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坤卦详解。

转载随笔| 2023-08-26| 0

这是六十四卦的第二卦,卦名曰坤,它由六个阴爻组成。“坤上坤下”是注文,指明六画卦坤,其内卦是三画卦坤,外卦也是三画卦坤。六画卦坤与六画卦乾是相对应的两卦。分开来看,它们有各自的性质和特点,合起来又是无法分离的整体。三画卦乾的性质是健,六画卦乾的性质则是至健;三画卦坤的性质是顺,六画卦坤的性质则是至顺。有健才有所谓顺,有顺才有所谓健。健与顺是互为前提,对立统一的。犹如天地、阴阳、男女之两两不可分割一样。所以古人说乾坤是“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是“《易》之门”,“《易》之缊”,而不单言乾单言坤。《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正是把天地生万物与乾坤成诸卦看成是一回事。乾与坤共成诸卦,不可有乾无坤;天与地合生万物,不可有天无地。天与地是同步的,乾与坤也是同步的。天地是万物之首,乾坤是六十四卦之首。从万物与六十四卦生成的意义上说,万物之首是天地而不仅是天,六十四卦之首是乾坤而不仅是乾。《周易》六十四卦把坤卦次于乾卦之后,是必然的,与周人的宇宙观是符合的。《周易》以乾坤为六十四卦之首,其深刻的哲学意义,须分两层看。古代之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其用意我们虽不甚清楚,但是它既不重视乾与坤,那末它不具有六十四卦自乾坤生成的思想,则是肯定的;说明夏代不晓得“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的道理,而周人即明确提出了万物生于天地的观念。这是第一层意义。第二层,《归藏》易以坤乾为首,反映殷人已经把坤卦与乾卦提到了重要地位,使之居六十四卦之首;然而它不了解“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的意义,依然没有天地生万物的意识,没有确立六十四卦生诸乾坤的观念。《周易》首乾次坤,才真正把“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和六十四卦生诸乾坤,乾坤是“《易》之门”、“《易》之缊”的思想完整、深刻地表达出来。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字,是用天道变化的四个层次表达乾卦纯刚至健的性质。孔子把这四个字理解为四德。四德具备的人、事、物,具有乾健的性质。用四德表达的这种乾健的性质,带有极大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坤卦卦辞也讲“元亨利贞”,但在“贞”字前加上“牝马”这样一个定语,对“贞”字加以限制,意谓坤卦之“贞”与乾卦之“贞”不同,是“牝马之贞”,而不是一般的“贞”,于是“贞”的含义由全而偏了,于是“元亨利贞”不是均衡的四德了,而变成了有所偏重的“元亨”与“利牝马之贞”的三层含义,而且重点显然在“利牝马之贞”,不在“元亨”。“君子有攸往”及其以下诸语则是“利牝马之贞”的进一步发挥。所以弄明白“利牝马之贞”一句的含义是理解坤卦卦辞的关键。《黑鞑事略》一书关于北方少数民族畜牧生活的记述对我们理解“利牝马之贞”一语极有启发。它说:“其牡马留十分壮好者,做伊刺马种,外余者多骟了,所以无不强壮也。伊刺者公马也,不曾骟,专管骒马群,不入骟马队。骟马、骒马各自为群队也。又其骒马群每伊刺马一匹管骒马五六十匹。骒马出群,伊刺马必咬踢之使归。

它群伊刺马逾越而来,此群伊刺马必咬踢之。”由此可见,牝马要受牡马的约束,顺从牡马的管辖。牡马应刚健自强,牝马应柔弱顺从。牡马有牡马的贞正,牝马有牝马的贞正。坤卦的性质是顺。顺什么?顺乾。坤须顺乾,所以乾卦讲元亨,坤卦也讲元亨。坤要突出一个“顺”字,所以乾卦讲“利贞”而坤卦讲“利牝马之贞”。“利牝马之贞”,是说坤以守顺乾之正为利。“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君子有攸往”句是总起下文的。君子在有所作为,有所行动的时候,不论做什么都要遵循“先迷后得主”的原则。但这是指处在坤顺地位的人、事、物而言的。处在坤顺地位的人、事、物,要顺从处在乾健地位的人、事、物,坤居乾健之后,绝对不可与乾健争先。坤顺要以乾健为主,而不可自为主。“迷”与“得主”是相对应的两个词语,迷是失主的意思。怎样做才能得主而不至于失主呢?要为后不为先。《老子》之“三宝”有“不敢为天下先”一宝,《周易》“先迷后得主”很可能是受了《老子》的影响。但是《老子》一书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在殷易《归藏》即《坤乾》的影响下写成的,它贵柔,重母性,所以它讲“不敢为天下先”,是绝对地提倡为后不为先。这与《周易》“先迷后得主”的思想不同。

“先迷后得主”的尚后不尚先是有条件的,是讲坤顺不可超越乾健而为先,坤顺要以乾健为先而己居后,要以乾健为主而己为配。仅仅是说坤顺在对待自己与乾健的关系上应该如此。《周易》没有讲一切性质的人、事、物在一切的情况下都不为先。“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西南”与“东北”两个方位词应怎样理解呢?有的人把它们同邵雍的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联系起来解释,解释不通。程颐和朱熹说“西南阴方,东北阳方”是可从的。西南代表阴方,东北代表阳方,似乎是一种古老的观念。《礼记·乡饮酒义》说:“四面之坐象四时也。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乡饮酒义》的这个说法很可能与《周易》坤卦西南、东北同出于一种古老的认识,即把西方视作阴方,把东方视作阳方。那末,坤卦曰“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是什么意思呢?“西南得朋”与“东北丧朋”同样有利。朋是朋类。得朋丧朋是与上文“得主”相照应的。

作为坤来说,其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得到乾健作己之主。得到乾健作己之主就吉,失掉乾健之主则凶。坤顺怎样方可得主呢?“东北丧朋”。东北是阳方,代表乾,就坤对乾的态度说,应当忠诚不贰;欲忠诚不贰,根本的问题是“丧朋”,即引类相先而不为阿党。“西南得朋”,西南是阴方,代表坤,就坤对乾效劳的方式说,应当竭尽全力;欲竭尽全力,根本的问题是“得朋”。丧朋得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坤对乾既然要顺,要得到乾为己之主,就要一方面不结私党而效忠于乾,一方面联合众力而效劳于乾。“安贞吉”,坤能够安然稳定、忠贞不贰地顺于乾,故吉。另据廖名春先生考证,坤卦卦辞是建立在八卦卦气说基础上的,帛书《易传》之《衷》篇引坤卦辞作“东北丧朋,西南得朋”,顺序是正确的。坤卦卦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安贞吉”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先迷”者,“东北丧朋”也。“后得主”者,“西南得朋”也。它们都是“君子有攸往”的具体展开。“东北丧朋”,指阴气自十二月立春逐渐丧失。“西南得朋”,指阴气自六月立秋起逐渐增长。廖氏此说根据是《说卦传》、帛书《易传》及卦气说的理论。有一定道理,可备一说。说见廖著《周易经传及易学史新论》一书。

乾之爻取龙象,坤之卦取马象,而《说卦传》说“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等等,或以为卦爻之取象与《说卦传》不合。其实不是不合,而是很合。《说卦传》讲的乾坤震巽各象什么,不过是举例,并非说乾一定象马,坤一定象牛,震一定象龙。某卦某爻象什么是极灵活的,不可拘泥。龙能够表达出乾健的性质,故乾六爻取龙象不取马象。马能够表达坤顺的性质,故坤卦取马象不取牛象。牛虽温顺,却不能表达坤顺于乾健的特定关系,因为坤只顺于乾健而不顺于其他别的任何事物,牛则对一切事物都顺。只有牝马,对别的什么都不顺,仅仅顺于牡马。在骒马群中,牝马顺于伊刺马的这种现象,十分准确、恰当地表达了在乾坤两卦这一对矛盾中,坤顺于乾的这种特定的关系。作《易》者取象如此之精巧,构思如此之聪明,实在令人折服。《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此三句释“坤元”。此言“至哉坤元”而乾卦《彖传》言“大哉乾元”。乾元为大,坤元为至,大与至是有区别的。乾象天,天之体大而无疆,无所不包;坤象地,地之体广而有限,无所不尽。坤之体不如乾之体大,但是坤是效法乾的,坤效法乾至乾之大而后已,故乾元曰大,坤元曰至。乾《彖传》“万物资始”,而坤曰“万物资生”。天地合德,共生万物,在生成万物的问题上,天地不可或缺,没有哪一个都不行,那末何以于乾曰“资始”而于坤曰“资生”?始与生有何区别?这很像人之生于父母。从父亲那里得到气质,父亲给他奠定了生命的基础,然而形体是从母亲那里获得的。说“万物资始”,是说万物自乾那里开始得到生命之气质;说“万物资生”,是说万物从坤那里获得生命的形体。乾元,万物资之以始,这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就是说,是无待的,是以能大,是以无疆。坤元,万物资之以生,这是有条件的,就是说,是有待的,是以能至,是以有限。坤待乾而行,乃能至于大。万物有了乾的气质,方可有坤的形体。接着的“乃顺承天”一句是点睛之笔,很能说明问题。它点出坤的性质是顺乾承乾,以乾为主而己为配。它使我们知道,坤须顺承乾,乾亦须坤来顺承,万物恰是在乾坤合德的作用中生成;乾坤合德但并不是等夷,在生成万物的造化过程中,乾为主,坤为配,坤只是在顺承乾之行而行的时候,自己的行为才是有意义的。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这几句是释亨的。主要的意思还是强调乾主坤配的关系。无疆是天之大德。“天行健”,是从动的角度或从时间说,天是运行不已的;“无疆”,是从静的角度或从空间说,天是无所不覆的。“坤厚”,坤积顺而成厚。“载物”,凡地所生之物,即其所载之物。地之所载,无一非天之所覆,故曰“德合无疆”。“德合无疆”是坤之持载配天之无疆,亦即坤配乾,地配天。“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是讲过坤之德与乾之德的关系之后又极赞坤德之伟大。“含弘光大”四字古人一字一义作解,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著,大是无所不被。其实不必如此烦琐。“含弘”是一义,“光大”是一义。“含弘”说地德深厚,无所不包容,无所不持载,没有什么东西不在它的怀抱之中。正因为如此,它才有资格做乾德之配。“光大”就是广大。《易》中光字有二义,一为光明照耀,一为广。光字在这里训作广,最为恰当。广大,是“含弘”的加重义,意在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坤德伟大深厚的印象。万物在坤这个伟大深厚的环境中生存、驰骋,当然是顺畅亨通的了。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这一节文字释“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二句。“地类”即阴类,阴类即指坤言。“牝马地类”,是说卦辞所谓牝马是代表坤顺的。换句话说,坤顺取牝马为象。牝马行地,是必须顺从或者说效法乾健之无疆的。何以见得呢?下一句不是说“柔顺利贞”吗!如果把全部四句话连着讲下来,这样理解似乎是有道理的:坤卦好比牝马,它要受牡马的管束,它的所作所为必须以柔顺为正,顺承乾健。君子之所行,概当如此。更概括一些地说,牝马行地,讲的是坤之象;柔顺利贞,讲的是坤之德。合言之,坤顺以从乾健,是坤之正道,君子应当效此以行。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这一段话释卦辞“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三句。上文说过,坤顺从乾而动,是坤当守的正道。如果坤不顺从乾而动,自己先于乾而动,那便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其实质是丧失了坤之所以为坤的正道。“后顺得常”,是以“后顺”解“得常”。坤本当居乾之后,唯乾是从。倘居先则为逆,居后则为顺,居后为顺乃是坤之常道。“类”是同类,“乃与类行”,与同类在一起。“西南得朋,乃与类行”,“西南”即阴方亦即坤,在顺承乾,服事乾的过程中,能够团结它的同类共同行动,这是正确的,有利的。从另一角度说,它又要做到“东北丧朋”才算最后取得成功,即所谓“乃终有庆”。东北是阳方,阳方即是乾。“东北丧朋”,坤在服事、顺从乾的时候,还要与自己的同类在思想上划清界限,不与之结党营私。这样做才是完满的。总之,既要善于团结自己的人,又不结为私党,是坤顺而从乾健的本分。两方面都做到,方可谓最后“有庆”,完满成功。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这一段话释卦辞“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三句。上文说过,坤顺从乾而动,是坤当守的正道。如果坤不顺从乾而动,自己先于乾而动,那便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其实质是丧失了坤之所以为坤的正道。“后顺得常”,是以“后顺”解“得常”。坤本当居乾之后,唯乾是从。倘居先则为逆,居后则为顺,居后为顺乃是坤之常道。“类”是同类,“乃与类行”,与同类在一起。“西南得朋,乃与类行”,“西南”即阴方亦即坤,在顺承乾,服事乾的过程中,能够团结它的同类共同行动,这是正确的,有利的。从另一角度说,它又要做到“东北丧朋”才算最后取得成功,即所谓“乃终有庆”。东北是阳方,阳方即是乾。“东北丧朋”,坤在服事、顺从乾的时候,还要与自己的同类在思想上划清界限,不与之结党营私。这样做才是完满的。总之,既要善于团结自己的人,又不结为私党,是坤顺而从乾健的本分。两方面都做到,方可谓最后“有庆”,完满成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大象”曰“天行健”,坤卦则曰“地势坤”,两句话是相对应的。天与地对应,行与势对应,健与坤对应。天与地对应,容易理解,没有问题。行与势的对应就需要说明。行即道,是名词。“天行”就是天道。天道是动态的,动的特点是什么?天动的特点是健。坤不曰“地行”而曰“地势”,因为地道是静态的(这是古人的看法,实际上地也是动的),故曰势。曰“天行”,是说天道的特点。曰“地势”,其实也是说地道的特点。乾直接称健,而坤却称卦名坤而不直接称顺。这是什么缘故?古人有不同的解释。朱熹说这只是当时用字时偶得,并没有什么深意,学者不必穿凿求说。看来朱熹说的对。坤就是顺,“地势坤”即地势顺。从地之形势看,实在看不出顺来。古人有的说地之形势高下相因,顿伏相仍,所以说“地势顺”,这完全是附会,不足凭信。王弼说:“地形不顺,其势顺。”是对的。但是他没有说其势如何顺。孔颖达说:“地势方直,是不顺也,其势承天,是其顺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大象”曰“天行健”,坤卦则曰“地势坤”,两句话是相对应的。天与地对应,行与势对应,健与坤对应。天与地对应,容易理解,没有问题。行与势的对应就需要说明。行即道,是名词。“天行”就是天道。天道是动态的,动的特点是什么?天动的特点是健。坤不曰“地行”而曰“地势”,因为地道是静态的(这是古人的看法,实际上地也是动的),故曰势。曰“天行”,是说天道的特点。曰“地势”,其实也是说地道的特点。乾直接称健,而坤却称卦名坤而不直接称顺。这是什么缘故?古人有不同的解释。朱熹说这只是当时用字时偶得,并没有什么深意,学者不必穿凿求说。看来朱熹说的对。坤就是顺,“地势坤”即地势顺。从地之形势看,实在看不出顺来。古人有的说地之形势高下相因,顿伏相仍,所以说“地势顺”,这完全是附会,不足凭信。王弼说:“地形不顺,其势顺。”是对的。但是他没有说其势如何顺。孔颖达说:“地势方直,是不顺也,其势承天,是其顺也。”

初六,履霜坚冰至。初六,阴爻居初。六是阴爻之名,八也是阴爻之名。但是六是老阴,老阴将变为阳,是变爻。八是少阴,少阴不能变为阳,是不变爻,而《周易》占变爻,不占不变爻,故《周易》一百九十二个阴爻全名六不名八。坤卦初六爻辞曰“履霜坚冰至”,意义比较容易理解。这是一个象,象也就是用一个形象作比喻,借用这个比喻以说明一个道理。用象说明道理,是《周易》的重要特点。为什么不直接讲出道理而用象来作比喻呢?这是因为如果直说,必然说死说偏,只有用象来表达,才能把卦爻的意义讲圆活,讲完。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各取什么象,看来似乎有规律,其实是很灵活的。如乾卦卦辞曰“元亨利贞”,实际上是以天为象,但又不明说,根据《彖传》我们才知道它是取象天的。乾之六爻不取天象取龙象。坤与乾相对应,乾卦卦辞取天为象,则坤卦当取地为象,然而坤却取象牝马,而坤之六爻则取象多样而绝不言马。“履霜坚冰至”是这样的象:脚下既已踏霜,坚冰必将到来。引伸一步,告诫人们要见微以知著,防微而杜渐。阴能消阳,柔能败刚,小人能剥君子,全有一个由始甚微而渐盛的过程。意思是说,对于它们要毖之于小,慎之于微,善于在它们势力还很微小的时候,就识破它们,慎之于微,善于在它们势力还很微小的时候,就识破它们,及早防范、消弭。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主,卦主是代表这一卦的,一卦的特点由卦主比较完备地表现出来。乾卦的卦主是九五,因为乾之道在此显现出来。坤卦的卦主不是六五而是六二。因为坤卦唯六二最纯粹。坤六二爻辞古人的注释皆似是而非。今人廖名春先生所做新解,颇为可从。依廖氏说,此爻辞乃一条件复句,“直方”断,是一条件分句。“大”、“不习”、“无不利”是一个由三小句构成的结果分句。“大”是个普通的形容词。“习”当系摺字的假借。摺与折同义,都可训败。这条爻辞全句的意思是:做到正直而方正,就能宏大,就能不败,就能没有不利。大,不习,无不利,都是强调坤卦(六二是卦主,代表坤卦)的德性直方的重要性。乾之卦主是九五,坤之卦主是六二。坤六二柔顺中正四者具备。爻辞“直方”准确地表达了坤卦的本质特点。《系辞上》说乾“其动也直”。直是乾的特点。《系辞上》又说“效法之谓坤”。坤之德仅仅在与乾发生联系的时候才有实在的意义。因此,乾有直的特点,坤效法乾也就有直的特点。但是坤与乾是相对应的,乾有圆而动的特点,坤也就有方而静的特点。从而直与方连起来就成为坤的本质特点。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六三这一爻不中不正,比不了六二,却又与六四不同。六四以阴居阴,全是阴柔,没有一丝阳气,六三以阴居阳位,阴之中包有阳在内,有半动半静的特点,所以有“含章可贞”之象。章,文而成章,本是外露之物,而六三毕竟是阴爻主静,有坤之含弘光大之德,且居下卦之上,为得位之爻,它能够含晦章美,常久贞守,不使外露。六三以阴居阳,又有动的一面,它“含章可贞”并非永远无所作为,它要“或从王事”,对于“王事”则动而从之,为之效劳。此“从”字甚关紧要。“从”,表明它顺从人家做事,不为事始,有唱乃应;更不为事主,待命而发。“王事”之“王”指乾。坤卦与它卦以五为君者不同。坤卦六爻皆为臣道。此“或”字尤堪注意。乾九四讲“或跃在渊”,坤六三讲“或从王事”。两爻都处在进退未定之际,唯退曰“在渊”曰“含章”,而“跃”与“从王事”之进则皆曰“或”,这是因为作《易》者想告诫人们要慎于进,不急于进。在《周易》中阳是主进的,阴是主退的。乾九四阳居阴,坤六三阴居阳,有阴有阳,可进可退,故强调进宜慎不宜急。对比之下,乾九三与坤六四就不同了。乾九三阳居阳,阳主进,故曰“乾乾”;坤六四阴居阴,阴主退,故曰“括囊”。“无成有终”,进一步讲坤六三应当怎样“从王事”。上文说过,坤卦六爻皆是臣位,实际上它们都以乾为君。六三即要“从王事”。即从乾,那末它就有一个怎样从的问题。第一,它必当也能够“无成”。“无成”不是无所作为,无所成就;“无成”是功成而不居,有美归之于君。第二,虽“无成”但必须“有终”,“有终”是虽然有功不居,但是却要尽职尽分,一丝不苟地做成做好自己当做的事情。若把“无成有终”理解为所做之事当做十分,只做五六分,不须做尽,那就根本错了。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六四不同于六三,六三以阴居阳位,有静也有动,可退亦可进,当“含章”亦当“从王事”。六四则以阴居阴,又在危惧之地,上下不交,无承无应,恰是贤人不得不隐藏的时候。六四也恰是知几的君子,完全能够以柔德自处,做到“括囊,无咎无誉”。“括囊”,扎上囊口,里面的东西,全不使出来。含晦缄默,恶不为,善也不为,善恶一概括而不形。恶不为则无咎,善不为则无誉。平常人徒知咎可以致罪,不知誉可以为害。其实,有誉即可致咎。誉与咎无宁说是一回事。《庄子·养生主》之“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与此爻义近。

六五,黄裳,元吉。黄,黄色。黄色代表什么,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东西南北中各用青、白、赤、黑、黄五种颜色表示,黄色代表中;一说天玄地黄,在天与地相对应的时候,玄色代表天,黄色代表地。这里的黄色是代表中还是代表地,古人亦有二说。有人说这个黄代表中,是中之色,有人说代表地,是地之色。仔细寻绎,还是后说强一些。第一,紧接着上六爻辞即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血玄黄”,以黄与玄连举,显然玄指乾指天指阳,黄指坤指地指阴。《仪礼·士冠礼》经文“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下,郑注说:“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杂裳者,前玄后黄,《易》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郑注引的《易》正是坤卦《文言传》里解释坤上六爻辞“其血玄黄”的话。郑玄认为玄裳的“玄”是天之色,黄裳的“黄”是地之色,是正确的。六五言“黄裳”,上六言“其血玄黄”,两爻相比邻,同一个“黄”字不应有两解。第二,从事理上说,五就是中,已经明白无疑,何须更用黄色来表示,只有将“黄”字理解为地之色,代表坤的时候,“黄”字在此才有意义。古人的衣服,穿在上身的叫衣,穿在下体的叫裳。裳很像围裙,系在腰上。衣与裳相对,衣在上象乾,裳在下象坤。

黄与裳合而言之,讲的就是坤之柔顺之道。坤以在下为正,乾以在上为正,所以二与五皆中而乾之天德在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坤之地道在六二,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反之,二不是乾之正位,故乾九二有阳德而在下,五不是坤之正位,故坤六五在上而有阴德。“元吉”即大吉。“黄裳元吉”,不过是说,一个人处在坤的时代,虽然地位高了,但也要保持柔顺之德,如此方可得大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一卦可以看作一个时代,一爻则是一个时代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乾卦自初至上,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即乾健如何由潜而见而惕而跃而飞以至于亢而有悔的过程。乾健的发展过程是自我表现、自我变化发展的过程。坤卦自初至上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但坤的本质特点是顺,坤顺乾,阴顺阳,因此坤卦六爻实际上是一个坤顺乾,阴顺阳的发展过程。坤卦的每一步变化都反映着它顺乾、顺阳的发展程度。初六“履霜”,阴气开始凝聚。六二“直方”,已具备了阴柔中正的全部坤德。六三“含章”,含晦不露,却又随时准备为乾效劳而不居功。六四“括囊”,阴顺发展到相当的程度,以至于晦藏缄默。六五“黄裳”,坤顺之道日臻完美,居高位却能固守柔顺之德。至上六则发展到极盛的地步,顺转为逆,坤顺乾变为坤敌乾乃至与乾战。爻辞不言阴与阳战而曰“龙战于野”,是故意不承认阴敌阳的这个现实,把阴与阳战或坤与乾战的现实用“龙战于野”的另一种说法表达出来。

“战于野”,仿佛不是阴逼阳,坤敌乾造成的战事,倒是阳主动出击到外面来与阴战,与《春秋》“天王狩于河阳”几乎同一书法。因为要点出是阳主动出击到外面来与阴战,不是阴主动逼至阳之腹地与阳战,所以称“龙战于野”。古代国家的统治中心地带曰国,国外曰郊,郊外曰野。言“龙”,意在强调是阳与阴战,不是阴与阳战,因为阴敌阳不可言。言“野”,意在指明战于国之外,非战于国之中,进一步掩饰阴逼于阳的事实。“其血玄黄”,有人说“血”是血战,甚乃血流漂杵的意思。其实不然,“其血玄黄”一语重点在“玄黄”而不在“血”。天为玄,地为黄。“玄黄”合言乃天地混杂,乾坤莫辨之意。天地混杂,乾坤莫辨,这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是最糟不过的事情。所以爻辞尽管不言悔吝,而“其血玄黄”的后果比悔吝更要严重。

用六,利永贞。“用六”的意义与乾卦“用九”一样。“用九”是乾卦六个阳爻都用九不用七,“用六”是坤卦六个阴爻都用六不用八。筮得坤卦时,六爻虽皆阴,但有的可能是六,有的可能是八。六是老阴,是变爻;八是少阴,是不变爻。《周易》占变爻不占不变爻。假设坤卦六爻皆六,都是变爻,六个六皆变为七,即变为阳爻,全卦也就由坤之乾了。坤虽变为乾,坤性依然在,坤性虽还在,却已有乾的影响。故作《易》者特为此设辞曰“利永贞”,意谓阴柔不能固守而变为阳,变为阳却又不是阳,则利在永贞。乾坤二卦都讲元亨利贞,然而乾重元以元为统,坤重贞以贞为主,故坤之贞为“牝马之贞”。坤之本质特点是顺乾,一方面与乾合德,共生万物,故乾元亨,坤也元亨;一方面以乾为君,顺承乾。此处言“利永贞”而不及元亨,其用意很明显,是在突出强调坤用六变卦之顺承乾的一面。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内容比较优秀,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相关推荐

易经坤卦原文详解(易经坤为地卦详解)

《周易》坤卦卦辞解释坤卦表示地、为阴,乾卦表示天、为阳。坤卦乃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八个纯卦之一,与乾卦的纯阳卦相对应,乃是一纯阴卦,全卦六爻皆阴。坤卦第一爻为阴爻,成为初六,这之前我们已经解释过。,第2卦坤为地(坤卦)柔顺伸展坤卦乃是易经六十四

转载随笔 141 2023-12-17

《易经》坤卦详解。

《周易》六十四卦把坤卦次于乾卦之后,是必然的,与周人的宇宙观是符合的。坤须顺乾,所以乾卦讲元亨,坤卦也讲元亨。坤要突出一个“顺”字,所以乾卦讲“利贞”而坤卦讲“利牝马之贞”。坤与乾相对应,乾卦卦辞取天为象,则坤卦当取地为象,然而坤却取象牝马

转载随笔 51 2023-08-26

易经卦象坤为地(易经坤为地卦详解)

易经卦象坤为地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籍,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卦象”,它是一种由爻(也称阴阳线)组成的图形,用于解释世界万物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其中,坤卦被视为“地”,在易经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坤卦简

转载随笔 0 2023-08-24

周易坤卦象解

坤者地也,坤卦在后天八卦中位于申,故名曰:坤。坤卦由六个阴爻组成,代表六阴时,一年四季亦在其中,坤象马,以其六爻皆阴,故又象牝马,故曰:元亨,利牝马之贞。坤卦六二相当于天山遁卦,下艮为光,反震为道,上坤为地,故曰:地道光也。风地观卦,上互为

转载随笔 98 2023-08-09

解《易经》——坤卦卦辞

坤卦是乾卦的变卦,也就是所有的爻的爻性都是相反的,即乾卦所有的阳爻全部变化了阴爻。所以“坤卦”所代表的就是被动承受地位的人或事物,说得直白点坤卦卦爻爻辞的中心思想就是为臣之道。《帛书易经》坤卦并不是第二卦,而是第五宫的第一卦,卦名也不是坤,

转载随笔 132 2023-08-0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