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卦-坤卦:坤卦为地(坤下坤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五》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第2卦-坤卦:坤卦为地(坤下坤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五》

坤为地卦 地位:老阴|人位:老阴|天位:老阴|错卦:乾为天|综卦:坤为地|交互卦:坤为地

第2卦-坤卦:坤卦为地(坤下坤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五

頭等侍衛納喇性德編

【坤下坤上】

廣平游氏曰:坤者,純隂之卦也。故初六隂生,有履霜之戒。六四重隂,有天地閉之象。《易說》

五峯胡氏曰:所以謂丑為地統者,為是二陽也,偶便是坤矣。若隂則從陽者也,豈可以為統乎?【與彪德美書】

新安朱氏曰:第2卦-坤卦:坤卦为地(坤下坤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五》者,偶也,隂之數也。坤者,順也,隂之性也。注中者,三畫卦之名也。經中者,六畫卦之名也。隂之成形,莫大于地,此卦三畫皆偶,故名坤而象地。重之又得坤焉,則是隂之純,順之至,故其名與象皆不易也。《本義》

東萊呂氏曰:理一而已矣。理雖一,然有乾即有坤,未嘗无對也。猶有形則有影,有聲則有響,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易說》

【原文】坤卦●卦辞: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伊川先生曰:坤,乾之對也。四德同而貞體則異。乾以剛固為貞,坤則【一作以】柔順,而【一作為】貞。牝馬柔順而健行,故取其象曰牝馬之貞。

○君子所行柔順而利且貞,合坤德也。

○隂從陽者也,待唱而和,隂而先陽,則為迷錯,居後乃得其常也。主利,利萬物則主於坤,生成皆地之功也。臣道亦然,君令臣行,勞於事者,臣之職也。

○西南隂方,東北陽方,隂必從陽,離喪其朋類,乃能成化育之功,而有安貞之吉。得其常則安,安於常則貞,是以吉也。【並《易傳》】

○利字不聨,牝馬為義。如云利牝馬之貞,則坤便只有三德:【羅氏拾遺】

藍田呂氏曰:馬之為畜,為人服習,乘之以行地者,以柔順也。牝馬不事奔踶,柔順之至也。柔順之弊,必入於邪,苟為利貞則吉。

兼山郭氏曰:乾稱父,坤稱母,乾一也,坤二也。一以資始,二則資生,所以地大,亦配天之極也。坤配乾,是以有元、有亨、有利,獨无剛德以終之,故為牝馬之貞而已。《易說》

白雲郭氏曰:乾,健也。坤,順也。天地大德曰生,則乾坤元亨皆一也。利貞之體異者,坤以順為正也。牝馬,順而健者也。先順而後健,坤之道也。利牝馬之貞,所謂言所利也。言所利則不名為大,故彖曰至哉坤元。

○坤德至順,待唱而應,不為物先,故君子有所往。在物之先則失其道,在物之後則得其道,得其道斯能成其所利矣。西南,坤之類也,故得朋;東北,反坤之類也,故喪朋。世有以得為吉者,堯之得舜是也;有以喪為吉者,坤之喪朋是也。得朋則以順濟順,可小事不可大事之道;喪朋則以健濟順,天下无不濟矣。坤道以喪朋為正,君子安此,則吉孰大焉?上言元亨,利牝馬之貞,蓋坤之爻辭,自君子攸往之下,皆人道也。凡言吉凶,皆人道之辭,餘卦皆同。【並《易說》】

新安朱氏曰:牝馬順而健行者,陽先隂後,陽主義,隂主利。西南隂方,東北陽方。安,順之為也。貞,健之守也。遇此卦者,其占為大亨,而利以順健為正。如有所往,則先迷後得,而主於利。往西南則得朋,往東北則喪朋,大抵能安于正則吉也。《本義》

○利牝馬之貞,言利於柔順之正,而不利於剛健之正。利是箇虚字。西南得朋,固是好了;東北喪朋,亦是不妨為有慶。坤比乾,都是折一半用底。利牝馬之貞,伊川只為說做那四德,所以說不通。

○乾主義,坤便主利,占得這卦便主利。這事不是坤道主利萬物,乃是此卦占得時主有利。

○隂體柔躁,只為他柔所以躁,剛便不躁。躁是那欲動而不得動之意,剛則便動矣。柔躁不能自守,所以說安貞吉。【並《語録》】

東萊呂氏曰:坤,君子有攸往。人只說坤靜而不動,故聖人以君子有攸往明之,使人知至靜之中,其動本未嘗息也。《讀易紀聞》

【原文】卦●彖传: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伊川先生曰:資生之道,可謂大矣。乾既稱大,故坤稱至。至義差緩,不若大之盛也。聖人於尊卑之辨,謹嚴如此。萬物資乾以始,資坤以生,父母之道也。順承天施,以成其功。坤之厚德,持載萬物,合於乾之无疆也。

○以含、弘、光、大四者形容坤道,猶乾之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含,包容也。弘,寛裕也。光,昭明也。大,博厚也。有此四者,故能成承。【一作順】,天之功品物。【一作類】。咸得亨,遂取牝馬為象者,以其柔順而健,行地之類也。行地无疆,謂健也。乾健坤順,坤亦健乎?曰:非健何以配乾?未有乾行而坤止也。其動也剛,不害其為柔也。柔順而利貞,乃坤德也,君子之所行也。君子之道,合坤德也。

○乾之用,陽之為也;坤之用,隂之為也。形而上曰天地之道,形而下曰隂陽之功。先迷後得以下,言隂道也。先唱則迷失隂道,後和則順而得其常理。西南隂方,從其類,得朋也;東北陽方,離其類,喪朋也。離其類而從陽,則能成生物之功,終有吉慶也。與類行者,本也;從於陽者,用也。隂體柔躁,故從於陽,則能安貞而吉,應地道之无疆也。隂而不安貞,豈能應地之道?彖有三无疆,蓋不同也。德合无疆,天之不已也;應地无疆,地之无窮也;行地无疆,馬之健行也。【並《易傳》】

○先迷後得是一句,主利是一句。蓋坤道唯是主利,文言後得主而有常處,脱却一利字。【楊遵道録】

○東北喪朋,隂必從陽,然後乃終有慶也。

○天地之中,理必相直,則四邊當有空闕處,地之下豈无天?今所謂地,特於【一作為】。天中一物耳,如雲氣之聚,以其久而不散也,故為對比。地動者只是氣動,凡所指地者,【一作損闕處】。只是土,土亦一物爾,不可言地,更須要知坤元承天,是地之道也。【東見録】

横渠先生曰:坤先迷不知所從,故失道;後能順聽,則得其常矣。

○以西南為得朋,乃安貞之德也;以東北為喪朋,雖得主有慶而不可懷也。西南,土之位;東北,木之位也。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江沱之間,有嫡不以其媵備數,是不能喪朋也。媵遇勞而无怨,却是能喪朋者。其卒嘯也,歌是乃終有慶也。此婦人之教大者也。西南,致養之地。東北,反西南者也。隂陽正合,則隂相對者必陽也。西南得朋,是始以類相從而來也。東北喪朋,喪朋,相忘之義。聽其自治,不責人,不望人,是喪其朋也,喪朋則有慶矣。江有沱有汜有渚,皆是始離而終合之象也。有嫡不以其媵備數,是不能喪朋。媵遇勞而无怨,是能喪朋也。以其能喪朋,故能始離而終合之。子歸自嫡也,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皆言其始之不均一也。其後也悔,嫡自悔也。處既安,既處之處也,始離而終既處也。歌是乃終有慶,慶則同有慶。【並《易說》】

藍田呂氏曰:乾之體大矣。坤之效,乾之法,至乾之大而後已。故乾元曰大哉,坤元曰至哉。

廣平游氏曰:乾曰大哉,坤曰至哉。大則无所不包,至則无所不盡。乾之大无方,而坤則未離乎方也。坤順承天,則於乾之道亦无餘矣,特不出於天之外而已,故曰至哉坤元,言地道於是為盡也。天下之道至於易而盡,故曰易其至矣。天下之德至於中庸而盡,故曰中庸其至矣。體易而崇德則日新,體易而廣業則富有,故曰盛德大業至矣哉。

○其靜也翕,故曰含弘,含言无所不容,弘言无所不有。其動也闢,故曰光大,光言无所不顯,大言无所不被。四者,坤元之德也。體坤德以有行者,非君子不足以與此,故曰君子攸行。

○天行健者,天之不已也。无不覆燾者,天之无疆,而地之持載足以配之,故曰德合无疆。蓋无疆者,以形言也。德合无疆者,地之配天也。應地无疆者,君子之法地也。知君子攸行,應地无疆,則知乃順承天之下。德合无疆者,合乎天也。【並《易說》】

兼山郭氏曰:乾坤二者,方其對立於兩儀,莫知所宗,是以謂之先迷。及其順以承天,是以謂之後得,主利也。西南,隂位也,故謂之得朋。得朋者,趣其類也。東北,陽位也,故謂之喪朋。喪朋者,順以從乾也。安貞之吉,吉者,言其靜順之常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大則无不至,至則有所極,此乾坤之異也。始則未生,生則成形,坤之資生,順承之道,是為坤之至也。一順未足以盡坤之道,其能合乾无疆之大德者,厚載萬物而已。元者,四德之首也,故統天為乾之元,而厚載為坤之元也。无疆之德,健是也。

○剛健中正,此乾之所以大;含弘光大,此坤之所以至。含弘,言其靜而翕也;光大,言其動而闢也。萬物資生而得咸亨者,本於含弘光大而已。乾為馬,非坤也,而坤有取於牝馬者,欲合乾德无疆,故有取於馬也。合乾而非乾,故曰牝馬。牝馬柔順而行健,坤道至柔而動剛,故能合乾之德而行地无疆也。

○君子法坤之道,行此柔順利貞而已。柔順,至柔也。利貞,則動剛在其中矣。且乾健坤順,道之常也,逆之則失其道也。故坤先則迷而失常道,後則順而得常道也。然一隂一陽之謂道,坤本隂而西南與類行,是不知坤有剛柔動靜之道一於隂者也。東北喪朋,則得至柔動剛之理,坤道乃備,是以乃終有慶矣。聖人出庶物而寧萬國者,法天之行健也。安於後,順喪朋之正而終於吉者,應地之无疆也。坤合乾德之无疆,馬行類地之无疆,聖人應坤之无疆,此三言无疆之别也。【並《易說》】

漢上朱氏曰:萬物資乾以始而有氣,資坤以生而有形。乾始而亨,无所待也,是以能大。坤待乾而行,乃能至於大。有氣而後有形也,故乾元曰大哉,坤元曰至哉。天,健也。坤順而承之,故曰坤。天先地後,而生萬物。坤為大輿,自下載之,積厚也。天,无疆者也。坤所以配之者,載物之德,合乎无疆,故地配天,坤合乾。乾坤之始,皆謂之元。光者,坎離也。大者,乾陽也。靜翕含之也,以育其根。動闢弘之也,以成其形。一靜一動,品物咸亨,故曰亨。品物咸亨者,離之時也。乾為馬,坤變之為牝馬。牝馬,地類也。无疆者,乾之行也。坤依乾而行,以柔承剛,以順承健,乃能行地无疆,故曰利牝馬之貞。利牝馬之貞,則非不言所利,此坤之利所以異于乾之利歟?君子,乾之象。柔順,坤之德。一三五,天也。二四六,地也。陽以奇為正,隂以偶為正。陽先隂後,柔順承乾,乃得坤正。則柔順者,利于承乾以為正也。是以君子體坤而行,行者攸往也,故曰君子攸往。猶乾言時乘六龍,首出庶物也。一三五,不得其正,先迷也,失坤道也。牝雞无晨,密雲不雨,故曰先迷。二順一,四順三,六順五,順乾得主。坤道有常,有常者,坤之利也。臣待君唱,女須男行,故曰後得主利。子夏傳曰:先迷後得主也。二進至三,坤體成西南,坤也。止而不進成艮,東北,艮也。坤隂生於午,至申,三隂成矣。自申抵戌,羣隂得朋,宜若有得也,而至亥成坤,萬物皆虚,故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乾陽生于子,至寅,三陽成矣。自寅抵辰,隂類寖亡,宜若有喪也,而至已成乾,萬物皆盈,故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是以得君者臣之慶,得親者子之慶,得夫者婦之慶,三者未有不離其朋類而得者也,故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坤以順為正,而地之順天而无疆者,順夫正也。臣有獻替,婦有警戒,子有幾諫,各安其正,乃能悠久而无窮。安貞之吉,應乎地之所以无疆也,故曰安貞吉。張載曰:東北喪朋,雖得主有慶,而不可懷也。虞翻以月之生死論之曰:從震至乾,與時偕行,消乙入坤,滅藏於癸,坤終復生。隂陽之義配日月,其大致則同。《易傳》

新安朱氏曰:至哉坤元,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也。至,極也,比大義差緩。始者氣之始,生者形之始,順承天施,地之道也。坤厚載物,言亨也。德合无疆,謂配乾也。牝馬地類,言利貞也。馬,乾之象,而以為地類者,牝,隂物,而馬又行地之物也。行地无疆,則順而健矣。柔順利貞,坤之德也。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所行如是,則其占如下文所云也。先迷後得,陽大隂小,陽得兼隂,隂不得兼陽,故坤之德常減于乾之半也。東北雖喪朋,然反之西南,則終有慶矣。安貞之吉,安而且貞,地之德也。《本義》

○資乾以始,便資坤以生,不爭得霎時間,坤之所生,即乾之所始者。

○徐渙云:天之行健,一息不停,而坤不能順動以應其行,則造物生生之功或息矣。此語亦无病。萬物資乾以始而有氣,資坤以生而有形,氣至而生,生即坤元。徐說亦通。

○利牝馬之貞,本无四德底意,彖中方有之。彖中說四德,自不分曉。前說元亨處,却說得分明,後面幾句无理會。牝馬地類,行地无疆,便是那柔順利貞。君子攸行,本連下面,緣它趂押韻後,故說在此。這般底難十分理會。先迷後得,東北西南,大概是隂減陽一半。就前後言,沒了前一截;就四方言,沒了東北一截。陽却是全體安貞之吉。它這分段只到這裏,若更妄作以求全時,便凶了。在人亦當如此。伊川說東北喪朋處,但不知這處添得許多字否?此是用王輔嗣說。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既言終有慶,則有慶不在今矣。為它是箇柔順底物,東北陽方,非所安之地。如慢水中魚,去急水中不得,自是喪朋。喪朋於東北,則必反于西南,是終有慶也。正如先迷後得,為它柔順,故先迷;柔順而不失乎健,故後得。所以卦下言利牝馬之貞。喪朋先迷,便是牝;有慶後得,便是馬。將牝馬字分開,却形容得這意思。文蔚曰:大抵柔順中正底人,做越常過分底事不得。只是循常守分時,又却是做得它底事。曰:是如此。

○問:牝馬取其柔順健行之象,坤順而言健,何也?先生曰:守得這柔順亦堅確,故有健象。柔順而不堅確,則不足以配乾矣。又問: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如何?先生曰:柔順利貞,坤之德也。君子而能柔順堅正,則其所行雖先迷而後得,雖東北喪朋,反之西南,則得朋而有慶。蓋陽大隂小,陽得兼隂,隂不得兼陽。坤德常只得乾之半,故常減于乾之半也。如乾无所不利,坤只利牝馬之貞,皆是。

○問:君子有攸往,何也?先生曰:此是虚句,意在下句。伊川只見彖傳辭押韻,有柔順利貞,君子攸行之語,遂解云君子所行柔順而利且貞,恐非也。蓋言君子有所往,先迷後得,主利也。問:東北喪朋,西南得朋,何也?先生曰:隂不比陽,隂只理會得一半,不似陽兼得隂,故无所不利。隂半用,故得于西南,喪于東北。先迷後得亦然。自王輔嗣以下皆不知此,多錯解了。

○乾卦連致知、格物、誠意、正心都說了,坤只說得持守一邊事。如乾九三言忠信所以進德,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便連致知、持守都說了。坤從首至尾,皆去却一个頭。如云後得主而有常,或從王事无成有終,皆是无頭。文蔚曰:此見聖人賢人之分不同處。曰:然。【並《語録》】

東萊呂氏曰:乾下彖元亨利貞,止四字而已。坤下彖自元亨利牝馬之貞以下,凡數十言,此乾坤之所以異。君子有攸往人皆言坤體靜,不知靜而有動,乾動而坤當順乾,故體易之君子當攸往。大哉乾元!至哉坤元!物无兩大之理。然於此又可以見天高地下,君尊臣卑,上下之分,自然如此。《易說》

○天下惟有一理,坤之彖止曰乃順承天德,合无疆而已,蓋理未有在乾之外者也,故曰效法之謂坤。《紀聞》

○又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惟得朋然後能喪朋,厭薄其類者,未必能出其類也。【己丑課程

【原文】卦●象传: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伊川先生曰:坤道之大猶乾也,非聖人孰能體之?地厚而其勢順傾,故取其順厚之象而云。地勢坤也,君子觀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載庶物。《易傳》

問:坤卦是臣之事,人君有用處否?先生曰:是何无用?如厚德載物,人君安可不用【?楊遵道録】

兼山郭氏曰:乾,天道也,故以氣言,故曰天行健。坤,地道也,故以形言,故曰地勢坤。氣則无不健也,形則无不順也。坤以地道主之,故能厚德載物,靜順之道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天得乾道之大者,地得坤道之大者,聖人從其大者,故乾坤皆言天地,而六子之象,亦各舉其大者明之也。乾言天行健,則知天行得乾之健也;坤言地勢坤,則知地勢得坤之順也。故君子法之,厚其德而无不載焉。古之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者以此。《易說》

漢上朱氏曰:天高西北,地傾東南以順之,故水潦有所歸,而萬物各得其所。君子積順德而至博厚,故能容載萬物。《易傳》

新安朱氏曰:地,坤之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勢之順,則見其高下相因之无窮,至順極厚,而无所不載也。《本義》

○問:坤言地勢,猶乾言天行;天行健,猶言地勢順。然大象乾不言乾而言健,坤不言順而言坤,說者雖多,究竟如何?先生曰:此不必論,只是當時下字時偶有不同。必欲求說,則穿鑿,却反晦了當理會底。

○問:地勢,猶言高下相因之勢,以其順且厚否?先生曰:高下相因只是順,若厚又是一个道理。然惟其厚,所以上下只管相因去,只見得它順。若是薄底物,高下只管相因,則傾陷了,不能如此之无窮矣。惟其高下相因无窮,所以為至順也。君子體之,惟至厚為能載物。天行甚健,故君子法之以自強不息;地勢至順,故君子體之以厚德載物。地之勢常有順底道理,且如這个平地,前面便有坡陁處,突然起底也自順。【並《語録》】

【原文】卦●初六: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伊川先生曰:隂爻稱六,隂之盛也。八則陽生矣,非純盛也。隂始生於下,至微也。聖人於隂之始生,以其將長,則為之戒。隂之始凝而為霜,履霜則當知隂漸盛而至堅冰矣。猶小人始雖甚微,不可使長,長則至於盛也。

○隂始凝而為霜,漸盛則至於堅冰。【一有也字】。小人雖微長,則漸至於盛,故戒於初。馴謂習,習而至於盛。習,因循也。【並《易傳》】

兼山郭氏曰:乾一以健,坤一以順,而六爻之義,何參差之不齊也。蓋統而言之,則為順者同;别而言之,則為順者異。非異也,所順者時之不同也。初六之順,言其理也。隂能消陽,柔能敗剛,是以履霜未至於堅冰。馴致其道則然矣,是以防微於初,故不可與長也。孔子曰: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易說》

白雲郭氏曰:陽主生,隂主殺,故春夏為陽,秋冬為隂,而陽為君子,隂為小人。坤之初六,隂生之始,而言履霜之漸,以見聖人好生惡殺,辨君子小人之分,防微杜漸,戒之於其蚤也。霜之始殺,未至於堅冰,馴致其道,有必至之理故也。禍亂之作,莫不由此。是以大禹之戒言,不見是圖,而成王毖之於小,宣王慎之於微,詩、書有取焉。《易說》

漢上朱氏曰:隂者,小人之道也。一隂生於午,剝,乾之初也。五隂而霜降,六隂而堅冰。初六之動柔成剛,隂始凝也,莫之禦焉。駸駸然馴致乎盛隂,而小人之道極矣。故觀其所踐履,則一隂始凝,知其必至於履霜堅冰也。震為足,自下而進履也。或曰:坤之初六,五月也,何以有履霜堅冰之象?曰:所謂見微者也。寒露者,剥之初六也。霜降者,剥之六五也。剥之初六,即坤之初六也。剥之六五,即坤之六五也。剥窮成坤,上六也。露者,坤之氣,寒氣入之,故露為霜。立冬水始冰,亦坤之初六也。於斗建為亥,乾金之氣為冰,故坤之初六一爻,自姤卦言之為五月,自剥卦言之為九月,至五隂而霜降。自坤卦言之為十月,為亥,至六隂而成冬。玄所謂水凝地坼,非見不見之形者,其能知小人之禍於甚微之時乎?《易傳》

○又曰:坤初六,乾為寒,為冰,何也?曰:坤坎之交乎乾也。露者,坤土之氣也。至於九月,坤交乎乾,白露為霜,故霜降為九月之候。冰,寒水也,乾交乎坎也。乾位在亥,坎位在子。大雪者,十一月之節,玄之難大雪也。其辭曰:隂氣方難,水凝地坼,陽弱於淵。夫坤之初六,五月之氣,姤卦也。是時豈唯无冰,而露亦未凝。何以言履霜堅冰至?曰:一隂之生,始凝於下,驗之於物,井中之泉已寒矣。積而不已,至於坤之上六,則露結為霜,水寒成冰。是以君子觀其所履之微隂,而知冰霜之漸。乾為金也,故霜肅殺而冰堅強。【坤初六圖說】

新安朱氏曰:六,隂爻之名。隂數六老而八少,故謂隂爻為六也。霜,隂氣所結,盛則水凍而為冰。此爻隂始生於下,其端甚微,而其勢必盛,故其象如履霜,則知堅冰之將至也。夫隂陽者,造化之本,不能相无,而消長有常,亦非人所能損益也。然陽主生,隂主殺,則其類有淑慝之分焉。故聖人作易,於其所不能相无者,既以健順仁義之屬明之,而无所偏主。至其消長之際,淑慝之分,則未嘗不致其扶陽抑隂之意焉。蓋所以贊化育、參天地者,其旨深矣。不言其占者,謹微之意已可見於象中矣。案,魏志象曰:作初六,履霜。今當從之。馴,順習也。《本義》

○問履霜堅冰至。先生曰:隂陽者,造化之本,所不能无,但有淑慝之分。蓋陽淑而隂慝,陽好而隂不好也。猶有晝必有夜,有暑必有寒,有春夏必有秋冬,人有少必有老,其消長有常,人亦不能損益也。但聖人參天地,贊化育,於此必有道,故觀履霜堅冰至之象,必有謹微之意,所以扶陽而抑隂也。《語録》

【原文】卦●六二: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伊川先生曰:二隂位在下,故為坤之主。統言坤道中正在下,地之道也。以直方大三者形容其德用,盡地之道矣。由直方大,故不習而无所不利。不習謂其自然,在坤道則莫之為而為也,在聖人則從容中道也。直方大,孟子所謂至大至剛以直也。在坤體,故以方易剛,猶貞加牝馬也。言氣則先大,大氣之體也。於坤則先直方,由直方而大也。直方大足以盡地道,在人識之耳。乾坤純體,以位相應。二坤之主,故不取五應,不以君道處五也。乾則二五相應。

○承天而動,直以方耳,直方則大矣。直方之義,其大无窮,地道光顯,其功順成,豈習而後利哉?【並《易傳》】

○或解直方大云:因物之性而生之,直也;成物而不可易,方也。人見似好,只是不識理。如此,是物先有个性,坤因而生之,是甚義理?全不識也。【楊遵道録】

○浩然之氣難識,須要認得當行不慊於心之時,自然有此氣象。然亦未盡,須是見至大至剛以直之三德,方始見浩然之氣。若要見時,且看取地道。坤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方便是剛,大便是大,直便是直。於坤不言剛而言方者,言剛則害於地道,故下復云至柔而動也剛,以其先言柔而後云剛无害。大只是對小而言,是大也;剛只是對柔而言,是剛也;直只是對曲而言,是直也。如此,自然不習无不利。坤之六二,只為己是地道,又是二,又是六,地道之精純者。至如六五,便不同。欲得學者,且只看取地道。坤雖是學者之事,然亦有聖人之道。乾九二是聖人之事,坤六二是學者之事。聖賢之道,其發无二,但至有深淺大小。【入關語録

横渠先生曰:地道之有孚者,故曰光也。《易說》

○大則直不絞,方不劌,故不習而无不利。【正蒙】

藍田呂氏曰:理義者,人心之所同然,屈而不信,私意害之也。理義者,天下之所共由,畔而去之,无法以閑之也。私意害之,不欽莫大焉;无法以閑之,未有不流於不義也。直則信之而已,方則匡之而已,非有加損於其間,使知不喪其所有,不失其所行而已。二者,克己復禮者也。克己復禮,則天下莫非吾體,此其所以大也。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此所以不習无不利也。六二居坤下體,柔順而中,君子存心治身,莫宜於此。

廣平游氏曰:坤之六二,靜則為中正,動則為直方。坤之道盛於六二,而直方因動而後見也。不言直方,則地道之光不可得而見矣,故以動者言之。《易說》

龜山。楊氏曰:東坡言直方大云:既直且方,非大而何?曰:直方蓋所以為大,然其辭却似不達。孔子云:敬義立而德不孤。德不孤乃所謂大,德不孤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之意。夫能使四海之内皆兄弟,此所以為大也。《蕭山語録》

兼山郭氏曰:六二柔順中正,盡坤之美,居无不當之位,而上无異道之應,故可以直,可以方,不疑其所行,凡以順道故也。且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乾之得一者,九五是也;坤之得一者,六二是也。六二柔順中正,在下卦之中,无應无承,遠於君位,可以直道而行者也。以其能一而不私,故能直;以其依中正而行,故能方;以是而之焉,故能大。无所因也,從容中道而已,所以不習无不利也。德惟一,動罔不吉,其是之謂乎?且天動而不息,地靜而无為,何取六二之動也?曰:天地相感,合和于中,亦感而後動,動而有行,與夫陽倡而隂不和,男行而女不随者異矣。是以初為防微,終為失道,亦見聖人之情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臣道以順為正,得順之至者,其六二乎?六二盡牝馬之道者也,盡牝馬之道而言直方大者,疑於陽德也。蓋不有是德,則一於柔順而已,又豈能東北喪朋而行地无疆乎?故象以直方為六二之動,而文言亦以其動也剛稱之。然牝馬順而健,性之自然,非習之而後能也。蓋君子盡在己直方大之德,而外物之來,雖不習而可應,猶所謂素富貴貧賤者也。不習无不利者,以敬義也;素富貴貧賤者,以誠明也。臣道得此,則動靜之際,无所往而不為利,雖非乾之不言所利,亦盡坤之利矣。繫辭曰: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闢則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所以為地道之光也。地道之光,非以其動而光乎?舜曰重華,禹曰文命,皆地道之光者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六二中正而動,中故直,正故方。直者,遂也;方者,不易其宜也。易曰: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又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而說卦乾為直,坤為方,方亦剛也,故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重坎為習,二動成坎,不習也。動而之五得正,不習无不利也。坎為光,光,大也。易傳曰:二為坤之主,中正在下,盡地之道,故以直方大三者形容其德。由直方大,故不習而无不利。不習,謂自然也。在坤道則莫之為而為也,在聖人則從容中道。《易傳》

新安朱氏曰:柔順正固,坤之直也。賦形有定,坤之方也。德合无疆,坤之大也。六二柔順而中正,又得坤道之純者,故其德内直外方,而又盛大,不待學習而无不利。占者有其德,則其占如是也。《本義》

○直方大,是它隂爻居隂位,无如此之純粹。爻辭云直方大者,言占者直方大,則不習无不利,却不是說坤德直方大也。且如元亨利貞,彖裏面說底,且随它說做一箇事;後面說底四事,又儘随它說去。如某之說,爻无許多勞攘,坤卦中唯這一爻最純粹。蓋五雖尊位,却是陽爻破了體了。四重隂而不中,三又不正,惟此爻得中正,所以就這說箇直方大。此是說坤卦之本體。然而本意却是教人知道這爻有這箇德,不待習學而无不利。人占得這箇時,若能直,能方,能大,則亦不習无不利,却不是要發明坤道。伊川有這箇病,從頭到尾皆然。

○劉用之問直方大,不習无不利。曰:坤是純隂卦,諸爻皆不中正。五雖中,亦以隂居陽。惟六二居中得中,為坤之最盛者。故以象言之,則有是三者之德,而不習无不利。占者得之,有是德則吉。

○用之又問:不習无不利,或以為此成德之事,或以為學者須時習,然後至於不習。曰:不是如此。聖人作易,只是說此爻中有此象。若占得此爻,便應此事有此用,未說到時習至於不習與成德之事。在學者固當如此,然聖人作易,未有此意在。用之曰:然。不習无不利,此成德之事也。先生曰:亦未說到成德之事,只是卦爻中有此象而已。人若占得,便應此象,都未說成德之事也。某說易所以與先儒不同,正在於此。

○問坤直方大。曰:直方然後大,積習而至,然後能不習无不利。

○又云:易不是聖人要說出六爻如此,只是為占得此卦合當如此,不如此不足以合此卦。

○問:坤之道直方大,六二純正,故能得此以為德否?先生曰:不可說坤先有是道,而後六二得之以為德。坤是何物?六二是何物?畢竟只是一箇坤。只因這一爻中正,便見得直方大如此。伊川云:卦爻有相應。看來不相應者多。且如乾卦,如其說時,除了二五外,初何嘗應四?三何當應上?坤卦更都不見相應,似此不通。

○先生謂時舉曰:程易中有甚疑處,可更商量看。時舉問:坤六二爻傳云:由直方而大。竊意大是坤之本體,安得由直方而後大邪?先生曰:直、方、大,是坤有此三德。若就人事上說,則是敬義立而德不孤,豈非由直方而後大邪?【並《語録》】

【原文】卦●六三: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明道先生曰:章外見之物,含章可貞,來章有慶,須要反己。【李籲所録】

伊川先生曰:三居下之上,得位者也。為臣之道,當含晦其章美,有善則歸之于君,乃可常而得正。上无忌惡之心,下得柔順。【一作恭之道也。可貞,謂可貞固守之,又可以常久而无悔咎。【一作吝也。或從上之事,不敢當其成功,唯奉事以守其終耳,守職以終其事。【一有者字】。臣之道也。

○夫子懼人之守文而不達義也,又從而明之,言為臣處下之道,不當有其功善,必含晦其美,乃正而可常。然義所當為者,則以時而發,不有其功耳。不失其宜,乃其時也,非含藏終不為也。含而不為,不盡忠者也。

○象只舉上句,解義則并及下文,它卦皆然。或從王事而能无成有終者,是其知之光大也。唯其知之光大,故能含晦。淺暗之人有善,唯恐人之不知,豈能含章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六三以隂居陽,不獨有柔順之德,其知光大,含藴文明,可從王事者也。然不可動以躁妄,故可靜一以俟時;不可有其成功,故无成乃有終也。《易說》

兼山郭氏曰:六三不正之隂,處下卦之上,其才為不足,其位為過中,以順而過中,可以含章代終而已。《易說》

白雲郭氏曰:坤以六二為一卦之主,三非任時之責者,雖有美德可明,含而固守之可也。或從王事,謂從天下大務,无成天之功,終地之德而已。然含章則不茹,終於必吐而後已,此待時之義也。待時者,待從王事之時也。知固守含章以待從王事之時,則含弘光大之義得矣。三居下卦之上,其位非不尊,雖有從王事任天下之道,而六二中正,已當其位矣,故或之。含章可貞,非小道也,故知六二之外,三之德可以任重。《易說》

漢上朱氏曰:坤、離為文,明三文之成為章。坤見離伏,含章也。人臣當含章不耀,以其美歸之君。六三不正,非容悦者也,可正也。六三動則正,惟含章也。故當可動而動,以時發也。坤德含弘光大,含章者,坤之靜也。以時發者,坤之動也。靜而含,動而弘,坤之所以承天歟?乾為王,伏巽為事。三内卦之上為成,上為外卦之終。或從王事者,三之上也。坤作成物,无以成功自居,有終其事而已。為臣而終其事,職當然也。六三以是從王事,得恭順之道,知光大矣。坎、離合為知,知如日月之明,光大也。邵雍曰:陽知其始而享其成,隂效其法而終其勞。《易傳》

新安朱氏曰:六隂三陽,内含章美,可貞以守。然居下之上,不終含藏,故或時出而從上之事,則始雖无成,而後必有終。爻有此象,故戒占者有此德,則如此占也。《本義》

○六三便夾些陽了,隂則渾是不發底。如六三之爻有陽,所以言含章。若无陽,何由有章?含章為是有陽半動半靜之爻。若六四則渾是柔了,所以括囊。《語録》

東萊呂氏曰:或從王事,无成有終。凡人多不達此意,所為之事,當做十分,只做五六分,多懷不須做盡之心,如此乃是无成无終也。君子則不然,雖不居其成功,而其所為不以小大遠近,未嘗有一毫之不盡。一毫不盡,則失有終之義矣。无成有終者,雖不居其成,而不敢有一毫不盡之心乃可。《易說》

○含章可貞,以時發也。大凡人出來做事,多被人疑忌,只為預先多露圭角,不能含章。惟含章然後可以時發,初不是兩件事。或從王事,知光大也。易傳云:或從王事而能无成有終者,是其知之光大也。惟其知之光大,故能含晦。此極有意味。尋常人欲含晦者,多只去鋤治驕矜,深匿名迹。然愈鋤愈生,愈匿愈露者,蓋不曾去根本上理會。自己知未光大,胸中淺狹,纔有一功一善,便无著處,雖強欲抑遏,終制不住。譬如瓶小水多,雖抑遏固閉,終必泛溢。若瓶大,則水自不泛溢,都不須閒費力。《紀聞》

【原文】卦●六四: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伊川先生曰:四居近五之位,而无相得之義,乃上下閉隔之時,其自處以正危疑之地也。若晦藏其知,如括結囊口而不露,則可得无咎。不然,則有害也。既晦藏,則无譽矣。

○能慎如此,則无害也。【並《易傳》】

○問:括囊事還作得在位使否?先生曰:六四位是在上,然坤之六四却是重隂,故云賢人隱,便作不得在位。【楊遵道録

康節先生曰:漁樵對。問:竊人之美謂之徼,其始取之也,惟恐其不多也;及其敗露也,惟恐其多矣。夫譽與毁一事也,而兩名者,名與實故也。【邵子外書

兼山郭氏曰:六四坤道之革,由乾之四也。有近君之嚴,履多懼之地,才德未孚,危疑實甚。以其上下不交,故言天地閉;以其无承无應,故言賢人隱。當斯時也,可以括囊,无咎无譽而已。《易說》

白雲郭氏曰:六五之君,柔弱在上,而四又以柔德獨近之,其道危矣。唯六四知幾之君子,一以柔德自處,既絶直方之動,又異含章之發,括而絶物,斯无咎矣。善惡括而不形,故无譽;好惡括而不萌,故不害。天下徒知毁之為害,而六四又知夫譽之為害也,不其慎之至歟!孔子言賢人隱,非隱其身也,隱其德也。善夫,知幾君子之隱乎!然則括囊果為臣之道歟?曰:時使之然耳,非得已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坤為囊,六四動成艮,艮為手,括囊也。六四正,動則不正。四有伏兌,兌為口,不正,无譽可也,无咎何邪?六四當天地否塞、賢人遯藏之時,不利君子。正,故止其口而不出者,慎也。慎以全身,故於義不害。若立人之本朝,道不行矣,而括囊緘默,罪也,安得无咎?故此爻不以位言之。《易傳》

新安朱氏曰:括囊,言結囊口而不出也。譽者,過實之名。謹密如是,則无咎而亦无譽矣。六四重隂不中,故其象占如此。蓋或事當謹密,或時當隱遯也。《本義》

東萊呂氏曰:六四,括囊,无咎无譽。居此地者,須是如括結囊口,都无一條縫,始得《紀聞》

【原文】卦●六五: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伊川先生曰:坤雖臣道,五實君位,故為之戒云:黄裳元吉。黄,中色。裳,下服。守中而居下則元吉,謂守其分也。元,大而善也。爻象唯言守中居下則元吉,不盡發其義也。黄裳既元吉,則居尊為天下大凶可知。後之人未達,則此義晦矣,不得不辨也。五,尊位也。在它卦六居五,或為柔順,或為文明,或為暗弱。在坤則為居尊位。隂者,臣道也,婦道也。臣居尊位,羿、莽是也,猶可言也。婦居尊位,女媧氏、武氏是也,非常之變。【一作大】,不可言也。故有黄裳之戒,而不盡言也。或疑在革,湯、武之事猶盡言之,獨於此不言,何也?曰:廢興,理之常也。以隂居尊位,非常之變也。

○黄中之文,在中不過也,内積至美而居下,故為元吉。【並《易傳》】

藍田呂氏曰:六五充實之至,將至于有光耀,大人之學至矣。

兼山郭氏曰:六五以位則尊,以才則柔,以體則坤。蓋坤,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柔而用中,是以謂之黄裳也。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柔而用中,故黄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於四支,發於事業者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坤雖臣道,而五實君位,雖以柔德,不害其為君也。猶乾之九二,雖有君德,亦不害其為臣。故乾有兩君德而无兩君,坤有兩臣德而无兩臣,皆一義也。六五以柔居尊,下下之君也。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下下本坤之道也。黄,中色也,色之美者也。裳,下服也,是以至美之德而下人也。昔堯有允恭克讓之德,而後能得舜;舜有温恭允塞之德,而後能得禹、臯陶;文王有徽柔懿恭之德,而後能得閎夭、泰顛。然則黄裳之德,其為元吉宜矣。元,大也。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元吉也。二五之爻,蓋聖人明直方之臣,非有黄裳之君不能致也。文在中者,言美德在中,故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皆天下之至美,是以天下蒙其福也。六四明柔德近君,著一時之變,與六五辭不相通,不可符合。易之辭類如此,觀二爻文言,斯得之矣。《易說》

漢上朱氏曰:五尊位,六居之。人臣當此,惟守中居下,乃得元吉,否則必凶。黄,地之中色。文者,地道之美,見於山川動植者也。裳,下體之飾。曰黄則守中,有地道之美而不過,故曰文在中也。曰裳則居下,雖處尊位,而不失坤之常,唯守中不過,斯能居下矣。以是而動,動則得二,元吉也。元吉者,言其始本自吉,非變而吉也。故元吉在吉為至善。《易傳》

○又曰:坤雖臣道,五實君位,故為之戒云。黄裳元吉,黄,中色;裳,下服。言守中居下則无吉,蓋伊尹、周公之事也。或曰:安知非妻道也?曰:妻道之美,盡於六三爻。《叢說》

新安朱氏曰:黄,中色。裳,下飾。六五以隂居尊,中順之德,充諸内而見於外,故其象如此,而其占為大善之吉也。占者德必如是,則其占亦如是矣。春秋傳:南蒯將叛,筮得此爻,以為大吉。子服惠伯曰: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彊内温,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且夫易不可以占險,三者有闕,筮雖當,未也。後蒯果敗,此可以見占法矣。

○文在中者,文在中而見於外也。【並《本義》】

○六五黄裳元吉,這是那居中處下之道。乾之九五自是剛健底道理,坤之六五自是柔順底道理,各随它隂陽,自有一箇道理。其為九六不同,所以在那五處亦不同,這箇五之柔順從那六裏來。

○黄裳元吉,不過是在上之人能以柔順之道。黄,中色;裳,是下體之服。能似這箇,則无不吉。

○六五,文在中而見於外。先生曰:易申言占者有其德,則其占如是。言无其德而得是占者,却是反說。如南蒯得黄裳元吉,疑吉矣,而蒯果敗者,蓋卦辭明言黄裳則元吉,无黄裳之德則不吉也。又如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占者有直方大之德,則不習而无不利;占者无此德,即雖習而不利也。如奢侈之人而得恭儉則吉之占,明不恭儉者是占為不吉也。它皆倣此。如此看,自然意思活。【並《語録》】

東萊呂氏曰:六五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此最難在中。《易說》

○六五,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服也。中无定所,坤以下為中。《紀聞》

【原文】卦●上六: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伊川先生曰:隂從陽者也,然順極則抗而爭。六既極矣,復進不已,則必戰,故云戰于野。野,謂進至于外也。既敵矣,必皆傷,故其血玄黄。

○隂盛至于窮極,則必爭而傷也。【並《易傳》】

藍田呂氏曰:上六,隂柔之物,極則變,居上則不利。

兼山郭氏曰:上六,坤道之窮,窮而不知變者也。隂生于午,而始復于巽,自巽至乾,歷三時而終。以位則不為不久,以氣則不為不壯。然進則不知陽之當來,退則不知隂之可去,是以疑而必戰,戰而俱傷,傷而不知悔亡,其所謂坤順者也。由是言之,六爻之順者,時焉而已。凡易貴陽而賤隂,非賤之也。蓋陽主生,隂主殺;陽主德,隂主刑。陽知進退之義,隂无過亢之悔,是以非克之則不去也。始也履霜,則難與之進;終也龍戰,則難與之退。不知進退存亡,是以謂之賤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隂道柔順,待陽唱而後動者也。故陽不唱則隂不動,君不唱則臣不和。有不待唱進而干陽者,上六之過也。進而干陽,逼也,逼則疑而戰矣。野者,在外之地,言陽之拒隂,必使不侵其内也。龍戰于野,則為臣之道既窮,而在君之義亦闕矣。其血玄黄,蓋君臣兩傷之謂也。觀二帝三王之時,君臣一體,如元首股肱。夫人无尺寸之膚不愛,豈自傷其元首股肱哉?漢唐之君,屠戮臣下如異類,其臣固有得罪者,而彰君之惡大矣,非特玄黄而已。嗚呼!上无黄裳之君,下无直方之臣,幾何不道窮而龍戰哉?《易說》

漢上朱氏曰:上六,坤之窮十月也。其位在亥,乾之位。十一月復震,震變乾為龍。上六變乾,乾為天卦。外,天際也,野之象,野莫知所適之地。坤道已窮,動而不已,臣疑于君。乾坤交戰,君臣相傷,不知變通故也。《易傳》

○又曰天玄地黄,何也?曰:乾言其始,坤言其終也。坎為黑,乾之初九始于坎,息而至巳,午為火,火赤也,坎黑也,赤黑為玄。坤之初六始于離,離之中爻坤也,息而至亥成坤,故十一月陽氣潛萌于黄宫者,乾始于坤也。坤之上六隂陽交戰,坤終而乾始,故曰玄黄。震者,乾始也,太元謂十月之氣,曰深合黄純,廣含羣生,又曰冬至及夜半以後者,近玄之象也。冬至,夜半子也,坎也,乾之始也。【坤上六圖說

新安朱氏曰:隂盛之極,至與陽爭,兩敗俱傷,其象如此。占者如是,其凶可知。《本義》

○子耕問龍戰于野。曰:乾无對,只是一箇物事。至隂則有對,大抵隂常虧于陽。

○時舉問:坤上六隂極盛而與陽戰,爻中乃不言凶。且乾之上九猶言有悔,此却不言,何邪?曰:戰而至于俱傷,其血玄黄,不言而凶可知矣。【並《語録》】

【原文】卦●用六: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伊川先生曰:坤之用六,猶乾之用九,用隂之道也。隂道柔而難常,故用六之道,利在常永貞固。

○隂既貞固不足,則不能永終,故用六之道,利在盛大於終。能大於終,乃永貞也。【並《易傳》】

兼山郭氏曰:用六永貞,且欲其大終於順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柔順而動剛,坤之德也,可久之道也。用六之義,用此而已。用此可久,能勿大終乎?用九非獨君也,臣亦可用,九二是也。用六非獨臣也,君亦可用,六五是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六,隂柔之極,不濟之以陽剛,則邪佞之道,故以九用六,乃能永久不失其正。杜欽曰:地道貴斂,陽始之,隂終之,未始離陽,故曰以大終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用六,言凡得隂爻者,皆用六而不用八,亦通例也。以此卦純隂而居首,故發之。遇此卦而六爻俱變者,其占如此辭。蓋隂柔不能固守,變而為陽,則能永貞矣。故戒占者以利永貞,即乾之利貞也。自坤而變,故不足于元亨云。

○初隂後陽,故曰大終。【並《本義》】

○用六永貞,以大終也。陽為大,隂為小,如大過、小過之類,皆是以隂陽而言。坤六爻皆隂,其始本小,到此隂皆變為陽矣,所謂以大終也,言始小而終大。

○朱震說卦畫七八爻稱九六,它是不理會得老隂老陽之變。且如占得乾之初爻是少陽,便是初七;七是少,不會變,便不用了。若占得九時,九是老,老便會變,便占這變爻。此言用九用六,亦如此。

○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貞,這只說二用變卦。乾吉在无首,言卦之本體元是六龍,今變為隂,頭面雖變,渾身却是龍,只一似無頭底龍相似。坤利在永貞,不知有何關捩子?這坤却不得見它元亨,只得它永貞。坤之本卦固自有元亨,變卦却无。

○問:坤體貞靜,承天而行,未嘗為始,而嘗代終。故自坤而變陽,為羣龍而无首,有利貞而无元亨,是否?先生曰:坤雖變而為陽,然坤性依舊在它,本是箇无頭底物。如婦從夫,臣從君,地承天,先迷後得,東北喪朋,西南得朋,皆是無頭處也。

○坤六爻雖有重輕,大概都是持守、收斂、畏謹底意。【並《語録》】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五-欽定四庫全書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暫無

【再次点校】:暫無

【负责版主】:待申请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45-46册•經部•易类39-40(文渊阁本)

相关推荐

周易第六卦讼卦上九爻详解 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周易第六卦详解第六卦初六爻详解第六卦九二爻详解第六卦六三爻详解第六卦九四爻详解第六卦九五爻详解第六卦上九爻详解上九爻动变得周易第47卦:泽水困。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兑)相叠。上九爻的含义讼卦第六爻人生启示从卦象上看,上九以阳爻居柔位,失位,

转载随笔 140 2023-12-19

乾卦的方位及其特点,哪个方位最吉利

乾卦是易经学中的专用名词,而且还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也有自己的方向和特点,那么乾卦的方向、特点是什么呢?本期乾卦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乾卦的方位和特点,看看在乾卦中那个方位最为吉利。

转载随笔 110 2023-12-18

地泽临卦上六爻辞动变详解,地泽临卦上六爻解析及探索

这里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地泽临卦上六爻辞详解方面的内容,包括地泽临卦上六爻爻辞及释义,地泽临卦上六爻动变卦事业、工作、时运吉凶解卦,以及地泽临卦上六爻爻辞释意、评议等方面的内容。三、地泽临卦上六爻动变卦解析四、地泽临卦上六爻辞详解地泽临卦象传

转载随笔 83 2023-12-16

夬卦详解易安居吉祥网,泽天夬卦到底好不好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卦之用。第1卦乾为天(乾卦)刚健中正上上卦象曰: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讼卦变解卦,变2爻,以本卦卦象和2变爻爻辞为准,其中以上爻为主。卦辞:鱼

转载随笔 130 2023-12-15

周易第二十九卦坎卦九二爻详解 坎有险,求小得

第二十九卦初六爻详解第二十九卦九二爻详解第二十九卦六三爻详解坎有险,求小得。九二爻动变得周易第8卦:水地比。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坎)相叠,坤为地,坎为水。坎卦第二爻,爻辞:九二:坎有险,求小得。九二:坎有险,求小得。关键词:周易,习坎卦,坎

转载随笔 60 2023-12-15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