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经】第44卦-姤卦䷫天风姤卦(巽下乾上)-[宋]郭雍撰《郭氏传家易说•卷五》

[宋]郭雍|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44卦-姤卦䷫天风姤卦(巽下乾上)

【周易下经】第44卦-姤卦䷫天风姤卦(巽下乾上)-[宋]郭雍撰《郭氏傳家易說•卷五》

䷫【巽下乾上】

姤:女壯,勿用取女。

夬之一隂,將消之隂也。姤之一隂,方長之隂也。其隂雖同,所以為隂則異。故夬、姤卦象反對,其義正相反。夬以五剛為義,姤以一柔為義也。隂之方長,女壯之象也。自以一隂方長,而陽道向消,无畏五剛之志,欲獨以一柔遇之,用壯之甚也,是以不可取也。觀一陽之復,猶曰朋來无咎,而姤以一隂之遇,不待得朋,是以知其壯也。陽至四五而後言壯,姤一隂方長,即為壯者,亦見君子小人之情不同也。是以陽為君子,而隂為小人。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以柔遇剛謂之姤。遇之為事,天地萬物不能无也。无則萬物不生,教化不成。故地之遇天,臣之遇君,主于一則可,而以一遇五則不可也。遇不主于一,豈長久之道哉?故貞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是以姤之女壯,勿用取也。卦辭止于女壯,勿用取女而已。聖人懼學者止以女子之道而言姤,故極天地、明教化而言其義之大也。天地不相遇,則萬物不章,剛為天,柔為地也。剛中之臣,非得中正之君,則教化不能盛行。姤之時義,其大如此。彖辭前言姤之象,後明姤之德,剛得中正謂五也。

象曰: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天下風行,无物不遇,后王法之,可以施命誥四方。夫姤之道最為難用,聖人用于施命誥四方之際,所謂善用易之道者矣。非聖人明之,則姤道廢矣。

伊川曰:象稱先王者,先王所以立法制,若建國、作樂、省方、勅法、閉關、育物、享帝皆是也。稱后者,后王所為也,財成天地之道,施命誥四方是也。君子則上下之通稱,大人則王公之通稱。雍竊謂先王,王者之事,后則凡有君道者皆同之。君子大人通上下有德之稱,大人則又德之大者耳。故雖匹夫亦可為君子大人,顔淵、柳下惠是也。

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象曰:繫于金柅,柔道牽也。

隂之始生,雖有方長之漸,而柔弱未可有行,故利在堅固自制,繫而不動,以待其時,斯可矣。柅,止車之物也。能以固止為貞則吉,有攸往則見凶也。苟不能堅固自制以待時,譬如羸豕躁動,信能蹢躅而已,安能有為有行哉?動而不能有為有行,徒有見凶之患,所謂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者,是以必繫于金柅,不動可也。柔道不能獨立,初六之繫,蓋為柔道所牽耳。夫遇有必動之理,而初居不可動之勢,以見遇之初,猶將有待也。

九二:包有魚,无咎,不利賓。象曰: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初六以隂居下,魚之象也。九二包而有之,得相遇之道,故无咎。初當應四,疑九二之包有為非,蓋姤遇之時,遇為先也,是以言包有魚,无咎也。賓者,外來之隂也。初六之隂,二能包之,二隂之來,不能包也,故九二不利賓之來也。不利其來者,以義不能包及二隂故也。且初六柔道方長,必有繼來之隂,三、四尚遠,二當先遇,故言不利賓也。惟其不能包有二隂,故賓之繼來,則九二退而成遯,時運已化,姤遇之道息矣。

九三:臀无膚,其行次且,厲,无大咎。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九三不能安其位者也,當遇之時,无遇之位可以止矣。當止不止,是以至于臀无膚,其行次且也,至是則危矣。且初六得遇之位,以柔道不能獨立,苟不能自制以有待,亦有羸豕蹢躅之患,况九三非遇之位,其危宜矣。二之遇,四之應,為有其事也,无事而行九三也。无膚次且之厲,本非九三所有,蓋未嘗牽勉而妄行焉,是以至此。然无大咎者,三居二四之間,雖行不能越二剛,終无妄遇之事,故亦无大咎。夬之九四,辭相類者,夬、姤三四反對之爻也,與損、益二五同。

九四:包无魚,起凶。象曰:无魚之凶,遠民也。

四與初應,為有魚也。當姤遇之時,初六見九二而先遇焉,是九四失其正應,故言无魚也。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此无魚所以起凶,蓋言凶之起自无魚始矣。魚,民象也,為君而不得其民,能无凶乎?四之與初非遠也,而曰遠民者,視二為遠耳。他卦正應有間,多為終吉,獨姤之時以遇為急故也。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九五尊位中正,為道甚大,其為遇也,宜異夫在下包茅之微,故言以杞包瓜也。杞,大木也,人君之象也。瓜緜緜,相繼之實也,民象也。高其木大其䕃,緜緜之屬,託其本而有生焉,是其為包也大矣。含章,九五之德也。有隕自天,志惟天命之遇也。志不舍命,循天之理也。以杞包瓜,則盡養民之道;有隕自天,則无妄遇之災,是其所以為含章之美也。含章非含而不發也,内有含章之美,故見于外者如此。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象曰:姤其角,上窮吝也。

居姤之終,不知道之變,道既上窮,猶欲遇焉,是其所以吝也。无咎者,姤以妄遇則有凶,上九既不遇于君,又進則无所遇,非能得无咎之道,幸而居无咎之位耳,與九三无大咎同義。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