,而卦之對待者又未始不流行也。

《周易觀彖》分首節言造化不易之體,剛柔相摩節言造化交易之情,鼓之以雷霆至坤道成女言造化變易之用。然上下之文義相承,而不易、交易、變易一氣俱到,體立用即行,無容分别。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虞本下有悔吝二字】,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設卦,謂六十四卦參伍錯綜、反覆往來而排列之。象,謂卦爻之象。繫辭,謂各卦爻下所繫之辭。吉凶,卦爻所象之事。然其所以設且觀焉,而繫之以辭者何?蓋由八卦而觀,則乾坤之剛柔相推而成;由六十四卦而觀,則八卦之剛柔相推而成;由六爻而觀,則皆剛柔之上下相推而成。或剛變而化柔,或柔變而化剛,則事之為吉為凶,而繫之以辭者,不出乎此。此易之大凡也。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虞作晝夜者,剛柔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本上文而言,吉凶悔吝所繫之辭,失得憂虞所觀之象。凡此因象而繫辭者,不外變化剛柔行於六爻之間也。何者?象以變化而顯,以剛柔而立。或剛變為柔,則柔進而剛退;或柔變為剛,則剛進而柔退。一剛一柔,若晝與夜之相代,此所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也。是皆因乎動者也。一卦之成,必有六爻,其動而為剛柔之變化者,則參三才而兩之,皆天地人之理存焉故也。此申明設卦繫辭之大旨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虞作象】也。所樂【虞樂作變】。而玩【鄭作翫】者,爻之辭也。

序:六十四卦之次序兼卦辭、言辭,三百八十四爻之辭兼象、言。居之而安者,其序之自然而不可易,剛柔相推,秩然有定。樂而玩之者,其辭之微妙而不盡,變化進退,悠然可思。言序則有象、有辭,言辭則有本爻之象。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吳澄本無是以下十字】。

上文序兼象辭,辭兼爻象,蓋卦辭爻辭皆因乎象也。未事時則統觀其象,而詳玩卦爻之辭,以窮其理;有事時則又觀其變化之剛柔,深玩所占之辭,以履其事。由是凶與悔吝,省身復理,冥冥之中,若或相之,故吉而无不利。二節俱言君子學易之事。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彖言一卦之象,爻言一爻之變,皆易之辭也。象變中有得有失,有小疵,有可補之過,故吉凶悔吝无咎,辭各有别。此下皆申觀象玩辭。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位謂爻,六爻之間,尊卑上下,其位秩然,變之所由出也。卦者六爻之體,全體之中,隂小陽大,截然不亂,象之所以見也。此易之自具於爻象者,不必有文字也。然象變之中,得失憂虞之理未易明也,惟聖人之辭能辨之。悔吝固言其小疵,然豈徒言之而已,方憂之而謹其幾。无咎固善其補過,然震其過也,必先之以悔。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齊小大者存乎卦,而彖者言乎其象。小險大易,辭各有當。如復、泰、大有諸卦大而易,睽、困、小過諸卦小而險是也。爻辭亦然。舉卦以該爻,爻辭多發明彖義。右第二段。

此段首二節言聖人作易,後五節皆言君子學易之事,前後相承,本是一意。先儒分吉无不利以上,彖者言乎象者也以下,各為一章,今合之以便觀玩。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陸德明作下】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鄭、虞、李俱作及】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申首段天地乾坤剛柔變化之意。準,則也。彌則,充滿,言無不貫。綸者,比合,言無不總。易乾坤之剛柔,即天地之隂陽;天地之道,即下文一隂一陽之謂。文理、始終、精魂、幽明、死生、鬼神,皆天地隂陽之往來,即乾坤剛柔之進退也。天象之文,有次可分;地形之理,有條不亂。其間陽極隂生,隂極陽生,隂幽陽明,一以貫之。事物得隂陽之理,原其方進而為始,及其既盡,則反而終,其死其生,非有二致。人物之生,隂精陽氣,聚而為質,游魂出入,變而有常,耳目口鼻,呼吸寂感,造化良能,一屈一伸,情狀可睹。易辭中天文地理、人物始終、氣質聚散、幽明之故、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無所不該,此其所以彌綸天地之道而與之準也,初非有外於乾坤剛柔之進退也。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鄭作導】。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京房作留】。樂【虞作變】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承上文而言,以申首段易知簡能之事。似,肖也。不違,適與之合也。上文所謂與天地準也。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易知也。知周萬物而道必足以濟天下,知以啓乎能,易之至,知之至也。乾彖所謂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文言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天親上,本地親下,各從其類者,此也。旁行而不流,簡能也。旁行而必不流,能以神乎知,簡之至,能之盡也。坤彖所謂安貞之吉,應地无疆,文言所謂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者,此也。天者理之本然,命者理之流行,樂而知之,心與理一,所知益融,何憂之有?土者隨時所寓,仁者因地之施,安而敦之,行與境洽,能之曲盡,愛無不周,是窮逹廣狹,皆易簡之知能也。此雖聖人事,然皆以易言。

範圍【馬、王俱作犯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承上文準天地、似天地而極言之。天地本無過也,而化有不齊,易彌綸之而不違,故能協贊化育,使之不過萬物。天地之化也,曲成之而不遺,所謂範圍之而不過也。知周道濟,旁行不流之實也。何也?以剛柔之進退,協隂陽之來往,幽明生死,鬼神一晝夜也。知之,故彌綸之而不違,是即神之所為運,而易之所為變化者也。神以隂陽之動靜言,易以剛柔之變化言。无方者妙於不測,无體者妙於生生。與神為體者易,行乎易之中者即神。易字應首易字,以起下文一隂一陽。

一隂一陽之謂道。

一隂一陽,所謂易也。易之在天地者,即天地之道也。對待則隂陽各一,流行則隂陽總一。

《周易觀彖》曰:此釋前所謂天地之道也。幽明、死生、鬼神,一隂一陽而已。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鄭作尠】矣。

此道之在人,天地之所付,人得之而為人者也。知愚賢不肖,莫不有之,而或偏或暗,亦未嘗出乎其外。繼之者善,陽變隂合,粹然至精;成之者性,陽健隂順,五常一理,即天命之謂性。易知簡能,仁知備足者也。然成性之中,理雖一而氣質殊,仁者見之為仁,知者見之為知,僅得知能之一端,百姓不知不能,雖日用之而無得。君子之道,仁知兼全,率性之謂也。

《周易觀彖》曰:此釋與天地相似之性也。

顯諸仁藏【鄭作臧,】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此道之隂陽互根,而為易簡之知能者也。陽之所以為知者,内也,而能顯之為仁;隂之所以為能者,用也,而知藴之於内。一機鼓動,萬物化生,非有心者所能與也。雖然,不與聖人同憂,而德業則聖人之所同也。藏用而為盛德,顯仁而為大業。顯仁者簡能而可大,是以富有;藏用者易知而可久,是以日新。仁知互根,在天地乾坤者,即在聖人者也。百姓固日用而不知,知者仁者亦不及也,故曰至。

張子曰:富有者大而無外,日新者久而無窮。

生生之謂易。

承上文而言,一隂一陽之道皆易也,前之所謂易无體也。隂生陽,陽生隂,本一氣之變化也。

《周易觀彖》謂此釋易无體者是也。

成【蜀本作盛】象之謂乾。效【蜀本作効,陸德明作爻】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生生之理,陽先隂後。陽氣最先而成象,健之體也,故為乾首段,所謂乾知大始者此也。隂質從後而效法,順之形也,故為坤首段,所謂坤作成物者此也。凡陽之數起於一,終於九;隂之數起於二,終於十。陽數順以九為極,隂數逆以六為極。隂極而陽生則七,陽極而隂生則八。生生不窮,因往知來,取其極以為占。所占者即變動之爻,以爻體事,皆所以通其變也,此之謂易。

隂陽不測之謂神。

上文之乾坤往來通變者,皆隂陽之生生也,易也。然一隂一陽,則兩在不測,而神行乎其間矣。

《周易觀彖》謂此釋神无方者是也。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應首易字。本義曰:不禦,言無盡。靜而正,言即物而理存。備,言無所不有。

《周易觀彖》曰:彌綸天地,故遠。不禦與天地相似,故靜而正。範圍天地之化,故於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陸作叀】。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易雖有六十四卦,而皆統於乾坤。乾坤之各有動靜,則一陽一隂之道兩在,不測之神也。專直無所私曲,易也,乾之成象;翕闢無所作為,簡也,坤之效法。

本義曰:乾坤各有動靜,於其四德見之,靜體而動用,靜别而動交也。乾一而實,故以質言而曰大;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廣。蓋天之形雖包乎地之外,而其氣常行乎地之中也,易之所以廣大以此。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隂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前言易與天地準,與天地相似,而易以乾坤為綱,乾坤之廣大,與天地同體。乾坤兩卦,各有動靜,彼此變通,直專翕闢,即天地之有四時,而一寒一暑也。乾坤各爻,一剛一柔,更相往復,即天地之有日月,而一晝一夜也。以其主宰言之,則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即天地之至德也。

孔氏穎逹曰:初章易為賢人之德,簡為賢人之業,今總云至德者,對則德業别,散則業由德而來,俱為至德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禮,蜀本作體】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因前屢言易而重贊之,以申明首段易簡理得,成位乎中之意也。易可久而為賢人之德,可大而為賢人之業,賢人即聖人也。聖人於可久之德,崇之以易;於可大之業,廣之以簡。夫乾以易知,而知極高明,故知崇;坤以簡能,而禮極謙約,故禮卑。乾,天也,乾易知而可久,則賢人之德,以乾之易崇德,故崇效天。坤,地也,坤簡能而可大,則賢人之業,以坤之簡廣業,故卑法地。天尊地卑,而乾坤之位定;成象成形,而剛柔之變化見。是天地之位設,而易即行乎其中。人於其中,得天地易簡之理以成性,而存之又存,復乎繼善之初。仁知渾全,則藏用而顯諸仁,仁顯能而約為禮。知禮出而由之安,則為道;知禮用而行之宜,則為義。内外體用皆易也,所以成位乎中道為三極。

右第三段。

通段申明天地乾坤、剛柔變化、易簡理得、成位乎中之意。先儒分章離析太多,氣脈不貫,《周易觀彖》頗合之而未盡,又逐段各成義類,未見天地易簡前後相承之意,故總五章為一節,以便觀玩。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九家作册,京房作嘖】。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此因第二段聖人設卦而言。象,六十四卦之象。賾,繁也。或儗其形,或儗其容,皆肖其物之所宜,此立象之精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京作算,姚作曲】。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此因第二段繫辭而言。爻者,六十四卦各爻之動。動者,陽九隂六,所效天下之變,會欵會通,變通其間,協乎當然,秩以節文,則為典禮。辭因之而繫以吉凶,此繫爻之審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九家作亞】也。言天下之至動【鄭玄作賾,九家作册,俱訛。虞翻本作動】而不可亂也。

惡,猶厭也。至賾不可惡,是萬為一;至動不可亂,萬一各正。

潘氏士藻曰:有至一者存,所以不可惡;有至常者存,所以不可亂。

《周易觀彖》曰:不可惡,不可亂,故可以居安。

擬之而後言議鄭作儀】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言動,天下之至賾至動者,爻象無所不該。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則變化成。下七爻即其例。

鳴鶴在隂,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古文作縻,京房作劘】。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况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况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釋中孚九二爻辭。象傳:言中心,願以二之實也。此又即其意而暢言之。言行,即上文言動。

蔡氏淵曰:居其室,即在隂之義。出其言,即鳴之義。千里之外應之,即和之義。感應者,心也。言者,心之聲。行者,心之迹。言行乃感應之樞機也。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釋同人九五爻辭。象言以中直,以五剛與二柔相應也。此又即其意而明其心之同。

《周易觀彖》曰:心同則無嫌於迹異,非物之所能間,而其號咷也相聞,其笑語也相洽。後漢郎顗疏云:願發揚乾剛,援引賢能,勤求機衡之寄,以獲斷金之利。蓋亦君臣朋友之意。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古一作順】。斯術【馬融本作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釋大過初六爻辭。象言柔在下,以初之柔承剛也。此又即其義以明其當大過之初而用柔也。

《周易觀彖》曰:欲為大過之事,基於敬慎之心。故棟,重物也,而猶患其傾橈。茅,雖薄物,而所以防傾橈者在是。是用可重也。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鄭作置,云:當作誌。按:古惪字之誤】。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釋謙九三爻辭。象傳:勞謙君子,萬民服也。以謙三陽剛,為羣隂所歸附,而止於下卦之上,此又即其意而明其德之盛、禮之恭也。

楊氏萬里曰:人之謙與傲,係其德之厚與薄。德厚者無盈色,德薄者無卑辭。如鐘磬焉,愈厚者聲愈緩,薄者反是。故有勞有功而不伐不德,唯至厚者能之。其德愈盛,則其禮愈恭矣。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釋乾上九爻辭,已見文言。此重言之者,對謙卦而觀玩之也。孔氏穎達曰:上既以謙德保位,此明無謙則有悔,故引乾之上九亢龍有悔,證驕亢不謙也。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姚作機】。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釋節初九爻辭。象傳:言知通塞,以剛正居節之初也。此又即其意而明其節之最要者。

吳氏澄曰:此爻辭所象慎動之節,而夫子以發言之辭釋之。

程子曰:在人所節,惟言與行。節於言則行可知,言當在先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徐作戎】。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虞作悔】。盜冶【鄭及諸家作野,太平廣記作蠱】。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釋解六三爻辭。象傳:言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此又即其意而明致寇之實也。小人而處尊位,未有能自固者。

《周易觀彖》曰解小人,乃解亂之根本。

○七爻俱承言動而發明之,示人儗議以成變化之大端也。前後相貫,其義顯然。吳氏澄竟行刪去,妄也。毛西河謂本文言而脱誤於此,亦非也。瞿塘易亦多所易置,甚屬無謂。其改鳴鶴在隂於下篇,尤無意義,總當如舊。

右第四段。

此申明第二段聖人設卦繫辭,學者觀變玩占之意。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槩舉蓍策之數五十,本策總數四十九,虚一也。求卦隂陽大少之策,有此體用。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京作卦】。

詳分掛揲歸之法象。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三十,石經作卅】。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釋上文衍數。天謂奇,一三五七九也。地謂耦,二四六八十也。一得五而合六,二得五而合七,三得五而合八,四得五而合九,五得五而合十,此奇耦之流行者也。一得九而合十,二得八而合十,三得七而合十,四得六而合十,五得五而合十,此奇耦之對待者也。陽者,天之元始,故太陽居一而含九,少陽居三而含七。隂者,地之效法,故少隂居二而含八,太隂居四而含六。四象無五與十,藏其體也。大衍虚一,所以存體,而其四十九者,則皆四象之實用矣。分之、掛之、揲之、歸之、扐之,法擬乎象,故莫不得乎天地之實數。而老陽變隂,老隂變陽,一屈一伸於其間,故曰成變化而行鬼神。鬼神者,屈伸之謂也。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數五十,何也?曰:五十有五,中除五以存五十之五也。詳見初津。學者因聖人之言而立圖,一五一十,隂陽老少,燦然可攷。後儒指二圖為河洛而改易經文,不知舊本次第,自秦漢以來未之有改也。今悉如舊。

毛氏奇齡曰:華山陳希夷以此為圖,不曰大衍數圖,而曰河圖。以圖衍數者,反曰衍數合圖。並取乾鑿度大乙九宫法,見之後漢書張衡中者,名之曰洛書,而經學大晦。

乾之策【馬作莢】。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徐作朞】之日。

釋乾坤六爻所得之策,以見皆天五地五、陽九隂六之數也。老陽數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六。老隂數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百四十有四,合之總三百六十,應天地一期之數。少陽數七,一爻二十八策,六爻一百六十八。少隂數八,一爻三十二策,六爻一百九十二,合之亦三百六十。獨言老陽老隂者,舉一隅也,猶言乾坤以該六十四卦也。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言六十四卦同。此天五地五、陽九隂六之數也。二篇三百八十四爻,隂陽各半,合萬一千五百二十策,少陽少隂,合之亦萬一千五百二十。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四營謂分二掛一,揲四歸奇,是為一變,如是者三,乃成一爻。初變不五則九,二變三變不四則八,得五四者三,共十三策,而過揲則三十六策,是為老陽,四其九也。得九八者三,共二十五策,而過揲則二十四策,是為老隂,四其六也。得一五四、二九八共二十一,而過揲則二十八策,是為少陽,四其七也。得一九八、二五四共十七,而過揲則三十二,是為少隂,四其八也。一卦六爻則十八變矣,此言一卦六爻之所以成也。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古作言】。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此因上文十有八變成卦而伸言之。九變已得八卦之一,是為小成。再九變則又得八卦之一,蓋引乾、坤、震、巽、坎、離、艮、兑而申之,觸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類而長之,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四千九十六事之能全備其間,總以十有八變得之也。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國策作讐、柞,說文作疇、醋,周禮註酬作訓,京房酢作醋,誤】。可與祐【荀爽作侑】神矣。

蓍策,器也,而隂陽之道以顯。隂陽之道,天也,而人之德行以神。四千九十六事之間,一往一來,應之有餘,則吾之德行神,而天之道顯。神也,人也,合而有助。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蓍策卦爻,皆隂陽老少之變化,是之謂道。然而兩在不測,即神之所為,知之非有二也。惟聖人深知之,而極致咏嘆。結上文以起下辭,變象占子曰二字贊辭。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古文此下三句或無以字】。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聖人知變化之道,故作為易書,而其道有四:易之理詳於辭,而所繫之言不虚;易之用主乎變,而六爻之動不妄;易之體具於象,而蓍策之器盡其制;易之事見乎占,而有疑以卜筮贊其決。前節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以君子學易之功言,此以聖人用易之事言。蓋聖人之情見乎辭,而辭因變繫,變因象生,象因占立,又有此序。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虞作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此明辭占之實。上文以言者尚其辭,以卜筮者尚其占,而此則以筮者之言贊卜之命,易辭皆為之響應來,無不知體物之工也。粹而不雜,故曰至精。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此明象變之實。上文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而此之參伍者以隂陽老少之變,錯綜者以七八九六之數。參伍則隂陽之變通,而剛柔交錯之文成;錯綜則七八九六之數極,而天地風雷水火山澤之象定。動而不居,器應無方也,故曰至變。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此總辭、變、象、占而言之。所謂變化之道,神之所為也。至精至變者,非有心也,寂無思為,而有以妙天下之感,一幾不測,故曰至神。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蜀本作揅,鄭玄作機】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此言聖人之體易也。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則極其深而天下之志皆通,至變之體所以立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研其幾而天下之務以成,至精之用所以行也。寂感一幾,皆神之至,故妙應而莫測。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至精至變至神,不外辭變象占。

右第五段。

此明蓍策卦爻之變化,示人象辭變占之道,而當觀玩之,以申明第二段之意。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二十字,先儒改屬前段之首,今還舊。此下文所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一奇一偶,渾然全體。筮法衍之而為大衍,即上所謂天數五,地數五,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實指之以起下文蓍卦之本,如上段之舉衍法以起義也。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古本一無此二字】。開物成【王肅本作闔】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易,天地奇偶而已。冒,總也。開物者志之通,成務者幾之研,皆一理往來於其間,所謂道也。天下之志者,天地之心;天下之業者,天地之事;天下之疑者,天地之幾。因上言極深研幾、通志、成務,以起下筮卦爻辭之意。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京房、陸績、虞本作工,荀爽本作功】。聖人以此洗【石經、京房、荀爽、蜀本俱作先】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劉瓛作臧】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蓍卦爻義,皆此天地之奇耦也。原本互為體用,圓神、方知、易貢,各就其盛者而言。圓神者,四十九之數;方知者,六十四之象;易貢者,一剛一柔之變。寂然不動其體,深而通天下之志;感而遂通其幾,動而成天下之務。洗心退藏於密,極其深也,故有以開物而通志;吉凶與民同患,研其幾也,故有以成務定業而斷天下之疑。其神知與蓍卦合,知來開物於未然,藏往成務於前定。聰明睿知,知也;神武不殺,神也。作易所以冒天下之道也。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一本無夫字】。

明天之道者,聰明睿知,契天地奇耦、隂陽剛柔之理;察民之故者,神武不殺,研吉凶同患之用。神物即蓍卦,前用即開物成務,而斷疑齋戒以神明其德,則洗心藏密。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此申言興神物以前民用,皆天地奇耦動靜之幾也。坤,地也,耦也,翕斂者也。乾,天也,奇也,開舒者也。即隂陽諸卦之象。然一奇一耦,一隂一陽,動極復靜,九而八也。靜極而動,七而六也。斂舒互乘也,即隂陽卦爻之變。此往彼來,酬酢不窮,即辭義所繫。民故之通,取戶喻之,以見前民用者,無所不在也。要而論之,則可見者為象,有形者為器,盡制者為法,宜民者為神。象謂卦,器謂蓍,法謂揲蓍求卦,利用出入,民咸用之之神,謂聖人之辭。卦蓍儗隂陽之迹,辭則直決其所以然,知來藏往之神所寓也,皆興神物以前民用之事也。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此象器制用之法,即前段虚一分二揲四成卦,引伸以畢天下之能事者。太極,即周子所謂無極,本不可以象器求,而為象器之始,故於五十中虚一以象之。雨儀,天地奇耦之大像。四象,即四時隂陽奇偶老少之分數。八卦,六十四卦之本體。吉凶,卦爻之繫辭。大業,所謂成務也。

曰:蓍法不及掛一歸奇,何也?曰:掛一歸奇,非實數也。初揲五九,每有盈縮也。過揲之總,則老陽必三十六,老隂必二十四,少陽必二十八,少隂必三十二,言揲四而掛歸者可知矣。或曰:此不為畫卦之次第,何也?曰:一卦六爻,各有四象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制用立成器【荀悦漢紀:作立象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頤【九家作冊】。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陸德明:作善】乎蓍龜。

此因上文見象形器而申言之。闔戶闢戶,固乾坤之象,而天地則乾坤之大象:也。雨,儀也。一闔一闢,固謂之變;往來不窮,固謂之通。而四時之闔闢往來於天地間者,又變通之大者也。四,象也。見,乃謂之象。而縣象著明,晝夜闔闢,升沈往來,又與四時為變通之大者也。興神物以前民用者,有位之聖人也。故崇高富貴,備物制用,立成器為天下利,而形乃謂之器。則生八卦,定吉凶,成大業者,惟蓍龜。

吳氏慎曰:此節贊蓍龜之大用,而先之以五者,又與闔戶八句相應。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王肅作雒】出書,聖人則之。

此承上制器利用莫大乎蓍龜而言,以終段首天地奇偶之數也。神物即蓍龜,蓍衍數龜,卦象則法而象之也。然由蓍體卦,由卦有爻,由爻有辭,效爻也。天地奇偶之變,辭則卦爻之文也。因隂陽奇耦而有吉凶,卦者奇耦之體,奇耦者卦之用。天象日月星辰之數,圖書奇耦之形,即蓍之法而卦之象,所謂天之神物而聖人則之也。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承上文天之象、河之圖、洛之書、蓍之數、卦之象而言,易之以數得象也。數七八九六,象隂陽老少象。示人可觀,故曰示辭;貢人可玩,故曰告吉。凶者事之象,斷者辭之用,此易之要也。下文遂引易贊之。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鄭玄作有】,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上文極言易之利用,故引易大有上九言得天之祐而无不利者以贊之,猶前段顯道神德行可與酬酢祐神之意。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上文言聖人立象、設卦、繫辭之事詳矣,此復申明之,欲學者深致其觀玩也。後三節皆發此意。意無窮,言有盡,象則無所不該,故立象則足以盡意。象立則卦設,情偽盡則意盡。因象之意而繫以辭,則亦足以盡言辭。因象之變而繫,皆有鼓舞之神,利用出入,民咸用之也。前節言聖人尚辭、尚象、尚占,此段言學者當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兩段正相對。

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原象所由立,辭所由繫,與闔戶謂之坤節對。彼明蓍卦之端,此明象辭之本。乾坤,奇偶之大者,象之宗也。有乾坤兩象,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交易變易者,皆由此出。此見而謂之象者,即形乃謂之器也。超乎其上,則乾坤之理,聖人所欲言之意也。有形者,即乾坤之質,聖人所因以立之象也。其中化裁之變,推行之通,舉措之事業,則聖人所欲盡之言,而辭所由繫也。下文遂詳言之。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詳立象、繫辭之實。天下之賾,形器之分;天下之動,變通之迹。立之象以極其賾,繫之辭以鼓其動。聖人所以盡意盡言,而足以盡利盡神者,此也。

化而裁【古作財】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聖人既立象盡意,繫辭盡言,學者觀玩,即當由辭會象,由象會意也。變通者,意之所在,人事之化裁推行,悉藴於中。惟能神明其德,則意在不言,象在形上。默成不言,猶所謂得意忘言,得言忘象。德行者,心得躬行,措諸事業之本。

右第六段。

此段由奇偶天地之數,以及蓍卦象辭之理,示人觀玩之實也。與上段文法相類,六段通為一章。

易翼說卷一

相关推荐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第二十五卦 无妄卦

今天共同学习《易经》第二十五卦:无妄卦《序卦传》曰:“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意思是《象辞》说:无妄卦的卦象是震(雷)下乾(天)上,好比在天的下面有雷在运行之表象,雷在天下运行,万物都不可以虚妄。初九,无妄,往吉。

转载随笔 115 2023-12-18

易经64卦灵签

什么是易经灵签易经六十四卦简称为“金卦卜”或“金钱卦”,相传为周文王所创,据说根据易经六十四卦来推算会十分的准确。在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会有六爻和爻辞,及与之相对应的三百八十四种状态。如何求取易经灵签什么是易经六十四卦?因为有六十四卦,所以

转载随笔 126 2023-12-18

未济卦-周易第六十四卦 火水未济 离上坎下

未济卦是既济的综卦,下坎上离,离为火,坎为水。二十:五卦的主卦是二卦坎卦,卦象是水,阳数是二十;客卦是五卦离卦,卦象是火,阳数是五十。象曰:火在水上,未济。《象辞》说:本卦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坎,坎为水。火在水上,水不能克火,是未济卦的

转载随笔 125 2023-12-18

易经六十四卦白话全解|易经六十四卦

易经六十四卦。有关易经六十四卦之卦序,粗看起来应是早已有权威性定论的课题。通行本的卦序来自《序卦传》,乾、坤、屯、蒙、需、讼…是春秋时期仁义道德礼教兴起时的产物,偏重于哲理。作为占筮的依据,此序列对理解卦象卦义,或会更合原意一些。现用通行本

转载随笔 102 2023-12-18

周易第二十五卦天雷无妄(无妄卦)详解,看完自己就会占卦了《64卦详解》

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乾)相叠。乾为天为刚为健;震为雷为刚为动。无妄卦原文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无妄卦:嘉美通泰,卜问得吉兆。《象辞》说:本卦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震为雷,天宇之下,春雷滚动,万物萌发,孳生繁衍,这是无妄的卦象。卦解:无妄卦

转载随笔 85 2023-12-18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