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宋]魏了翁辑《周易要义•卷一上》

【周易上经】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宋]魏了翁辑《周易要义•卷一上》

典籍作者:[宋]魏了翁

著作年代:宋代

著作阅读:

错综复杂:

正文内容

第0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

【周易上经】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宋]魏了翁輯《周易要義•卷一上》

䷀【乾下乾上】

周易要義卷一上,宋魏了翁輯,乾

【一】釋卦名義、象體及卦德。

乾,元亨利貞。

《正義》曰:乾者,此卦之名。謂之卦者,易緯云: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于人,故謂之卦。但二畫之體雖象陰陽之氣,未成萬物之,未得成卦,必三畫以象三才,寫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乃謂之卦也。故繫辭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但初有三畫,雖有萬物之象,于萬物變通之理猶有未盡,故更重之而有六畫,備萬物之形象,窮天下之能事,故六畫成卦也。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積諸陽氣而成天,故此卦六爻皆陽畫成卦也。此既象天,何不謂之天而謂之乾者?天者,定體之名;乾者,體用之稱。故說卦云: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為用。元亨利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傳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

【二】天氣起子,陽潜在下,故勿用。

初九:潛龍勿用。

《正義》曰:居第一之位,故稱初。以其陽爻,故稱九。潜者,隱伏之名。龍者,變化之物。言天之自然之氣,起于建子之月,隂氣始盛,陽氣潜在地下,故言初九潜龍也。此自然之象。聖人作法,言于此潜龍之時,小人道盛,聖人雖有龍德,於此時唯宜潜藏,勿可施用。

【三】卦位,上有末義,初有下義。

第一位言初,第六位當言終;第六位言上,第一位當言下。所以文不同者,莊氏云:下言初,則上有末義,故大過彖曰棟橈,本末弱,是上有末義。六言上,則初當言下,故小象云潜龍勿用,陽在下也,則是初有下義。互文相通,義或然也。且第一言初者,欲明萬物積漸,從无入有,所以言初不言一與下也。六言上者,欲見位居卦上,故不言六與末也。此初、九之等,是乾之六爻之辭。但乾卦是陽生之世,故六爻所述,皆以聖人出處託之。其餘卦六爻,各因象明義,隨義而發,不必皆論聖人。他皆放此。

【四】蓍為數爻卦辭之本。

繫辭云:爻也者,效此者也。聖人畫爻以倣傚萬物之象。先儒云:後代聖人以易占事之時,先用蓍以求數,得數以定爻,累爻而成卦,因卦以生辭,則蓍為爻卦之本,爻卦為蓍之末。今案:說卦云: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繫辭云: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又易乾鑿度云:垂皇策者犧。據此諸文,皆是用蓍以求卦,先儒之說,理當然矣。

【五】陽爻稱九陰爻稱六其說二

然陽爻稱九,陰爻稱六,其說有二。一者乾體有三畫,坤體有六畫,陽得兼陰,故其數九,隂不得兼陽,故其數六。二者老陽數九,老隂數六,老隂老陽皆變。周易以變者為占,故杜元凱注襄九年傳遇艮之八,及鄭康成注易,皆稱周易以變者為占,故稱九稱六。所以老陽數九、老隂數六者,以揲蓍之數,九遇揲則得老陽,六遇揲則得老陰。其少陽稱七,少陰稱八,義亦凖此。張氏以為陽數有七有九,陰數有八有六,但七為少陽,八為少陰,質而不變,為爻之本體。九為老陽,六為老隂,文而從變,故為爻之别名。且七既為陽爻,其畫已長,今有九之老陽,不可復畫為陽,所以重體避少陽七數,故稱九也。八為陰數而畫隂爻,今六為老陰,不可復畫隂爻,故交其體避八而稱六。但易含萬象,所託多塗,義或然也。

【六】王氏二五為大人,鄭謂二見五之大人。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出潜離隱,故曰見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雖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則不彰,三則乾乾,四則或躍,上則過亢,利見大人,唯二五焉。《正義》曰:天下衆庶,利見九二之大人。故先儒云:若夫子教於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案文言云:九二德博而化。又云:君德也。王輔嗣注云:雖非君位,君之德也。是九二有人君之德,所以稱大人也。輔嗣又云:利見大人,唯二五焉。是二之與五,俱是大人,為天下所利見也。而褚氏、張氏同。鄭康成之說,皆以爲九二利見九五之大人,其義非也。且大人之云,不專在九五與九二,故訟卦云利見大人,又蹇卦利見大人,此大人之文,施處廣矣。故輔嗣注謂九二也。是大人非專九五在田者,先儒以為重卦之時,重於上下兩體,故初與四相應,二與五相應,三與上相應,是上下兩體。論天地人各别,但易含萬象,為例非一。及其六位,則一二為地道,三四為人道,五上為天道。二在一上,是九二處於地上所田食之處。

【七】乾,六爻子至巳,謂正三五七九者非。

諸儒以為九二當太蔟之月,陽氣發見,則九三為建辰之月,九四為建午之月,九五為建申之月,為隂氣始殺,不宜稱飛龍在天。上九為建戌之月,羣隂既盛,上九不得言與時偕極,於此時陽氣僅存,何極之有?諸儒此說於理稍乖。此乾之陽氣漸生,似聖人漸出,宜據十一月之後至建巳之月已來。此九二當據建丑、建寅之間,於時地之萌芽初有出者,即是陽氣發見之義,乾卦之象其應然也。但隂陽二氣共成歲功,故陰興之時仍有陽在,陽生之月尚有隂存,所以六律六呂隂陽相間,取象論義與此不殊。乾之初九則與復卦不殊,乾之九二又與臨卦无别。

【八】九,三位不中,履重剛,故惕厲。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處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剛之險。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也。《正義》曰:處下體之極者,終也。三是上卦之下,下體之極,故云極也。又云居上體之下者,四、五與上是上體。三居四,下未入上體,但居上體之下;四則已入上體,但居其上體之下。故九四注云居上體之下,與此别也。云履重剛之險者,上下皆有陽爻,剛強好為險難。

【九】諸儒以若厲為如危,於上下文不合。

夕惕猶若厲也者,言雖至於夕,恒懷惕懼,猶如未夕之前,常若厲也。案:此卦九三所居之處,實有危厲。又文言云雖危无咎,是實有危也。據其上下文勢,若字宜為語辭。但諸儒並以若為如,如似有厲,是實无厲也。理恐未盡,今且依如解之。

【十】九三以位卑免咎,上九以位尊貽悔。

竭知力而後免於咎者,正以九三與上九相並,九三處下卦之極,其位猶卑,故竭知力而得免咎也。上九在上卦之上,其位極尊,雖竭知力,不免亢極,言下勝於上,卑勝於尊。

【十一】有悔,謂當有此悔,設法戒之。

上九:亢龍有悔。

《正義》曰: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聖人有龍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極,物極則反,故有悔也。純陽雖極,未至大凶,但有悔吝而已。繫辭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故鄭引堯之末年,四凶在朝,是以有悔,未大凶也。凡悔之為文,既是小疵,不單稱悔也,必以餘字配之。其悔若在,則言有悔,謂當有此悔,則此經是也。其悔若无,則言悔亡,言其悔已亡也,若恒卦九二悔亡是也。其悔雖亡,或是更取他文結之,若復卦初九不遠復,无祗悔,元吉是也。但聖人至極,終始无虧,故文言云: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是知大聖之人,本无此悔。但九五天位,有大聖而居者,亦有非大聖而居者,不能不有驕亢,故聖人設法以戒之也。

【十二】夫子所作彖辭,統論一卦之體。

彖曰:大哉至咸寧。

《正義》曰:夫子所作彖辭,統論一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德,或說其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名。故畧例云: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案:褚氏、莊氏並云:彖,斷也。斷定一卦之義,所以名為彖也。此彖釋乾與元亨利貞之德。諸儒所說,此彖分解四德,意各不同。今案:莊氏之說,於理稍密,依而用之。

【十三】:大哉至利貞。釋四德,首出聖人。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者,此三句總釋乾與元也。乾是卦名,元是乾德之首,故以元德配乾釋之。大哉乾元者,陽氣昊大,乾體廣遠,又以元大始生萬物,故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者,釋其乾元稱大之義。以萬象之物皆資取乾元,而各得始生,不失其宜,所以稱大也。乃統天者,以其至健而為物始,以此乃能統領於天。天是有形之物,以其至健能總統有形,是乾元之德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者,此二句釋亨之德也。言乾能用天之德,使雲氣流行,雨澤施布,故品類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大明終始,六位時成者,此二句總結乾卦之德也。以乾之為德,大明曉乎萬物終始之道,始則潜伏,終則飛躍,可潜則潜,可飛則飛,是明達乎始終之道,故六爻之位依時而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者,此二句申明乾元乃統天之義。言乾之為德,以依時乘駕六爻之陽氣,以控御於天體。六龍即六位之龍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謂之六位也。陽氣升降,謂之六龍也。變謂後來改前,以漸移改,謂之變也。化謂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謂之為化。言乾之為道,使物漸變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貴賤夭壽之屬是也。保合太和乃利貞者,此二句釋利貞也。純陽剛暴,若无和順,則物不得利,又失其正。以能保安合會太和之道,乃能利貞於萬物,言萬物得利而貞正也。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者,自上已來,皆論乾德自然養萬物之道。此二句論聖人上法乾德,生養萬物。言聖人為君,在衆物之上,最尊高於物,似頭首出於衆物之上,各置君長,以領萬國,故萬國皆得寧也。

【十四】聖人象。乾立化,亦有此四德。

聖人亦當令萬物資始,統領於天位,而雲行雨施,布散恩澤,使兆庶衆物,各流布其形。又大明乎盛衰終始之道,使天地四時,貴賤高下,各以時而成。又任用羣賢,以奉行聖化,使物各正性命。此聖人所以象乾而立化。

【十五】凡物壯者皆有衰,惟天運日過一度。

象曰:天行至不息。《正義》曰: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總象一卦。天行健,行者運動之稱,健者強壯之名,乾是衆健之訓。今大象不取餘健為釋,偏說天者,萬物壯健,皆有衰怠,唯天運動,日過一度。盖運轉混沒,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健是乾之訓也,順者坤之訓也。坤則云地勢坤,此不言天行乾而言健者,劉表云:詳其名也。然則天是體名,乾是用名,健是其訓,三者並見,最為詳悉,所以尊乾異於他卦。

【十六】六十四。象不同乾坤,不顯上下體。

凡六十四卦,說象不同,或總舉象之所由,不論象之實體,又總包六爻,不顯上體下體,則乾坤二卦是也。或直舉上下二體者,若雲雷,屯也;天地交,泰也;天地不交,否也;雷電,噬嗑也;雷風,恒也;雷雨作,解也;風雷,益也;雷電皆至,豐也;洊雷,震也;隨風,巽也;習坎,坎也;明兩作,離也;兼山,艮也;麗澤,兌也。凡此一十四卦,皆總舉兩體而結義也。取兩體俱成,或有直舉兩體上下相對者。天與水違行,訟也;上天下澤,履也;天與火同,人也;上火下澤,睽也。凡此四卦,或取兩體相違,或取兩體相合,或取兩體上下相承而為卦也,故兩體相對而俱言也。雖上下二體共成一卦,或直指上體而為文者,若雲上於天,需也;風行天上,小畜也;火在天上,大有也;雷出地奮,豫也;風行地上,觀也;山附于地,剥也;澤滅木,大過也;雷在天上,大壯也;明出地上,晉也;風自火出,家人也;澤上于天,夬也;澤上于地,萃也;風行水上,渙也;水在火上,既濟也;火在水上,未濟也。凡此十五卦,皆先舉上象而連於下,亦意取上象以立卦名也。亦有雖意在上象,而先舉下象以出上象者。地上有水,比也;澤上有地,臨也;山上有澤,咸也;山上有火,旅也;木上有水,井也;木上有火,鼎也;山上有木,漸也;澤上有雷,歸妹也;山上有水,蹇也;澤上有水,節也;澤上有風,中孚也;山上有雷,小過也。凡此十二卦,皆先舉下象以出上象,亦意取上象共下象而成卦也。或先舉上象而出下象,義取下象以成卦義者。山下出泉,蒙也;地中有水,師也;山下有風,蠱也;山下有火,賁也;天下雷行,无妄也;山下有雷,頤也;天下有山,遯也;山下有澤,損也;天下有風,姤也;地中有山,謙也;澤中有雷,隨也;地中生木,升也;澤中有火,革也。凡此十三卦,皆先舉上體,後舉下體也。其上體是天,天與山則稱下也;若上體是地,地與澤則稱中也。或有雖先舉下象,稱在上象之下者。若雷在地中,復也;天在山中,大畜也;明入地中,明夷也;澤无水,困也。是舉下象而稱上象之下,亦義取下象以立卦也。所論之例者,皆大判而言之,其間委曲,各於卦下别更詳之。

【十七】有假象、實象。

先儒所云此等象辭,或有實象,或有假象。實象者,若地上有水,比也;地中生木,升也,皆非虚,故言實也。假象者,若天在山中,風自火出,如此之類,實無此象,假而為義,故謂之假也。雖有實象、假象,皆以義示人,總謂之象。

【十八】諸象不包在下者,稱先王與后。

若卦體之義,唯施於天子,不兼包在下者,則言先王也。若比卦稱先王以建萬國,豫卦稱先王以作樂崇德,觀卦稱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噬嗑稱先王以明罰勅法,復卦稱先王以至日閉關,无妄稱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渙卦稱先王以享于帝立廟,泰卦稱后以財成天地之道,姤卦稱后以施命誥四方,稱后兼諸侯也。自外卦並稱君子。

【十九】乾、坤、易之門,特作文言。此文凡六節。

文言曰至利貞,《正義》曰:文言者,是夫子第七翼也。以乾坤其易之門戶邪?其餘諸卦及爻,皆從乾坤而出,義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開釋之。莊氏云:文謂文飾。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飾以為文言。今謂夫子但贊明易道,申說義理,非是。文飾華彩,當謂釋二卦之經文,故稱文言。從此至元亨利貞,明乾之四德,為第一節。從初九曰潜龍勿用至動而有悔,明六爻之義,為第二節。自潜龍勿用下至天下治也,論六爻之人事,為第三節。自潜龍勿用陽氣潜藏至乃見天則,論六爻自然之氣,為第四節。自乾元者至天下平也,此一節復說乾元之四德之義,為第五節。自君子以成德為行至其唯聖人乎,此一節更廣明六爻之義,為第六節。今各依文解之。

【二十】元、亨、利、貞,配四時五行。

莊氏云:第一節元者善之長者,謂天之體性,生養萬物,善之大者,莫善施生,元為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者,嘉,美也,言天能通暢萬物,使物嘉美之會聚,故云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貞者事之幹者,言天能以中正之氣,成就萬物,使物皆得幹濟。莊氏之意,以此四句明天之德也,而配四時。元是物始,於時配春,春為發生,故下云體仁,仁則春也。亨是通暢萬物,於時配夏,故下云合禮,禮則夏也。利為和義,於時配秋,秋既物成,各合其宜。貞為事幹,於時配冬,冬既收藏,事皆幹了也。於五行之氣,唯少土也,土則分王四季,四氣之行,非土不載,故不言也。

【二十一】四德配五事,則仁禮義信不言知。

於五事言之,元則仁也,亨則禮也,利則義也,貞則信也。不論知者,行此四事,並須資於知。且乾鑿度云水土二行,兼信與知也,故畧知不言也。

【二十二】諸卦有四德、三德、二德、一德、无德。

諸卦之中,亦有四德,但餘卦四德,有劣於乾,故乾卦直云四德,更无所言,欲見乾之四德,无所不包。其餘卦四德之下,則更有餘事,以四德狭劣,故以餘事繫之,即坤卦之類是也。亦有四德之上,即論餘事,若革卦云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也,由乃孚之後,有元亨利貞,乃得悔亡也。有四德者,即乾、坤、屯、臨、隨、无妄、革七卦是也。亦有其卦非善,而有四德者,以其卦凶,故有四德乃可也,故隨卦有元亨利貞,乃得无咎是也。四德具者,其卦未必善也。亦有三德者,即離、咸、萃、兌、渙、小過,凡六卦。就三德之中,為文不一,或縂稱三德於上,更别陳餘事於下,若離、咸之屬是也。就三德之中,上下不一,離則云利貞亨,由利貞乃得亨也。亦有先云亨,更陳餘事,乃始云利貞者,以有餘事,乃得利貞故也。有二德者,大有、蠱、漸、大畜、升、困、中孚,凡七卦。此二德,或在事上言之,或在事後言之,由後有事,乃致此二德故也。亦有一德者,若蒙、師、小畜、履、泰、謙、噬嗑、賁、復、大過、震、豐、節、既濟、未濟,凡十五卦,皆一德也,並是亨。或多在事上言之,或在事後言,履卦云履虎尾,不咥人,亨,由有事乃得亨。

【二十三】,凡卦亨貞連事起文者不數。

以前所論德者,皆於經文挺然特明德者,乃言之也。其有因事相連而言德者,則不數之也。若需卦云需,有孚,光亨,貞吉,雖有亨貞二德,連事起文,故不數也。遯卦云亨,小利貞,雖有三德,亦不數也。旅卦云旅,小亨,旅,貞吉,雖有亨貞二德,亦連他事不數也。比卦云原筮,元永貞,无咎,否卦云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雖有貞字,亦連他文言之,又非本卦德,亦不數之。同人云同人于野,亨,坎卦云有孚,維心亨,損卦云无咎,可貞,此等雖有一德,皆連事而言之,故亦不數。所以然者,但易含萬象,事義非一,隨時曲變,不可為典要故也。其有意義,各於卦下詳之。亦有卦善而德少者,若泰與謙、復之類,雖善唯一德。亦有全无德者,若豫、觀、剥、晉、蹇、解、夬、姤、井、艮、歸妹,凡十一卦也。大畧唯有凶卦无德者,若剥、蹇、夬、姤之屬是也。亦有卦善而无德者,晉、解之屬是也。各於卦下詳之。

【二十四】文言第二節,設問以釋潜龍

初九曰潜龍勿用至潜龍也《正義》曰:此第二節釋初九爻辭也。初九曰潜龍勿用,何謂也者,此夫子疊經初九爻辭,故言初九曰,方釋其義。假設問辭,故言潜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此夫子以人事釋潜龍之義,聖人有龍德隱居者也。不易乎世者,不移易其心,在於世俗,雖逢險難,不易本志也。不成乎名者,言自隱默,不成就於令名,使人知也。遯世无悶者,謂逃遯避世,雖逢无道,心无所悶。不見是而无悶者,言舉世皆非,雖不見善,而心亦无悶。心以為樂,已則行之;心以為憂,已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者,身雖逐物推移,潜隱避世,心志守道,確乎堅寔,其不可拔,此是潜龍之義也。

【二十五】二爻漸見,若舜漁陶民化之時。

九二曰:見龍至,君德也。《正義》曰:此釋九二爻辭。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九二居中不偏,然不如九五居尊得位,故但云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者,庸謂中庸。庸,常也。從始至末,常言之信實,常行之謹慎。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善世而不伐者,謂為善於世,而不自伐其功德。博而化者,言德能廣博,而變化於世俗。初爻則全隱遯避世,二爻則漸見德行,以化於俗也。若舜漁於雷澤,陶於河濱,以器不窳,民漸化之是也。

【二十六】。以異於諸爻,特稱《易》曰,又云君德。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者,以其異於諸爻,故特稱《易》曰見龍在田,未是君位,但云君德也。

【二十七】,明終敝,故不驕;知至至,故不憂。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居下體之上,在上體之下,明夫終敝,故不驕也;知夫至至,故不憂也。

【二十八】上廣陳同類,感應明聖,作物覩。

九五曰:飛龍至其類也。《正義》曰:此明九五爻之義。飛龍在天者,言天能廣感衆物,衆物應之,所以利見大人。因大人與衆物感應,故廣陳衆物相感應,以明聖人之作,而萬物瞻覩以結之也。同聲相應者,若彈宫而宫應,彈角而角動是也。同氣相求者,若天欲雨而柱礎潤是也。此二者聲氣相感也。水流濕,火就燥者,此二者以形象相應。水流於地,先就濕處;火焚其薪,先就燥處。此聲氣水火皆無識而相感,先明自然之物,故發初言之也。雲從龍,風從虎者,龍是水畜,雲是水氣,故龍吟則景雲出,是雲從龍也。虎是威猛之獸,風是震動之氣,此亦是同類相感,故虎嘯則谷風生,是風從虎也。此二句明有識之物感无識,故以次言之,漸就有識而言也。聖人作而萬物覩者,此二句正釋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義。聖人作則飛龍在天也,萬物覩則利見大人也。陳上數事之名,本明於此,是有識感有識也。此亦同類相感,聖人有生養之德,萬物有生養之情,故相感應也。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者,在上雖陳感應,唯明數事而已。此則廣解天地之間共相感應之義。莊氏云:天地絪緼,和合二氣,共生萬物。然萬物之體,有感於天氣偏多者,有感於地氣偏多者,故周禮大宗伯有天產地產,大司徒云動物植物。本受氣於天者,是動物含靈之屬,天體運動,含靈之物亦運動,是親附於上也。本受氣於地者,是植物无識之屬,地體凝滯,植物亦不移動,是親附於下也。則各從其類者,言天地之間共相感應,各從其氣類

【二十八】下有異類相感,有遠事相感。

亦有異類相感者,若磁石引針,琥珀拾芥,蠶吐絲而商弦絶,銅山崩而洛鐘應。其類煩多,難一一言也。皆冥理自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感者,動也;應者,報也。皆先者為感,後者為應。非唯近事則相感,亦有遠事遥相感者。若周時獲麟,乃為漢高之應;漢時黄星,後為曹公之兆。感應之事廣,非片言可悉。

【二十九】餘爻說龍九三,君子各隨其義。

乾文言首不論乾,而先說元,下乃曰乾,何也?夫乾者,統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強不息,行此四者,故首不論乾,而下曰乾,元亨利貞,餘爻皆說龍。至於九三,獨以君子為目,何也?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於義也。有斯義,然後明之以其物。故以龍叙乾,以馬明坤,隨其事義而取象焉。統而舉之,乾體皆龍;别而叙之,各隨其義。

【三十】上九无位,六爻皆无隂,是无民。

上九曰:亢龍至有悔也。《正義》曰:此明上九爻辭也。子曰:貴而无位者,以上九非位,而上九居之,是无位也。高而无民者,六爻皆无隂,是无民也。賢人在下位而无輔者,賢人雖在下位,不為之輔助也。是以動而有悔者,聖人設戒,居此之時,不可動作也。

【三十一】文言第三節說六爻:人事所治。

故乾元用九,則天下治也。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龍之為德,不為妄者也。潜而勿用,何乎?必窮處於下也。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也。以爻為人,以位為時,人不妄動,則時皆可知也。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正義》曰:此一節是文言第三節說六爻人事所治之義。潜龍勿用,下也者,言聖於此潜龍之時在卑下也。見龍在田,時舍者,舍謂通舍,九二以見龍在田,是時之通舍也。終日乾乾,行事者,言行此知至知終之事也。或躍在淵,自試者,言聖人逼近五位,不敢果决而進,唯漸漸自試,意欲前進,遲疑不定,故云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者,言聖人居上位而治理也。亢龍有悔,窮之災者,言位窮而致災,災則悔也,非為大禍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者,易經上稱用九,用九之文總是乾德,又乾字不可獨言,故舉元德以配乾也。言此乾元用九德而天下治

【三十二】爻為人,位為時,人不妄動時可知。

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此欲明在下龍潜見之義。故張氏云:識物之動,謂龍之動也。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謂識龍之所以潜、所以見,然此之理皆可知也。龍之為德不為妄者,言龍靈異於他獸,不妄舉動,可潜則潜,可見則見,是不虚妄也。

【三十三】。經惟言時舍,注:言時之通舍。

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者,經唯云時舍也。注云必以時之通舍者,則輔嗣以通解舍,舍是通義也。初九潜藏不見,九二既見而在田,是時之通舍之義也。以爻為人,以位為時者,爻居其位,猶若人遇其時。

【三十四】文言第四節,以天氣明六爻。

潜龍勿用至見天則,《正義》曰:此一節是文言第四節,明六爻天氣之義。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與時偕行者,此以天道釋爻象也。所以九三乾乾不息,終日自戒者,同於天時,生物不息,言與時偕行也。偕,俱也。諸儒以為建辰之月,萬物生長,不有止息,與天時而俱行。若以不息言之,是建寅之月,三陽用事,三當生物之初,生物不息,同於天時,生物不息,故言與時偕行也。乾道乃革者,去下體,入上體,故云乃革也。乃位乎天德者,位當天德之位,言九五陽居於天,照臨廣大,故云天德也。乃見天則者,陽是剛亢之物,能用此純剛,唯天乃然,故云乃見天則。

【三十五】文言第五節,明四德始終。

不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利而貞者,必性情也。《正義》曰:此一節是第五節,復明上初章及乾四德之義也。性者,天生之質,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言若不能以性制情,使其情如性,則不能久行其正。

【三十六】。合散消息,與體相乖,爻所以明情。

其六爻發揮之義,案畧例云:爻者,言乎變者也。故合散屈伸,與體相乖。形躁好靜,質柔愛剛,體與情反,質與願違。是爻者所以明情,故六爻發散,旁通萬物之情。

【三十七】陽居陽為得位,陽得陽為无應。

輔嗣之意,以初為无用之地,上為盡末之境,其居位者唯二、三、四、五,故繫辭唯論此四爻。初、上雖无正位,統而論之,爻亦始末之位。乾彖云:六位時成。二、四為隂位,隂居為得位,陽居為失位。三、五為陽位,陽居為得位,隂居為失位。畧例云:陽之所求者,隂也。隂之所求者,陽也。一與四、二與五、三與上,若一隂一陽為有應,若俱隂俱陽為无應。此其六爻之大畧,其義具於繫辭,於此畧言之。

【三十八】文言第六節,又明六爻之義。

君子以成德至弗用也,《正義》曰:此一節是文言第六節,更復明六爻之義。此節明初九爻辭。周氏云:上第六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是廣明乾與四德之義。此君子以成德為行,亦是第六節,明六爻之義。總属第六節,不更為第七節,義或當然也。君子以成德為行者,明初九潜龍之義,故先開此語也。

周易要義卷一上

<經部,易類,周易要義>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