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清]惠棟撰《周易述•卷一》

| 易经注解| 2023-04-15 00:29:24| 0

01-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清)惠棟撰《周易述•卷

元和惠棟

《周易上經》

乾卦䷀【乾下乾上】

八純卦象天,消息四月

【原文】乾,元亨利貞。

注:元始亨通利和貞正也。乾初為道本。故曰元。息至二升坤五。乾坤交。故亨。乾六爻二四上匪正。坤六爻初三五匪正。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傳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

疏:繫上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又繫下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虞翻注云:兩儀。乾坤也。庖羲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演三才五行而為大衍之數五十。其一大極。故用四十有九。即蓍之數也。大極生兩儀。故分而為二以象兩。又分天象為三才。故掛一以象三。播五行于四時。故揲之以四以象四時。乾坤之廁當期之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故歸奇於扐以象閏。所謂兩儀生四象也。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是生八卦而小成。所謂四象生八卦也。引信三才至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而六十四卦備矣。此聖人作八卦之事也。乾坤。陰陽之本。故首乾坤。元始。亨通。利和。貞正。子夏義也。元始。釋詁文。亨者。乾坤交也。乾天坤地。天地交為泰。序卦曰:泰者。通也。故知亨為通也。

說文曰:利從刀。和然後利。從和省。文言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物足以和義。故知利和也。貞正也者。師彖傳文。乾初謂初九也。初始也。元亦始也。

何休注:公羊曰:元者。氣也。天地之始。故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說文曰:元從一。故春秋一年稱元年。說文又曰:唯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生萬物。董子對策曰: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是乾初為道本。故曰元也。初九云:大衍之數虛一不用謂此爻。故謂之道本。乾坤。消息之卦。乾息坤消。息至二當升坤五為天子。乾坤交通。故亨。經凡言亨者。皆謂乾坤交也。乾六爻二四上匪正。坤六爻初三五匪正。虞翻義也。二四上以陽居陰。初三五以陰居陽。故皆不正。乾變坤化。六爻皆正。故各正性命。乾為性。巽為命也。乾坤合德。六爻和會。故保合太和。正即貞。和即利。故乃利貞。傳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者。既濟彖傳文。六爻皆正。故剛柔正而位當。經凡言利貞者。皆爻當位。或變之正。或剛柔相易。經惟既濟一卦六爻正而得位。故云剛柔正而位當。乾用九。坤用六。成既濟。定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也。此聖人作易之事也。

【原文】初九:潛龍勿用。

注:易逆數也。氣從下生。以下爻為始,乾為龍,陽藏在下。故曰潛龍。其初難知。故稱勿用。大衍之數虛一不用。謂此爻也。

【原文】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注:坤為田。大人謂天子。二升坤五下體離。離為見。故曰見龍在田。群陰應之。故曰利見大人。

【原文】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注:三于三才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惕懼。夤敬。厲危也。離為日。坤為夕。以乾接乾。故曰乾乾。四變坎為惕。乾為敬。故夕惕若夤。三多凶。故厲。因時而惕。故無咎。俗本脫夤。今從古。

【原文】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注:躍。上也。淵謂初。四失位。故上躍。居五者欲下居坤初。求陽之正。故無咎。

【原文】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注:五體離。離為飛。五在天。故曰飛龍在天。二變應之。故利見大人。虞氏謂文王書經繫庖犧于乾五。造作八卦。備物致用。以利天下。天下之所利見是也。

【原文】上九:(忼)龍有悔。

注:窮高曰忼。陽極于上。當下之坤。三失位無應。窮不知變。故有悔。用九

注:九六者。爻之變。坤為用發揮于剛柔而生爻立地之道。故稱用也。見群龍無首吉。

注:群龍。六龍也。時乘六龍以御天。故曰見群龍。乾為首。坤下承之。故無首吉。象曰:天德不可為首也。

疏:易逆至爻也

說卦云:易逆數也。注云:易氣從下生。故云逆數。繫上曰:錯綜其數。虞翻彼注云:逆上曰錯。卦從下升。故曰錯綜其數。

乾鑿度曰:易氣從下生。鄭玄注云:易本無形。自微及著。故氣從下生。以下爻為始是也。乾為龍。九家說卦文。乾之所以取象於龍者。

管子曰: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是也。龜生於水。發之於火。於是為萬物先。為禍福正。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欲尚則陵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龜與龍。伏暗能存而能亡者也。若然。乾之取象于龍。以其能變化也。

荀子曰: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德。元也。天之元兼五色。故龍被五色。文言曰:潛龍勿用。下也。又曰:陽氣潛藏。故曰潛龍。其初難知。下繫文。初尚微。故難知。荀爽注大衍之數五十云:初九潛龍勿用。故用四十九。初九元也。即太極也。太極函三為一。故大衍之數虛一不用耳。若然。用九之義六龍皆御而初獨不用者。但易有六位。乾稱六龍。六位之成。六龍之御。皆有其時。初當潛隱。故稱勿用。然萬物所資始。王位在德元。以一持萬。以元用九。吾道之貫天下之治。皆是物也。

坤為至大人

此荀爽義也。與坤旁通。坤土稱田。釋言曰:土田也。太玄曰:觸地而田之。故曰坤為田也。許慎五經異義曰:易孟京說有君人五號。帝天稱也。王美稱也。天子爵號三也。大君者與上行異四也。大人者聖明德備五也。其說本乾鑿度。是大人與天子同在五號之中。故云大人謂天子。王肅謂聖人在位之目。義亦同也。九二陽不正。故當升坤五。五降二體離。說卦曰:相見乎離。故離為見。二升坤田。故見龍在田。坤群陰應之。故利見大人也。

三于至之象

此鄭玄義也。五爻皆有龍象。三獨稱君子者。以易有三才。三于三才為人道。文言曰: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是君子為有乾德而在人道者。經凡言君子皆謂九三也。

惕懼至從古

惕懼。鄭義也。

說文曰:夤敬惕也。文言曰:雖危無咎。故知厲為危也。離為日。坤為夕。虞翻義也。虞以陽息至三。二變成離。離為日。繫上曰:剛柔者。晝夜之道也。荀彼注云:乾為晝。坤為夜。說文。夜從夕。襄十三年春秋傳曰:窀夕之事。杜預注云:夕夜也。是夕與夜同義。故知坤為夕也。三與外體接。以乾接乾。故曰乾乾。荀氏謂承乾行乾。義亦同也。坎為惕。乾為敬。亦虞義也。說卦曰:坎為加憂。故為惕。乾為天。周語曰:言敬必及天。又曰象天能敬。韋昭注云:象天之敬。乾乾不息。故知乾為敬也。寅本訓敬。今從夕。敬不衰于夕。夕惕之象。俗本皆脫夤字。說文夕部引易曰:夕惕若夤。

案:許慎敘曰:其偁易孟氏古文也。是古文易有夤字。虞翻傳其家五世孟氏之學。以乾有夤敬之義。故其注易以乾為敬。俗本脫夤。今從古增入也。

躍上至無咎

此荀義也。躍上。廣雅文。荀以地下稱淵。故謂淵為初。四本陰位。故非上躍居五者。即欲下居坤初。五與初皆陽之正位。故文言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荀氏易例。乾在二者當上升坤五。在四者當下居坤初。在上者居坤三。坤在五者當下居乾二。在三者居乾上。在初者居乾四。如是則爻皆得位。乾四當居初。今以或躍為居五者。

干寶注:此經云:初九,復也。九二,臨也。九三,泰也。九四,大壯也。九五,夬也。上九,乾也。坤初六,遘也。六二六二也。六三否也。六四觀也。六五剝也。上六坤也。消息十二卦實乾坤十二爻。九四體大壯。經云藩泆不羸壯于大輿之腹。謂居五也。是四亦有居五之義矣。

五體至是也

說文釋龍曰: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陽息至五體夬。夬三月卦。龍已登天。故有是象。四變五體離。說卦曰:離為雉。

郭璞洞林曰:離為朱雀。是離有飛鳥之象。故曰飛。五于三才為天道。又天位也。故飛龍在天。此上虞義也。二已變正應五。故利見大人。

乾鑿度曰:三畫已下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謂應。是言六爻相應之義也。易重當位。其次為應。故彖傳言應者十有七卦。六十四卦之中有當位而應者。有當位而不應者。有不當位而應者。若皆陰皆陽謂之敵應。艮彖傳所謂上下敵應不相與也。今乾二五敵應而稱利見大人者。乾用九。坤用六。乾二升五而應坤。坤五降二而應乾。故皆云利見大人。例諸他卦。或兩爻敵應。亦得變而相應也。虞氏以卦辭爻辭皆文王所作。庖犧德合乾五。故繫於九五。冠禮記曰:天下無生而貴者。天問曰:登立為帝。孰道尚之。王逸注云:言伏羲始作八卦。修行道德。萬民登以為帝。誰開道而尚之。是伏羲亦自下升也。象曰:大人造也。文言曰:聖人作而萬物睹。聖人作是造作八卦也。萬物睹是利見大人也。

窮高至有悔

窮高曰忼。王肅義也。忼高也。極也。故曰窮高。陽極于上。當下之坤三。此九家義也。荀氏例亦如此。九居上為失位。應在三。三陽爻。故無應。繫下曰:易窮則變。窮不知變。猶言知進而不知退也。故有悔。京房見積算曰:靜為悔。發為貞。是有悔為不變之義也。

九六至用也

○乾鑿度曰:陽動而進。變七之九。陰動而退。變八之六。是九六者。爻之變也。坤。陰消之卦。起遘終乾。萬物成熟。成熟則給用。故坤為用。六畫稱爻。庖犧分天象為三才。以地兩之。為六畫。爻有剛柔。故發揮于剛柔而生爻。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剛柔地道。故稱用也。

群龍至首也

乾六爻皆龍。故曰群龍。是群龍即六龍也。荀注。九二見龍云見者。居其位是見群龍。亦謂六龍。皆居天位也。但龍之潛見惕躍飛忼各有其時。是以彖傳文言皆云時乘六龍以御天。六龍乘時御天。即用九見群龍之義也。乾為首。說卦文。乾位天德。坤下承之。故無首吉。

漢書張竦曰:德無首者襃不檢。義與此同。引象傳者明坤不可為天德之首也。樂出于易。易之乾坤十二爻即樂之十二律也。周語。伶州鳩論六律六呂之義曰:為之六間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元間大呂助宣物也。韋昭注云:六間六呂在陽律之間。呂陰律。所以侶間陽律成其功。十二月大呂。坤六四也。元一也。陰繫於陽以黃鐘為主。故曰元。間以陽為首。不名其初。臣歸功於上之義也。是言陰無首以陽為首。與用九之義同也。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