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

| 易理书籍| 2023-12-30 01:15:15| 0

古易

古易

周易〈古初本〉

《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顔師古曰:上下經十翼,故十二篇。

案:經則伏羲卦、文王卦下辭、周公爻下辭。翼則孔子傳上下、彖上下、象上下、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共為十翼之辭。經分上下,則二篇矣。翼而有十,則十篇矣。故總曰易經十二篇,施讎、孟喜、梁丘賀,三家皆然也。但自費氏至鄭王亂經之後,古經失其傳,而十翼之次說者亦多不同,今唯當以朱文公《本義》為據。

 

古易之變

費氏易

周易上經

IMG_256

案:此吳斗南本所載費直易也。豈古易上下二篇只如此歟?朱子答吳氏書云:古易既畫全卦,繫以彖辭,又再畫本卦分六爻,而繫以爻辭,似涉重複,且覆卦之法,不知何所考據。如此則朱子已嘗見其書,不能不疑之矣。今恐其或有所據,姑錄于此〈斗南名仁傑〉

傳大哉乾元〈止〉萬國咸寧

〈乾下乾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乾初九,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止〉用九天徳,不可為首也。

案吳氏曰:此省去彖傳、象傳、繫辭傳等篇目,但總以一傳字加於彖傳之首。王弼、王肅易皆存傳字,蓋本於此。吳氏於經只載乾卦,以著六十四卦之例。於傳自傳大哉乾元以下,亦只載乾傳以著十翼之例。十翼之篇,皆蒙此一傳字矣。西漢儒林傳雖但謂費直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下經,初不言其分傳以附經,然而將彖傳大小象傳逐卦自聚成一類統置於上下經二篇之後,僅存一傳字於彖傳之首,以別經,悉去彖象繫辭文言等篇目,則是古經已變亂於此矣。卒至有鄭王之紛更聖經,何其不幸歟。

鄭康成易

IMG_257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初九,濳龍勿用。〈止〉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彖曰:大哉乾元。〈止〉 萬國咸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濳龍勿用,陽在下也。〈止〉 用九天徳不可為首也。

案吳氏曰:康成省去六爻之畫,又省用九用六覆卦之畫,移上下體於卦畫之下,又移初九至用九爻位之文加之爻辭之上,又合彖傳象傳於經,於彖傳加彖曰字,於象傳加象曰字。〈魏博士淳于俊曰:康成合彖傳於經者,欲學者尋省易了爾。詳見孔子十翼辭下。吳氏只載乾卦著六十四卦例,今王弼本乾卦存康成本之例也。〉

王弼易

周易上經乾傳第一

案王弼乾卦一同鄭氏,但移文言附其後,加文言曰字。吳氏故不重載,但從坤卦起。

IMG_258 〈坤下坤上〉坤元亨,〈止〉 安貞吉。彖曰:至哉坤元,〈止〉 應地无疆。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徳載物。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止〉 至堅冰也。〈止〉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止〉 天玄而地黃。

案吳氏曰:王弼注易用康成本,謂孔子賛爻之辭,本以釋經,宜相附近,乃各附當爻,每爻加象曰,以別之,謂之小象。又取文言附於乾坤二卦,加文言曰三字於首,若繫辭、說卦、序卦、雜卦等篇,則仍其舊,別自為卷,自是世儒知有弼易,不知有所謂古經矣。又曰:原三家之學,初欲學者尋省易了,日趨於簡便而末流之弊,學者遂廢古經,使後世不見此書之純全,與聖人述作之本意可勝歎哉。愚嘗謂:羲文周孔聖人也,卦爻十翼皆易書也。費氏以傳解經未為非是,鄭王以傳附經亦何不可,況各從其類,最便觀覽,而好古君子,每不能无恨,豈聖人之書不可混而一之乎。蓋夫子雖曰述而不作,然自為一書,非世儒傍文生義,分行註腳之比,故周爻已不盡同於文王,而孔翼亦豈盡同於文王周公,比而同之,非特使學者猝莫區別,而吾夫子制作初意,亦不復可見矣。晁氏曰:劉牧云:小象獨乾不繫於爻辭,尊君也。石守道曰: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繫逐爻之下,唯乾悉屬之於後者讓也。嗚呼,他人尚何責哉。若是者,可不懼乎。愚故錄吳氏所載三家變易論之,繼以先儒所復古易,還先聖之舊云。朱子答吳氏書曰:呂伯恭頃嘗因晁氏本,更定古易十二篇,考訂頗詳,然據淳于俊之說,便以今王弼易為鄭康成易,嘗疑其未安,今得所示分別鄭王二本,乃有歸著甚善。然不知別有何證據也。

古易之復

周易古經〈呂氏微仲本〉

上經第一 下經第二 上彖第三 下彖第四

上象第五 下象第六 繫辭上第七 繫辭下第八

文言第九 說卦第十 序卦第十一 雜卦第十二

右周易古經者,彖象所以解經,始各為一書,王弼專治彖象以為注,乃分綴卦爻之下,學者於是不見完經,而文辭次第貫穿之意亦缺然不屬,予因案古文而正之,凡經二篇,彖、象、繫辭各二篇,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各一篇,總十有二篇。元豐壬戌十月既望,汲郡呂大防序。

〈案龍侍郎袤字延之與吳氏仁傑書云:頃得呂東萊所定古易一編,朱元晦為之跋,嘗以板行,乃與左右所刋呂汲公古經无毫髪異,而東萊乃不及微仲嘗編,豈偶然同耶。愚謂:此朱呂二先生皆偶未及見,東萊決非掩襲觀文公與吳氏書,則後來必就吳氏本見之矣。但跋東萊本在前,其時必未之見也。今觀所次序經傳本末,並與東萊定本同,但東萊只分上經下經,而无第一第二字,又東萊稱彖上傳第一至雜卦傳第十,小有不同爾。〉

古周易〈晁氏以道本〉

卦爻第一〈不分上下經混同為第一〉 彖傳二〈不分上下彖混同為第二〉

象第三〈不分大小上下象混同為第三〉 文言第四〈合乾坤文言為第四〉

繫辭第五〈不分上下繫混同為第五〉 說卦第六

序卦第七 雜卦第八

周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繫辭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謹第如上。案晉太康初發汲縣舊冢,得古簡編科斗文字散亂不可訓,知獨《周易》最為明了,上下篇與今正同,別有《陰陽說》而无彖、象、文言、繫辭,杜預疑於時仲尼造之於魯,尚未播之遠國,而《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顔師古曰: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則彖、象、文言、繫辭始附卦爻而傳於漢歟。先儒謂費直專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其初費氏不列學官,唯行民間,至漢末陳元方、鄭康成之徒皆學費氏,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孔穎達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亂古制時,猶若今乾卦彖象繫卦之末歟。古經始變於費氏,而卒大亂於王弼,惜哉。奈何後之儒生,尤而效之,杜預分左氏傳於經,宋衷范望輩散《太玄》賛與測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初,乃如古文尚書,司馬遷班固序傳,揚雄法言敘篇云爾。今民間法言列敘篇於其篇首,與學官書不同,槩可見也。唐李鼎祚又取序卦冠之卦首,則又效小王之過也,今悉還其初,庶幾學者不執彖以徇卦,不執象以徇爻云。昔韓宣子適魯見易象,是古人以彖爻統名之曰象也,故曰易者象也,其意深矣,豈若後之人卦必以象明,象必以辭顯,紛紛多岐哉。嗚呼,學者曾未之知也。劉牧云:小象獨乾不繫於爻辭,尊君也。石守道亦曰:夫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繫逐爻之下,唯乾悉屬之於後者讓也。嗚呼,他人尚何責哉。若夫文字之傳,始有齊楚之異音,卒有科斗籀篆隸書之四變,因而訛謬者多矣。劉向嘗以中古文易經較施孟梁丘經,至蜀李譔又嘗著古文易,則今之傳者皆非古文也,安得覩夫劉李之書乎。如古者,竹簡重大,以經為二篇,今又何必以二篇成帙哉。謹錄而藏諸,以俟博古君子。建中靖國元年辛巳五月二十四日嵩山晁說之題。

古易考〈程沙隨本〉

經傳一十二篇〈《宋‧藝文志》序云:孝宗時程迥所作《易考》十二篇,別為章句,不與經相亂。〉

沙隨曰迥,作《古易考》,曰上篇,曰下篇,曰彖上,曰彖下,曰象上,曰象下,曰文言,曰繫辭上、繫辭下,曰說卦,曰序卦,曰雜卦,凡十有二篇,與康節《百源易》次序同。〈見《古易章句外篇》。○案邵氏《聞見後錄》云:古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繫辭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其次第不相雜也。予家藏大父康節手寫《百源易》實古易也,百源在蘇門山下,康節讀易之地,舊祕閣亦有本,沙隨蓋本諸此,而篇第與二呂氏合,只以文言在繫辭之前為不同爾。若夫邵氏八篇,與晁以道本无以異也。〉

古易〈呂東萊本與微仲篇次一同,而微仲自一至十二之序小異爾。〉

周易上經第一 周易下經第二 周易彖上傳第一

周易彖下傳第二 周易象上傳第三 周易象下傳第四

周易繫辭上傳第五 周易繫辭下傳第六 周易文言傳第七

周易說卦傳第八 周易序卦傳第九 周易雜卦傳第十

漢興言易者六家,獨費氏傳古文易而不立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无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真孔氏遺書也。東京馬融、鄭玄皆為費氏學,其書始盛行。今學官所立王弼易,雖宗莊老,其書固鄭氏書也。費氏易在漢諸家中最近古,最見排擯,千載之後,巋然獨存,豈非天哉。自康成輔嗣合彖象文言於經,學者遂不見古本。近世嵩山晁氏編《古周易》,將以復其舊,而其刋補離合之際,覽者或以為未安,祖謙謹因晁氏書參考傳記,復定為十二篇,篇目卷集一以古為斷,其說具於音訓。云淳熙八年五月望日東萊呂祖謙謹書。

〈案如前吳氏所載費氏古易,已自不能不小有變動,而東萊謂費氏經真孔氏遺書,豈吳氏考之猶未的歟。又曰:王弼雖宗老莊,其書固鄭氏書也。此蓋指其未變亂古本以前之書,然鄭字恐是費字之誤,蓋康成正分傳以附經,其書豈足引為據乎。〉

右《古文周易》經傳十二篇,亡友東萊呂祖謙伯恭父之所定也,某嘗以謂,易經本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訓戒,故其言雖約,而所包甚廣,夫子子作傳亦略,舉其一端,以見凡例而已。然自諸儒分經合傳之後,學者便文取義,往往未及翫心全經,而遽執傳之一端以為定說,於是一卦一爻僅為一事而易之為用,反有所局而无以通乎天下之故。若是者,某蓋病之,是以三復伯恭父之書而有發焉,非特為其章句之近古而已也〈云云〉。淳熙九年夏六月庚子朔旦新安朱某謹書。

又辯晁氏呂氏得失云,某案《正義》曰:夫子所作象辭,元在六爻經辭之後,以自卑退,不敢干亂先聖正經之辭,及王輔嗣之意以為,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其義易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其當爻下言之。此晁氏引以證王弼分合經傳者。然其言夫子作象辭元在六爻經辭之後,則孔氏亦初不見十二篇之易矣。又不於彖及大象發之,似亦有所未盡。又曰:某案《詩疏》云,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別,行三傳之文,不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皆无經文,而《藝文志》所載《毛詩》,故訓傳,亦與經別。及馬融為《周禮注》,乃云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而就經為注。據此,則古之經傳本皆自為一書,故髙貴鄉公,所謂彖象不連經文者,十二篇之古經傳也。所謂注連之者,鄭氏之注具載本經而附以彖象,如馬融之《周禮》也。晁氏於此固不如呂氏之有據。〈案呂氏音訓謂,鄭康成始合彖象於經,則魏志之言甚明,此義為得。〉然呂氏於乾卦經傳之次第所以與他卦不同者,則无說焉。愚恐晁氏所謂初亂古制時,猶若今之乾卦,而卒大亂於王弼者,似亦未可盡廢也。因記於此。

周易本義〈朱文公本〉

古易經傳一十二篇〈即因東萊所定本作為《本義》,明象占之教行於世者也〉

愚嘗論所謂古易者孔子翼易,不遽自附於先聖之後。伏羲畫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自合為上下經二篇。孔子所作十翼,則自分為十篇,是為古易十二篇也。至前漢費直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下經,東漢鄭康成傳費直易,又以彖象文言本解易卦爻,宜相附近,始以附入其初,猶若今乾卦彖象文言統附卦之末,至三國魏王弼,又傳鄭學以彖與大象之辭附卦辭下,分爻小象之辭,各附當爻辭下,加彖曰象曰,以別之。朱子曰:王弼注本之乾卦,蓋存鄭氏所分之例也。坤以下六十三卦,又弼之所自分也。古經始變亂於鄭氏,卒大亂於王弼,惜哉。原其初,二家但欲學者尋省易了,日趨於簡便,自是以來,古易十二篇遂亡不復可見於後世,而後之讀易者,但知有王弼本,猝莫別其何者為文王周公之易,何者為孔子之易,殽亂千有餘年,而聖人制作謙退之盛心,與夫示學者以盈科而後進之意,皆影響无傳。至呂氏微仲,始為復古易之倡,晁氏繼之,東萊呂氏復因晁氏書定為十二篇,文公《本義》則因東萊所定本,揭十二篇以教天下,且發明象占大旨,真洗光咸池之日,為學者之一大快矣。今世儒解易,又復仍王弼本,而莫覺其非是,何古易難諧於俗,而康成輔嗣欲速好徑之心,使人骨醉魂迷而不返,推是心以往,捨範我馳驅,而為之詭遇,不由其道,而鑚穴隙相窺,踰墻相從,亦何所憚而不為也哉。嗚呼,數聖人之經,何其變之易,而復之難,復之難而再變之愈易也。由是觀之,亂經本末,康成輔嗣之罪為尚小,以其未見正於文公也。世儒之罪為尤大,以其既見正於文公,故為而叛之也。康成輔嗣三聖之罪人,世儒其又康成輔嗣之罪人歟。或曰:斯无庸論矣。今編次古易,數家孰優?曰:微仲既為之倡,東萊已暗與之合,晁氏雖无失,但省去三篇亦未為當,今唯當以文公《本義》所從者為定。尚何容喙。

上一章节

三代易

下一章节

传授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