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24卦-复卦䷗地雷复卦(震下坤上)-[清]张次仲撰《周易玩辞困学记•卷六》

【周易上经】第24卦-复卦䷗地雷复卦(震下坤上)-[清]张次仲撰《周易玩辞困学记•卷六》

典籍作者:[清]张次仲

著作年代:清代

著作阅读:

错综复杂:

正文内容

第24卦-复卦䷗地雷复卦(震下坤上)

【周易上经】第24卦-复卦䷗地雷复卦(震下坤上)-[清]張次仲撰《周易玩辭困學記•卷六》

《周易玩辭困學記》卷六

海寧張次仲撰。

䷗【震下坤上】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說文:復,往來也。从彳,复聲。鄭氏云:隂氣侵陽,陽失其位,至此始還返于初,故謂之復】。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總此一陽五隂耳,即于上下往來間分剥、復二卦。復者,剥之反,歸本之名也。他卦言剛來,來則猶自外至,此曰剛反。初本陽位,乃剛之故宅,前從此去,今從此還,世道人心俱于此可想,故曰亨。

剛反二字釋卦名,兼釋亨字,筆法簡古若此。

張彥陵曰:剛反處即是動。一陽初動,正是元氣初囘之時。此時欲速助長,便是大病。惟動而行之以順,則不疾不徐,乃所以善其出入而无疾,朋來亦將附我之順,動而自長矣。无疾者,進退安詳,无凌遽之謂。无咎者,彼此調和,无搏擊之謂。是以二字緊頂順字,反復其道,引起下句,是詞中鋪襯語。文王繫辭時,將易中消息道理,反復諦視。自剥之初而上,上而為復之初,於卦為七爻,於時為七日,故曰七日來復。孔子說此七日之期,乃盈虚消息,天運使然。所謂日窮于次,月窮於紀,星囘於天,數將極而復來之會,故曰天行。剥曰天行,復曰天行,道之行廢,皆天也。

七日來復,止以剥復言,不必泛指他卦何?閩儒曰:隂陽平分,其數各六,升降往來,至七而還其本位。故歷家建破,以七日而更。醫家傳經,亦以七為審。

蔡伯靜曰:陽自建午之月,漸消漸剥,至建子之月而為復。在卦經七爻,於時經七月,故曰七日來復。不言月而言日者,猶詩所謂一之日、二之日也。

鄭亨仲曰:七者陽數,日者陽物,故於陽長言七日。八者隂數,月者隂物,臨剛長以隂為戒,故曰八月。論陽則以日計,論隂則以月計。日者幸其至之速,月者幸其消之遲。

剛反是方復之初,剥之一剛窮上而反下也。剛長是既復之後,復之一剛自下而進上也。以其既去而來反也,故亨。以其既反而漸長也,故利有攸往。

復其見天地之心者,十月純坤,天地生物之心固未嘗息,但無端倪可見。惟萬物未生,冷冷靜靜,而一陽萌動,生物之心闖然而見,雖在積隂之中,掩滅不得。若三陽發生之後,則天地生物之心盡散在萬物,不必說見不見矣。

朱元晦曰:剛柔皆天地之心,而剛反則見天地之心;動靜皆天地之心,而動以順行則見天地之心;七日八月皆天地之心,而七日來復則見天地之心;剛柔消長皆天地之心,而剛長則見天地之心。

又曰:復,反也,言陽氣既往而來復也。夫大德敦化,川流不窮,豈假既消之氣以為方息之資也哉?亦見其絶於彼而生於此,因以著其往來之象爾。惟人亦然,太和保合,善端無窮。所謂復者,非曰追夫已放之心而還之,錄夫已棄之善而屬之也,亦曰不肆焉以騁於外,則本心全體即此而存,固然之善自不能已。正叔謂:鼻息之間,一呼一吸自然如此,不必將既屈之氣為方伸之氣也。

又曰:大抵發生止一個陽氣,只是有消長,陽消一分便隂長一分,又不是别討個隂來,只是陽消處便是隂。故陽來謂之復,復者主還其舍;隂來謂之姤,姤者客卒而遇。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玩其字、乎字,是夫子讀易有得,恍然慨歎之語。凡世運之治亂,人心之邪正,都是天地之心,都於復卦中見得,即蠱卦終則有始之意。當日詞氣不過如此。後儒言靜、言動、言動靜之間,皆是此語注脚。言不盡意,不若本文涵泳覺深長有味也。

蘇子瞻曰:意之所向謂之心。凡物之將亡而復,非天地之所予者不能也。故陽之消也,五存而不足;及其長也,用一而有餘。此豈人力也哉!【附錄】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王輔嗣曰: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商旅至賤,后至貴,上至后,下至商旅,皆以安靜為事。動者,天地生物之心;靜者,聖人裁成之道。

錢啓新曰:商旅不行,無逐利之念;后不省方,無求人之事。所謂閉關者如此。

初九,不遠復,无祇悔,元吉。【祇,从示,从氏】。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卦詞言造化之復,爻詞言人心之復,人心復則天心亦復矣。一陽復生於下,復之主也。剥復相連,復之下爻即剥之上爻,循環之間耳,故曰不遠復。復則本體依然,何悔之有?元,始也。最初一念萬善之元,是元即乾元,即坤元,所謂天地之心。五隂依此者吉,違此者厲,應此者无悔,遠此者凶。

顔應雷曰: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只從念頭起處斬截,此囘天奪命,希聖希賢之要訣也。常人之心,非無來復,隨覺隨迷,又成虚度,只是念頭不切實,工夫不嚴密,所以如此。夫子提出修身二字,便棒棒着肉,刀刀見血,不墮影響一路矣【私記】。

祇,平聲。韓氏云:大也,猶言无大悔耳。一云:祇,但也。自知不善即是悔,心知之即能自克,不但空悔而已。

六二,休復,吉。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郝仲輿曰:初為震主,知幾敏速。六二柔中,保養休息,故為休復。休者,從容俟其自化也。六爻皆憑初取義,初陽為仁,下者内也。有此種子在内,自然發生,非謂其下初九之仁也。二難言下於初九。

予向主夜氣之說,謂人馳逐名利,无一刻安閒,本心如何復塌然放下,便覺心地清凉。此以休息為義,入手工夫,未為不是。但初為卦主,初既來復,二仍初後,則以仲輿保養之說為得。

三百八十四爻未嘗言仁,獨於復言之。仁是萬化種子,有此種子,纔可休息保養。不然,無根學問所為休者,不過避動求靜,圖安養而已。初九仁體已復,工夫全在六二。

六三,頻復,厲,无咎。

象曰: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三在休復之後,而又曰頻復,此學問中操存舍亡消息,皆緣工夫不純熟,所以如此。顔子而下,皆不能免,故須危厲,乃得无咎。厲是打起精神,惟精惟一,無一刻放鬆,與乾三之厲同一精進,故同一无咎。二休從從容容做工夫,三頻急急忙忙做工夫【私記】。

三與初同體,居兩卦之間,有頻之象。

六四,中行獨復。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復之所以為復,全在初爻,二三五六不與初應,四居五隂之中,獨與初應,故借為中行獨復之象。以學問言之,人各有初,本來第一念是也,更無夾雜,故曰獨。此卦五隂一陽,獨之象也。人主耳聽目視,萬欲章章,最初一念流行出入於其中,猶四行羣隂之中也。獨復者,於萬欲之中,憬然獨覺,不從外得之意。夫人生頭出頭,沒於利欲之中,何以能獨復?聖人謂復不復,全在從道不從道。天地之道,靜極陽囘,不假勉強。人心汩沒之後,必須從事學問,在道理上行動,方有來復之期。不然,牿之反覆,夜氣不足以存,未有能復者也。以修身,以下仁,以從道,以自考,皆教人克復之法。不許其吉者,獨復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際,全看慎獨工夫如何,不敢以聖狂判之也【私記】。

錢啓新曰:四曰獨復,真如一夫當關,商旅也行不得,后也省方不得。精神既是專一,工夫略無滲漏。曾思慎獨,從此透出。

郭白雲曰:剥六三乃復六四反對,在剥取其失上下以應乎陽,在復則取其獨復以從道。

胡仲虎曰:泰二、夬五曰中行,二五上下之中也。益三四曰中行,三四在一卦之中也。此曰中行,六四在五隂之中也。皆隨時取中之義。

六五,敦復,无悔。

象曰: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考,鄭云:成也。向云:察也】。

自初至五,總是不遠工夫,但有生熟深淺不同。至於六五,非獨工夫純熟,又性順位中,無他應援。其復也,敦固牢厚,不摇於外,故无悔。无祇悔,入德之事;无悔,成德之事。象曰:中以自考。中即來復之體,乃人生根命脉處。考者,點檢提醒之意。二比初曰下仁,四應初曰從道,皆有待於人者。五非比非應,不假於人,惟以中自考。

呂仲木曰:其復也,久而不改,深而不露,豈外人所能知哉?繫辭曰:復以自知。此曰中以自考。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合而言之,道也。自内而外,故二言仁,三言義,四言道。總歸未發之中,故五言中。皆所以修身也,故初以修身始之【私記】。

臨上六處四隂之末則曰敦臨,復六五處四隂之末則曰敦復,皆乘坤也。敦有厚意,厚莫如坤。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迷復者,以迷為復,復仍是迷。子與所謂位高而無下仁之美,剛遠而失遷善之機,厚極而有難開之蔽,柔終而無改過之勇者也。人心不過迷悟二端,燕越殊轅,各循所適,故吉莫善於不遠復,而凶莫大於迷復。絶天之道,則仰愧於天,便是天災;失人之心,則俯怍於人,便是人眚。不反求其本以覔真心,而用師以驅逐外誘,究且理不勝欲,并其真心而失之,永无來復之期矣。行師大敗,喪國亡君之象,皆緣迷不自知,認照為明,認意為心,認血氣為義理,以至於此。

朱康流曰:天地之心即為君心,天地之道即為君道,迷其心即反其道。有災眚者,反道之咎徵;喪師亡國者,咎徵之事應也。

錢啟新曰:人所以迷大關,不出兩件:一是功利淪人心髓,做了千萬年不起錮疾,如以國君等是一關;一是全副精神,明於責人而昏於恕已,是以求人不勝苛察,如用行師等是一關。這關閉塞得,便喚做自知;略有罅隙走透,便喚做迷人。

張敬夫曰:易爻詞未有如是之詳,其言凶亦未有如是之甚者。蓋自古亡家覆國,只在一念迷悟,悟則囘頭是岸,迷則自踏苦海。味爻詞,儼然隋之楊廣矣。經翼云:復由於剥,人不能復者,以其剥落不盡。如知識伎倆之類,如何剥落得盡?剥不盡,如何能復?惟剥盡則虚之極,靜之篤,坤體也。致虚守靜,是孔子真血脉路。戒慎恐懼,是致虚守靜工夫。

李見羅曰:陽貴復,學善反。復五隂一陽,剥亦五隂一陽。但一陽走向外邊,不自為主,而反從乎隂,則為剥。一陽收歸自己,不從乎隂,而能宰乎隂,則為復。聖學工夫,全要在人欲中立定脚根,不向閒中取寂。子夏傳:傷害曰災,妖祥曰眚。鄭云:異自内生曰眚,自外曰祥,害物曰災。

胡仲虎曰:剥上九,民所載也。一陽在上,指衆隂之為民。復上六,反君道也。衆隂之極,表一陽之為君。

李鼎祚曰:乾无十,坤无一。隂數極於六,而七則又為乾之始。陽數極於九,而十則自為坤之終。故凡言十者,坤終之象。

陳應城曰:復道貴先,初為一卦之先,四為上卦之先,故初不遠而四獨復。復道貴中,二五各居一卦之中,故二休復而五敦復。復道惡後,三為下卦之後,上為一卦之後,故三厲而上之凶又甚焉。易之戒深矣。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