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卦二十六篇

| 易理书籍| 2023-12-30 17:03:21| 0

(宋)程大昌撰《易原》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易原卷

宋 程大昌 撰

論卦二十六篇

【案:論卦二十四字,原本在古筮議卦篇上,第一篇反脱。總目通前後諸篇考之,自重卦非文王篇至春秋時取卦不以百篇皆論卦,第餘篇俱佚,僅存一、二、二十、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六篇耳。謹校補總目,附識于此。原本第二十篇又誤移第二十四篇後,并校改】。一、重卦非文王

【案:新安文獻志載易原三篇:一、河圖、洛書;二、重卦非文王。今考原本河圖、洛書論及五行生克論共二十一篇,相次北篇並不與相比,不得列一、二等目。謹校正】。

揚子雲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此不然也。世之有杵臼書契也,蓋取諸益、夬也,而益、夬乃重卦也。如曰卦至文王乃始重爻為六,則臼杵書契豈其至周始具也耶?夫子言易曰:十有八變而成卦。夫卦之一爻,即蓍之三變也;十有八變,則六爻矣。策之立也,以三百六十者為總也。而夫三十六者之得為二百一十六也,二十四者之得為百四十有四也,皆六其爻而四乘之也。則易之在策,遂已重爻而六矣。豈待至周而創為也。【案新安文獻志作豈待周邪,無至字而創為字也作邪】。周官之紀三易也,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連山,夏也;歸藏,商也。夏、商之世,八卦固已别為六十有四矣。夏、商二易卦名,時有見諸先秦之書者,其名則皆周名也。此又可以見夫八卦之為八,八己在夏、商之前矣。夫易也者,【案原本夫字上有而字,易字上有周字,謹依新安文獻志校正】。前世必皆略有其辭,特未備耳。至文王、周公相補足,而後卦、爻之辭始備,故岐山、箕子遂皆列名乎其間。有以見周人能補【案新安文獻志作禆】闕而增成焉耳。不曰爻之三者至周而始六也,其書之以周名也,猶言至周而成也。蓋豳之七月,其正朔率皆用夏,而序詩者又已明言其為后稷先公之詩,則是未有成周,先有此詩矣。今其擊之于豳,乃遂載周為名者,識其入經之世也。予惟周易之繫于周,正此類也。【案新安文獻志無。予惟字也,字】,楊氏因其名之冠周也,而遂以文王名之,恐不審也。【案新安文獻志其不審哉!】。

二、設卦占卦之别

隂陽,卦之本也,取諸圖書大衍而著諸爻卦者,皆是也。蓍策,卦之寓也,爻卦皆定而後寫其數于四十九用焉耳,非其立數之自矣。夫子之說卦也,曰: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觀變于隂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以若語而紬其序,則蓍在卦前,變出蓍後,有類乎蓍能生易矣。故後人因用四策而傅會以為四象也,特不悟策之有數,蓋其受之于易焉耳,而非能與易立則者也。夫子說易而先于卦者,正為叩蓍得卦者而言之,非其追言伏羲作易之始也。且夫天地事物之理,固其蓍諸卦爻之辭矣,然而皆該言以待擇,非能預主一人而言一事也。世之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如治任適遠者,車馬舟楫無不畢具,而前途或旱或水,不能預决其用也。必其揲蓍得卦而後卦當入用者,始有主名也。故夫子將言卦變而先之以蓍者,此其旨也。如以辭而已矣,則夫生爻之語益又後乎立卦也矣,豈其不待有爻而卦巳先之也歟?于是六十四卦,夫子命其德為方,言其已定而不易也。揲策得爻之卦,夫子命其德為圓,言能隨事而出卦也。則夫蓍先乎卦者,是十八變而小成者之序,非伏羲立卦初則矣。

二十、古筮議卦无引及三卦,是一重卦止于一變。

左氏、國語載筮固多,而其論筮亦詳。蓋自令蓍以及得卦,而又及夫測卦也。其所得爻畫,與去推考之說,歷歷俱在。又有一占兩儀,而交相駁正者。凡其所及卦象,與夫相為議論,皆有可以推想其制度之不存者矣。徧考兩書,獨无攙出兩重卦已上者。以是知此時一占所用,止于一正一變,而正變率皆取決于九六之初遇也。故古法六爻之中,有一變而无再變,不與劉氏所說同也。何為一變而无再變也?曰:初爻遇九六,則初爻固為變始矣。二爻方遇,則二為變始。自三及上,凡九六未出,而創始一出者,皆為初遇也。既嘗一遇矣,則再遇者皆在初遇之爻,以入變卦,别不更自出變矣。此蓋主易則以求變,而非背易則以主少也。

二十四、蓍卦與重卦先後之序

予之折卦而論上下也,則夫知蓍而能取卦者,必有議矣。何者?六爻測義既自下上,而蓍之著畫亦自下始也。則是下卦之來,反居上卦之先也。苟下卦而果先乎上卦也,則下卦不可命為創來。而予謂剛柔之來自卦外者,皆非也。此大不然也。以易言也,卦之序有揲蓍取卦之序,予之本彖而論卦體也。以易言也,故謂剛柔自下而外來者,是重卦之初,取下卦于本卦之外者也。故外卦得以先據其上,而迎受下卦之來也。至夫蓍策之出畫也,固嘗自下而上矣。而其六位巳成之後,推測所及,則上卦之當先也,下卦之當後也,仍用重卦之初,則未始紊斁也。是理也,亦惟泰卦所著最為明盡也。蓋坤上乾下,泰之卦位也。小往大來,泰之卦體也。蓍之累畫成泰也,三奇先焉而居下,三耦繼焉而居上,是誠下乾先乎上坤矣。然推測之際,仍以坤之三耦主卦,而指三奇之乾以為自外來重也。故謂坤之以小而上往也,乾之以大而外來也,仍與重卦之先後秩然相應也。

二十五、聖人不專用占

【案新安文獻志載易原三篇,此篇直標三字。今原本有二十五三字,則此上必有闕篇,謹仍其舊】。

易之尊蓍也,直為其神,可以代易,而聖人得以洗心受成也。洪範之斷大謀也,凡已意之與國論,直不自主,而皆取決于龜筮也。夫其槁骨枯莖,果可信伏以及此乎?蓋聖人尊易,而因以及蓍者也。

【案:新安文獻志无者也二字】。蓍尊而後易尊也。易之經秦而得不焚者,竟以此也。若求其本,則是以蓍為導。

【案:導,原本作尊,謹依新安文獻志校改】。而使人向易焉耳。若其卜筮,則未嘗全以主信也。古之聖人之猷為,悉可考矣。舜之命禹也,禹請枚卜,舜蔽己志以言曰:朕志先定,鬼神其依,龜筮恊從,卜不習吉。豈其專以蓍定也?

【案:也,新安文獻志作邪】。周公之穆卜國事也。令龜之辭,謂許則歸而竢命以待其愈,不許則屏璧與珪以為不神,亦不以不遂所請而信疾之不愈也。然則聖人之于人事卜筮,其先後固大有序矣。易之為書,不為卜筮設,然而无蓍以出卦象,則臨事不知卦之所擇也。故卜筮為用,易之要也。若聖人立教之道,則常置仁義于隂陽剛柔之間,不專取成乎卦象也矣。

【案:新安文獻志无也矣二字】。如曰:師,征丈人吉。非丈人而屬弟子,則不吉矣。碩果不食,一象也,而君子以之得輿,小人以之剥廬也。沿此類推之,則卦同而人事異,其禍福不專從卦也。故善補過者終以无咎,而悔亡者乃遂往无不利也。與

【案:原本无與字,謹從新安文獻志校補】。

二十六、春秋時取卦不以占。

春秋之世,有得易意者,不待致筮求卦,而遂以意說卦。至其事之吉否,率皆如言,則直伏理為筮焉耳。子大叔知楚子之將死也,以意取復、頤二繇而知之也,醫和推蠱以言晉疾也。亦非筮而得之也,知莊子之舉師、臨以言晉軍也,史墨之以大壯而言魯難也。卦非出筮,而事情曲中,則仁義當否,固可以回轉隂陽也。是理也,聖人則既以明言之矣,而人不察也,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象在占前,則得其辭而玩之者,常以仁義為準則也。當于仁義則舉,不當則不舉,此為深淂剛柔節適之妙也。若然者,設使性命大謬,雖不逢吉,亦常无咎也。公冶長:邦有道不廢,邦无道不戮。其禍福之制,在己而不在人也。則夫玩占于既動之後,以較玩辭于未動之先者,其賢否智愚,相去遠矣。此卦筮之微旨也。

附一篇

【案:此篇應屬論卦二十六篇之上第,原本脱其次第之目,謹附于後】。

連山、歸藏不傳。連山、歸藏之以不變為占,别自一法,固不可移而入之周易矣。而又夏、商二易本无變卦,今乃用魯史傳會之言,反周易之不當致變者,而用以為變,予故重疑劉氏之誤也。蓋左氏、國語所載,凡其筮而得八者,嘗三出矣。小白所得,則屯、正、豫、悔皆八也。董因所獻,則泰八也。【並在晉語】。穆姜所得,則艮八也。凡其三出而皆无變卦也。則古謂連山、歸藏以不變為占者,信矣。然嘗即左氏而推所筮,則夏、商兩法不獨无變卦而已。凡其所引繇辭,若非周之易語,則必周之卦法也。然則連山、歸藏所為不傳者,豈非以其徒卦无辭,而難于推用也歟?又非以其有正卦而无之卦,則遂推繹不遠也歟?大率禮文之事,至周而備,若夏、商則皆未及也。故周常詳而古皆畧,不為三書為然也。孔潁達之在唐初,既己不見二書矣,而深疑夫筮史之傳會,故其言曰:假令二易俱占七八,不知此筮為用連山,為用歸藏也。是孔氏不以魯史之附會者為信也。况又有可疑者焉,既己兼用七八為占,則所得之策有八,亦必有七矣,何由所載三占遂皆得八也?此皆理推而不通,故予亦欲從孔氏之闕疑也。

辯疑:邵、鄭復始生卦。

邵氏雍、鄭氏夬立為復姤生論之論曰:乾坤,大父母也,故能生八卦。復垢,小父母也,故能生六十四卦。予雖不見二氏全書,而朱震所傳亦已畧見梗概矣。然予有疑也,乾坤之能生六子也,八卦之能生六十四卦也,以其本无而創有,故得命之為生也。若夫復垢之得成重卦也,乃其合乾艮坤巽四初卦以成其體焉耳。若謂六十四卦由之以生也,則是艮巽反生于復姤也,深求誤則有為而然矣。隂陽消長形乎爻畫,則少者常先,多者常後,【祥見隂陽六十二卦往來圖】,故二子因之遂立為少能生多之則,以至于倒易本原而不覺也。況夫一陽之畫積而極之,必成六陽,六陽乾也。一隂之畫益進,則必成其六隂,六隂坤也。若謂一隂一陽能生二生三以極乎六也,則乾坤亦在所生也。此如譜諜不明,叙次孫曾之世于其父祖之先,則誤不待辨矣。而其間議論有似經而實戾者,是故不可不竟也。

二、古卦以數同相比,與鄭、邵異。

二子同失,在于以爻變言卦變也。旣以爻言,則全用奇耦數同以為之類,則又展轉生誤矣。易指生乎奇耦,奇耦同則其氣類似,若可因之以參求其度矣。而有不可專泥者,不夫位置稍變,則得失禍福遽以相反,故數同而類異也。聖人之初重易也,固嘗有取乎此矣。今之卦序,自乾坤以至未濟,凡其對立而聨出者,皆以數同之故也。則夫數之同者,實有至理,差擇至精,或以取其相因,或以鍳其相反,意似而理又應,則遂舉以相從,不然則否。故六十四卦凡以同數聨出者,多則四卦,少則兩卦,未嘗踰四也。夫豈不知奇耦數同者不啻十卦,而其聨出未嘗有及五六者,蓋以取理為重,而以取數為輕也。若夫二子專于取數焉耳,故予未敢以為合易也。

三、邵鄭異同

鄭氏循六爻以言變,邵氏則極三而止。凡其六也、三也,說雖各異,而其取必于數之齊同,則二子一律也。鄭氏之以六變也,蓋取復、姤六爻者,由初及上而六出其變也,是並乾、坤六之卦而創為此意也。然而以數少為隂陽之初,以多數為隂陽之末,則大父母之六,其奇耦者反為小父母一奇十耦之所生,則其論自駮矣。已而浸覺无本,則遂去乾、坤二卦,而專用復、姤巳下各五之卦,則其誤可以見矣。若夫邵氏之主三而變也,不聞乎隂之若陽也,而皆以一畫生兩畫,兩畫生三畫,是取一生二、二生三者以為之宗主也。世以其言有本,故亦尊之,然予攷其首尾而不喻者多也。夫其立一、二、三以為生次者,為夫愈出而愈多,故本其所出以為之原,而謂少能生多也。今臨、遯之類凡二十八卦,而泰、否之類才十有八卦而已,是以二十八而生十八也,是愈出而愈少也。以較初立之,則謂夫二能生三者全相牾也。此予之不喻者一也。六十四卦八八相入,闕一不可,而邵氏于乾、坤、坎、離乃遂不以入列也。至于旣濟、未濟,乃于二十四對中兩出而重著,則予之不喻者二也。乾、坤之三索,重卦之八八中,皆有交變之理為之脉絡,故六子之生乎乾、坤也,六十四卦之生乎八初卦也。其中有往有來,迹皆可攷也。今徒類聚卦數,而以多少相承,絶无脉絡聨綴,則其謂某類自某卦而來者,亦不見其何以為來也。此予之不喻者三也。予既得二子之言,而不得其所以言,則遂求理于易,而别有可以發明者矣,而不敢以不量自已也。

四、邵、鄭本之卦而不用之卦。

乾之之卦,則復、同人、履、小畜、大有、夬是也。此六卦者,皆序受乾爻,以成其體者也。故其一奇之間乎五耦也,于復則在初,于同人則在二,而履三、小畜四、大有五、夬六,則此之一奇,亦皆自下而上,間五耦以成其為六卦也。是其序之可攷者也。故二子類聚卦之五耦一奇者也,立復以為變始也,其見蓋出乎此也。坤之之卦,則姤、師、謙、豫、比、剥,亦其六爻之以序出者也。其一隂下上乎五陽,而機緘相屬,亦與乾同也。則二子類聚一耦之卦,而立垢以為變始者,所見又皆出此也。故二子論變,雖曰半同半不同,而其釐異乾、坤,尊表復垢,使之可以冠冒十卦者,蓋一意也。二子之創為此論也,必皆樂其十二卦者之一奇一耦,可立乎二隂二陽之上,而領袖乎三陽以下也。故同立此見,而无所差殊也。已而覺其十二卦者,推焉而泥,不能通諸一易,則遂減去之卦本,則而取復垢以冒其上也。故復、姤六爻,而邵氏僅收其五者,以其本出于乾、坤之六爻六變,而強去其一故也。故凡二子立,則推其依,並乾、坤變卦,則彼來此往,輸承悉有源派,自此以外,輒皆推演不行。故予反本而思,立為乾、坤正變之圖以明之也。于是先立乾、坤兩卦以該其上,而下復、姤兩卦以加十卦之首,則夬之卦初,則遂以昭然而明也。第不審二子别有思與否?世而有深造其藴者也,則予亦樂聞予誤也。

乾坤之卦圖

乾之六卦

履䷉【兌下乾上】

同人䷌【離下乾上】

姤:䷫【巽下乾上】

乾:䷀

小畜:䷈【乾下巽上】

大有䷍【乾下離上】

夬䷪【乾下兌上】

右乾六爻之出而為六之卦也。姤一、同人二、履三、小畜四、大有五、夬六,其次甚明。兼又六爻六變,无由可以缺一。邵、鄭欲信其已說,遂剟去一姤,别而置之,以為一陽五隂者之祖。今取復之一卦與姤卦序立,而二子所立之,則其為出自六卦者甚明矣。

坤之六卦

謙䷎【艮下坤上】

師:䷆【坎下坤上】

復『䷗』【震下坤上】

坤:䷁

豫䷏【坤下震上】

比:䷇【坤下坎上】

剥:䷖【坤下艮上】

右坤六爻之出,而為六之卦也。其序則一復、二師、三謙、四豫、五比、六剥是也。餘理在乾下。

復姤之卦圖

WYG12-597a

復之六卦

謙䷎【艮下坤上】

師:䷆【坎下坤上】

坤䷏【坤下震上】

復:『䷗』

豫䷏【坤下震上】

比:䷇【坤下坎上】

剥:䷖【坤下艮上】

姤之六卦

WYG12-597b

履䷉【兌下乾上】

同人《䷌》【離下乾上】

乾䷀【乾下乾土】

姤:䷏

小畜:䷈【乾下巽上】

大有《䷍》,【乾下離上】

夬䷪【乾下兌上】

右復、姤之爻當出六變,而邵、鄭所取皆始乎再變已下者,正欲表復、姤以為變始,故不得不移乾、坤而别寘之,以合已說也。此圖既立,而二子傅會之,因圖可見矣。

乾索坤成三男

乾二求坤二成坎坎《☵》

《☰》乾三求坤三成艮坤《☷》《☶》

乾三求坤初成震,震《☳》

坤索乾,成三女。

坤二求乾二成離,離《☲》

《☷》,坤三求乾三成兌,乾《☰》,兌《☱》

坤初求乾初成巽巽《☴》

右乾坤六索。索者,求也。以陽求隂,以隂求陽,凡往而有求,則為索也。坤之初成三爻也,純隂而无陽也。乾往求之而耦初,遂變為奇初,是一索而變隂為陽也。其曰震一索而得男者,猶言震之為卦,是求之一求乎坤,而遂以變陽者也。自此以外,如乾之再索、三索,而變坤以為坎、艮也。坤之三索、三變,而成其為巽、離、兌也,理亦猶是也。此之謂爻變也。

易原卷

 

上一章节

卷七

下一章节

没有了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