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清]潘思榘撰《周易浅释•卷一》

【周易上经】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清]潘思榘撰《周易浅释•卷一》

典籍作者:[清]潘思榘

著作年代:清代

著作阅读:

错综复杂:

正文内容

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

䷊泰:三陽畫成卦之始。

【原文】泰,小往大來,吉亨。

【原文】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本義》云:泰,通也。為卦天地交而二氣通,故為泰。正月之卦也,六十四卦之中,辟卦一十有二,一卦主一月,故以為辟。而諸卦之上下往來,皆由之而始,不立辟卦,則卦變莫知所適矣。泰三陽爻,成卦之始也。自十一月復,十二月臨,至此三陽生,内之乾體成矣,是天地之交也。上天下地為定位,内乾外坤為交泰。天地之氣,有陽不能无隂,有生不可无成。乾之四德,非乾獨具;天之四時,非陽獨行。天交乎地,則為元亨,為春夏;地交乎天,則為利貞,為秋冬。故四德者,乾坤共之,而聖人獨繫之乾,以乾主之也。泰之象,天在地中,陽不獨生,隂不獨成,故泰見于歲首,而實一歲,四時生成之象也。

小往大來,以一卦之内外言。隂何以小?地在天中也。陽何以大?天包地外也。在内為來,在外為往,一氣之升降而已。

胡雲峰曰:三陽來面居内,三隂往而在外,得隂陽之正,惟泰卦為然。自乾坤至履,陽三十畫,隂三十畫,隂陽之數適相等,然後為三隂三陽之泰,泰豈偶然哉?三隂三陽往來之卦凡二十,而泰否適居其先,故卦辭獨以往來言。先言吉而後言亨,吉即元也,何以不曰元亨而曰吉亨?陽之德莫吉于元,而元之德莫吉于泰,原其德則為元,著其占則為吉也,何以不言利貞?元亨,乾交坤,陽主之;利貞,坤交乾,隂成之,故止言亨也。

天道人事,相為協應。泰固天道,亦由人事,故聖人並言之。天地交而萬物通,天道應于上;上下交而其志同,人事成于下。内陽外隂,内健外順,内君子,外小人,萬物各得其所,而其氣通,其志同矣。固不必有陽而无隂,有君子而无小人也。然天道之泰,徵之人事,通其氣志而成天人之泰者,君子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則泰象成。故泰者,君相之事也。

【原文】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乾交坤而下降,坤交乾而上行。天地之氣交,而上下流通,故曰天地交泰。他卦稱先王,稱君子,而泰獨稱后。因革損益,隨乎其時,非先王所能定也。雖有其德,苟无其位,非君子所敢作也。何元子曰:民者,坤也。左之右之者,乾也。坤上者,民之情達于上也。乾下者,后之德及于下也。君民之交通也。泰,乾坤之體交。否,乾坤之體不交。既濟每二爻成一泰象,未濟每二爻成一否象也。

【原文】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原文】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泰取隂陽相應,以一卦言為天地交,以六爻言則六子交。初與四,乾坤之始交,而震巽之一索也。巽為白,故曰茅,初則茅之茹也。當泰之時,三陽同德並進,而初拔其茹,并以其彚,除惡務盡,進乃得吉。象傳以志在外明之。四為心位,故以志言。君子宜内,小人宜外,初之志也。

【原文】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原文】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天之氣行于地中,而天之體包于地外,故泰九二、否六二、六三皆言包。二五交,則行于中者包于外矣。荒,荒度也。

《書》曰:惟荒度土功。《詩》曰:天作高山,太王荒之。坤上在外,二往包之,包荒之義也。二上交五為坎,出乾流坤,行于地中,有河之象。尚,上也。中行,五也。陽剛得中,量可包荒,故健能涉險,不遺遐遠,不係朋從,而中行得尚也。坎離為天地之中,水火交乾坤之泰,二以既濟之功為保泰之主,帝王法之,則用中之治也。

象傳曰:以光大。上坎下離,日月所照,其光大矣。

【原文】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原文】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天地隂陽之氣,平則為福,過則為沴。乾至三,隂陽適得其平,上與坤接矣。處平而將陂之時,當存往而必復之慮,天運循環,可勿念乎?為三者毋逞其壯,往而守其艱貞,則可无咎。況四與三比,乃其所孚之人也。當泰交之時,陽不上往,則隂不下復,三勿用憂恤而孚之,則和平之福于汝食之矣。象傳以天地際申之。泰交之象,始之者初與四也,主之者二與五也,成之者三與上也。在天地之際,當平陂往復之交者,三與四也。三過剛不中,是君子之過于剛嚴者也。自古君子嫉惡過嚴,因而肇釁,致天下不得享和平之福者多矣,豈盡小人之過哉?知天行方可善人事,所以深戒君子之用壯也。

【原文】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原文】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泰交之時,外卦三隂皆欲下交于陽,四與初應,三其鄰也。鄰雖富,豈其耦耶?以其居隂得正,故與五、上二隂連翩而下,不以三之鄰為富而有羨心,不以三之孚為逼而有戒心,惟以中心之願下應乎初、四,其不為利疚、不為威惕者與?

象傳曰:皆失實。陽實為富,四以三為富,則失初之實,而三亦自失其實矣。中心願,四為心位也。

【原文】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原文】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五為帝位,坤居之,則帝之乙也。二尚妹,歸坎離以濟帝,乃非乙矣。于泰交之中,得既濟之益,天无為,地无成,日往月來,而時行物生,此天下之福也。大哉乾元,至哉坤元,吉何如之?

象傳曰:中以行願,泰而濟,萬物之願也。二五以中行,而願得矣。舊說以帝乙為成湯,京房傳并載成湯歸妹之辭,蓋後人附會,不足信也。釐降之禮,已行于帝堯,不始于湯,且于象不合,當從納甲為是。

【原文】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原文】象曰: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坤畫在上,城也。坤為衆,師也,又國邑也。隂極于上,將反于下,以隍之土為城,而復于隍,平陂往復之理也。城不自復,咎在用師。若坤衆皆行,反則為否,極則為姤。陽貞于上,而隂復于下,巽命之施,出自私邑,吝何如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乃自邑告命,泰象變矣。故象傳曰:其命亂也。否互巽,姤内巽,皆坤下復,故為自邑告命。貞吝,為陽言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