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以後唐宋以來諸家著述-[宋]兪琰撰《讀易擧要•卷四》

| 易理书籍| 2023-12-24 17:51:19| 0

读易举要魏晉以後唐宋以來諸家著述

魏尚書郎山陽王弼字輔嗣,注上下經,撰略例。自漢以來,言易者溺於占之學,至弼始一切掃去,專尚辭說,於是後世宗之,餘家盡廢。弼好老氏,其辭雜以異端之說,范甯謂其罪深於桀、紂,盖有以也。又有周易窮微一卷,稱王輔嗣,凡為論五篇。館閣書目有王弼易辨一卷,其論、論亦類略例,意即此書也。又有言弼著書已亡,至晉得之,王羲之承詔録藏於祕府,世莫得見,未知何所據而云。

晉太常潁川韓伯,字康伯,注繫辭、說卦、序卦、雜卦。

按:隋經籍志,秦焚書,易以卜筮得全,惟失說卦一篇,後河内女子得之。今韓康伯以說卦一篇分出序卦、雜卦,然則古者序卦、雜卦與說卦合而為一,總名之曰說卦,至康伯乃分而為三爾。

唐國子祭酒冀州孔頴逹仲逹撰周易正義十三卷。

按:五經正義本唐貞觀中頴逹與顔師古等受詔撰五經義贊,後改為正義,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永徽二年,中書門下于志寧等攷正增損,書始布下,其實非一手之力,世但稱孔疏爾。其說專主王弼,兼舉禇氏、莊氏、張氏、何氏、徐氏、周氏等。

唐國子博士吳郡陸德明撰周易釋文一卷,本名元朗,以字行。多援漢、魏及六朝以前諸家,有鄭玄、王肅、虞翻、王述、子夏、劉歆父子、梁武帝、京房、荀爽、董遇、孟喜、陸績、徐邈、馬融、向秀、張璠、姚信、蜀才、黄頴、干寶、李執、鄒湛、傅氏、王廙、韋昭、薛氏、韓伯、蘇林、王嗣宗、禇氏、郭璞、呂忱、翟子玄、江氏、宋衷、周氏、劉昞、服虔、李登、張軌、張晏、應劭、伏曼容、桓玄、荀柔之、卞伯玉等,盖唐初諸書皆在也。卦首注某宫某世,京房說也。

唐四門助教邢璹撰補闕周易正義略例疏一卷。

按: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釋略例二字,與此同,餘皆不然。

唐著作郎李鼎祚撰周易集解十卷,集子夏、孟喜、京房、九家、乾鑿度、馬融、荀爽、鄭康成、劉表、何晏、王弼、宋衷、虞翻、陸績、王肅、干寶、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桓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瓛、何妥、崔憬、沈麟士、盧氏、崔覲、孔頴逹等諸家。凡隋、唐以前易家諸書,而不傳,賴此猶見其一二,而所取於荀、虞者尤多。九家者,漢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荀爽嘗為之集解,陸氏釋文所載說卦本於九家易。蜀才者,范長生也,顔之推云。

唐蘇州司戶郭京撰周易舉正三卷,自言得王弼、韓康伯手寫真本,正其訛謬,凡一百三節,如坎卦習坎上當有卦名之類。

唐宰相吳郡陸希聲撰易傳解說一卷,微旨三卷。

按:唐志有易傳二卷,中興書目作六卷,别出微旨三卷。今所謂解說者,上下經共十一冊,不分卷。有序言著易傳十篇,七篇以上解易義之淵微,八篇以下廣易道之旁行,今第為六卷。又撰易圖指說、釋變、微旨各一卷,道為十卷。

唐隂宏道撰新論疏,採子夏、孟喜十八家之說。

唐僧一行易傳皆採古說,郭兼山不取。

唐張弧撰王道小疏,其所謂易有王道,為治國、治家、治身之監戒。

唐張轅撰周易啓玄

唐王隱,天寶間人,自號丘園子,撰要削言,撮其要也。唐李翺,字習之,撰易詮。

唐史文徵撰。口訣義,河南人。三朝史志有之,作史之證,以徵為證,避諱也。文又訛而為之。

唐太子左諭德蔡廣成撰周易啓源十卷,皆設為問答之辭。其卷首題德恒、德言、德庸、德翰,問者不知何義也。或曰恐是其諸子之名。

唐東陽助撰周易物釋疑一卷。唐志作東鄉助。館閣書目又云守江陵尹。東陽、東鄉,皆複姓也。其序言隨事義而取,若以龍叙乾,以馬明坤。凡注疏未釋者,標出為此書。

開封王昭素撰易論,宋太祖嘗令講易,一日問昭素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昭素曰:何害?若臣等占得,則陛下是飛龍在天,臣等利見大人是利見陛下。朱子謂昭素說得最好,這大人便是飛龍,言人占得此爻,便利於見那大人,謂如人臣占得此爻,則利於見君而為吉也。士農工商,事事人用得。

建溪范諤昌,天禧間人,撰易證墜簡二卷,序言任職毗陵,因事退閑,盖嘗失官也。又言得於湓浦李處約,李得於廬岳許堅。其上卷如郭京舉正,下卷辨繋辭非孔子命名,止可謂之贊,繫今爻辭,乃可謂之繋辭。又重定其次序。又有補注一篇,辨周、孔述作與諸儒異,為乾、坤二傳。末有四時晷刻圖一篇,館閣書目止一卷。又有源流圖一卷,言納甲、納音者,即此下卷補注序中語也。世或言劉牧之學出於諤昌,而諤昌之學出於种放,未知信否?晁以道、邵子文、朱子皆云爾。

知制誥渤海胡旦周父撰演聖通論,易十七,書七,詩十,禮記十六,春秋十。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一人。恃才輕躁,累坐擯斥。真宗即位,除名,流潯州。

直講安定先生海陵胡瑗翼之撰周易口義十三卷,景祐初為校書郎,嘉祐中卒。新安王炎晦叔嘗問

張南軒曰伊川令學者先看王輔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易,何也?

南軒曰:三家不論互體,故云爾。然雜物撰德,具於中爻,互體未可廢也。南軒之說雖如此,要之程子專治大義,不論象數。三家者,文義皆坦明,象數殆於掃除略盡,非特互體也。

直講徂徕石介守道撰周易解義,止解六十四卦,傳明復之學。卒年四十一。晁以道嘗謂守道說:孔子作象繫六爻之前,小象繫六爻之下,惟乾悉屬之後者,讓也。他人尚何責哉?今觀解義,言王弼注易,欲人易見,使相附近。他卦皆然,惟乾不同者,欲存舊本而已,更無說。不知晁氏何以云爾也。

宋咸補注首章頗有此意,晁殆誤記也耶?

太常博士彭城劉牧長民撰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統論一卷、易數鈎隱圖二卷,黄黎獻為之序。又為略例圖一卷,亦黎獻所序。又有三衢劉敏士刻于浙石庾司者。有歐陽公序,文淺俚,决非歐公作。其書三卷,與前本大同小異。

敏士序稱伯祖屯田郎中臨川先生誌其墓,今觀誌文所述,但言學春秋於孫明復而已。牧當慶歷時,其易學盛行,不應畧無一語及之。且黎獻之序稱字長民,而誌稱字先之,其果一人耶?抑二人耶?當考。直講盱江李覯泰伯撰刪定易圖論一卷,凡六篇,盖刪劉牧易圖而存之者。館閣書目作六卷,十九篇。覯又先著易論十九篇,皆見集中,與此自為一書,當是合為十九也。

祕書丞宋咸貫之撰易明,凡一百九十三條,以證亡誤。及得郭京舉正於歐陽公,遂參驗為補注,皇祐五年表上之。別有易訓未見辨,凡二十篇,辨王弼、劉牧之失。劉牧之學,大抵求異先儒,穿鑿破碎,故李、宋或刪之,或辨之。一說云:王、劉易辨是石介撰。

錢塘葉昌齡,治平間人,撰周易圖義,以證劉牧鈎隱圖之失。

陸秉撰周易意學六卷,稱齊、魯後人。晁氏讀書志云:秉字端夫,嘗通判蜀州。寶元二年上其書,有詔嘉奬。其說多異先儒,穿鑿無據。

諫議大夫閬中鮮于侁子駿,年二十登景祐五年科,撰周易聖斷七卷,多辨王弼、劉牧之非乾坤二卦,不解爻象,欲學者觀象文言而自得之。卒年六十九,蘇東坡跋其傳後。

翰林學士王洙原叔,應天府宋城人。撰易言象外傳十卷,其序言學易於處士趙期,論次舊義,附以新說,凡十二篇,以王弼為内,摘其要者表而正之,故曰外云。嘉祐元年卒,年六十一。

孫坦撰周易析藴二卷,首言子夏傳非卜商作。嘗證以左氏傳,又得十八占,稱天子曰縣官,疑是漢杜子夏。及讀杜傳,見引明夷對策,疑始釋然。坦不知何人,國史志、中興書目皆不著。

太常丞建安阮逸天隱撰易筌六卷,每爻各以一古事繫之,頗多牽合。

岷山處士龍昌期,蜀人也。范忠獻公雍以昌期所著易奏御,遂行於時。范文正公云:福唐郡將嘗延昌期與郡人講易,率錢十萬遺之以歸。未幾,郡將被訟去官。及胡則子正代守福唐,而昌期自益都械至。子正曰:斯可罪耶?遽命釋之,見以賓禮。法當償其所遺,子正代以俸金,仍厚遺而還。

天章閣待制楊繪,字元素,綿竹人。皇祐五年進士第二人。有羣經素藴三十卷。長於易、春秋。居無為山,號無為子。以其學背時好,乃名所居堂曰自信。元祐三年卒,年六十二。

東海徐庸,皇祐間人。撰易意藴、凡例、總論一卷,凡為論九篇。館閣書目又有卦變解,未見。

顧棠,字叔始,吳人。撰周易義類三卷,序言先儒論說甚衆,而其旨未嘗或同,卦爻或有所同,而辭固嘗不一,各分標目,總而聚之。

尚書右丞皇甫泌撰易解十四卷,曰述聞,曰隱訣,曰補解,曰精微,曰師說,曰明義。其學得於恒山抱犢山人,而莆陽游中傳之,劉彝、錢藻皆為之序。山人者,不知其名氏,盖隱者也。泌嘗守海陵,治平以前人。

濓溪先生,舂陵周惇頤茂叔撰易通四十篇,即通書是也。又撰太極圖說。熙寧六年卒,年五十七。

丞相荆公臨川王安石介甫撰易解十四卷。晁氏讀書志曰:介甫三經義皆頒學官,獨易解自謂少作未善,不專以取士。慶歷二年登第,元祐初卒,年六十。

廣陵王令逢原撰易傳,為王介甫客。年二十八,終於布衣。年雖不夀,著述甚富。介甫誌其墓,不言其所著書。給事中遂昌龔原深之撰易講義十卷。嘉祐八年進士。初以經學為王安石引用,元符後入黨籍。

崇政殿說書伊川先生,河南程頤正叔撰。易傳止解六十四卦,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盖李鼎祚集解亦然。大觀元年卒,年七十五。

崇文校書横渠先生,長安張載子厚撰易說三卷,又撰正象書二卷,凡十七篇。熙寧十年卒,年五十八。

康節先生河南邵雍堯夫撰皇極經世書,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其子右奉直大夫伯温子文為之序系,具載先天、後天、變卦、反對諸圖。又為易學辨惑一篇,叙傳授本末真偽。康節門人太常寺主簿張岷子望撰觀物外篇,記其平生之言,雖十才一二,而足以明成書者為多,故名觀物外篇。若觀物内篇解二卷,則伯温所撰,即經世書之第十一、第十二卷也。

丞相温公涑水司馬光君實撰易說三卷,雜說無詮次,未成書也。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八。

參政文忠公廬陵歐陽修永叔撰易童子問,設為問荅,其上下卷專言繫辭、文言、說卦而下,皆非聖人之所作。端明殿學士眉山蘇軾子瞻撰東坡易傳十卷,盖述其父洵之學也。

蜀人房審權,熙寧間人,編周易義海,集鄭玄至王安石凡百家。後有江都李衡彦平刪削為義海撮要,而益以伊川、東坡、漢上、龔原之說。若房氏百卷之書,則未之見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為起居郎,館閣續書目云紹興監察御史,誤矣。今觀李衡所録者,王弼、孔潁逹、韓康伯、荀爽九家,馬融、鄭玄、王肅、翟元、何晏、何維翰、干寶、虞翻、子夏、蜀才、范氏、徐氏、陸氏、莊氏、陸希聲、魏徵、薛温其、崔憬、陳臯、陳文佐、劉牧、劉瓛、劉緯、勾微、白動、李畋、薄洙、龍昌期、侯果、孫復、孫坦、王昭素、王錡、王逢、胡旦、胡瑗、鮮于侁、金君卿、石介、阮逸、張簡、代淵、楊繪、盧穆、袁建、鄧至、房融、張横渠、王介甫、程伊川、蘇東坡、朱漢上、龔原亦不滿百家。

泉州教授莆田張弼舜元撰葆光易解義十二卷。紹聖中,以章惇等薦,賜號葆光處士。後又以為福州司戶,教授其鄉郡,其說多取象。

知岳州太和張汝明舜文撰易索十三卷,其說支離上、下經六卷,觀象三,觀變、玩辭、玩占叢說各一。元祐壬申進士。大觀初,游酢定夫誌其墓。

祕閣修撰鄱陽張根知常撰吳園易解十卷,卷後有序論五篇,雜說、泰論各一篇。根自號吳園先生,參政燾,其子也。

中書舍人東平董逌彦遠撰廣川易學二十四卷,右司諫延平陳瓘瑩中撰了齋易說一卷,晚年所著也。止解六十四卦,辭旨深晦。元豐二年登第,宣和六年卒。紹興十二年,其子正同權常州,刻板置毗陵官舍。祕書省正字藍田呂大臨與叔撰芸閣易解。

監察御史建安游酢定夫撰易說一卷,不全解諸卦,但舉其略耳。宣和五年卒,年七十一。隆興二年,建寧府學教授昭武李安世刻板,置建寧郡庠。

工部侍郎延平楊時中立撰龜山易說。紹興五年卒,年八十三。

中書舍人嵩山晁說之以道,編周易為十二篇,名曰古周易。又撰周易音訓,具列其異同舛訛於字下,其序云:建中靖國元年辛巳題。紹興戊辰,廣陵張成巳知袁州,刻板于郡庠。又撰周易太極傳及太極外傳一卷、太極因說一卷,乾道丁亥,其孫子建知汀州,刻板置臨汀郡庠。以道又字景迂,又字伯以,其學本之邵康節,自言學京氏易。紹興間,遇洛陽楊賢寶,得康節二易圖,又從其子伯温得其遺編,始作易傳,名曰商瞿傳,兵火失之,晚年復為此書。又有易元星紀譜、易二書,見本集中。又有傳易堂記,述漢以來至本朝傳授甚詳。

敷文閣直學士清豐晁公武子止撰昭德易詁訓傳十八卷,博采古今諸家,附以巳聞,又攷載籍行事,以明諸爻之變。其文義音讀之異者,列之逐條,曰同異攷。乾道中上之。其論議精博,不主一家,然亦畧於象數。晁氏自文元公迥居京師昭德坊,故稱昭德晁家。冲之叔用,其父也。

翰林學士荆門朱震子撰漢上周易集傳十一卷、叢說一卷、圖二卷,多採先儒之說,故名集傳,於象數頗加詳焉。起政和丙申,至紹興五年成書,在經筵表上。毛璞力詆其卦變伏體之失,謂如乾五為坎,坎變離,離為飛,故曰飛龍之類。

四李全解,宣和間太學講義也。四李者,李彦章、李端行、李舜由、李士表。

十先生解李疑,獨吳子進、袁之行、李元量、劉仲平、路純中、陳子明、鄭正夫、閻彦升,皆三舍時文講義也。

丞相昭武李綱伯紀撰梁谿易傳九卷,外篇十卷。序,内、外篇凡二十三卷,内篇釋訓上、下經、繋辭、卦、序卦、雜卦并總論,合十卷;外篇釋七、明變一、訓辭二、類占一、衍數二,合十三卷。今闕總論、訓辭、衍數,存者十九卷,盖罷相遷謫時所作。其書未行於世,館閣亦無之。莆田鄭寅子敬從忠定之曾孫得其家藏本。今考梁谿集,紹興十三年所編,其訓辭二序巳亡,有録無書,則其家亦亡逸久矣,豈有其序而書實未成耶?其書於辭、象、變、占無不該貫,可謂博矣。

参政莊簡公上虞李光泰撰讀易老人詳說十卷。光忤秦檜,謫海外,為此書。光嘗學於劉元城。

開封耿南仲希道撰周易解義。

徽猷閣待制新安凌唐佐公弼撰易解義十卷,善析文義,頗簡潔有所明館閣書目有集解六卷。唐佐,建炎初知應天府,以劉豫虛實書奏,被殺。後其妻田氏以死狀聞,詔贈待制。

丞相廣漢張浚德遠撰紫巖易傳,頗兼象數,止解六十四卦。政和八年仕,隆興二年卒。南軒,其子也。

南軒先生張栻敬夫撰易說。

丞相吳興沈該守約撰《易小傳》六卷,專釋六爻,兼論卦變,卦為一論。又有繋辭補注十餘則,附之卷末,都潔變體,盖推廣其說。

吏部侍郎京口都潔聖與撰周易變體十六卷,用蔡墨言乾六爻之例,專論之卦為主。

河南郭忠孝立之撰兼山易說。雍,其子也。

白雲先生郭雍子和,撰傳家易說十一卷,自言其父忠孝受業於伊川,伊川示以易之艮,曰:艮,止也。學道之要,無出於此。自是讀易有味,牓其室曰兼山。兵興以來,念欲補續其說,心所知者,艮,止也。潜稽易學,以述舊聞,用傳於家。忠孝,名將樞密逵之子,自言得先天卦變于河陽陳安民子惠,其書出李挺之,由是頗通象數。仕為永興軍路提刑,死於狄難。雍隱居岐州長陽山中,帥守屢薦召之,不至。封冲晦處士,又封頤正先生。其末,湖北提舉趙善譽言於朝,遣官受所欲言,時淳熙丙午也。明年卒,年八十有四。雍,范忠宣外孫,館閣書目以為字頤正,恐誤。

潼川趙善譽德廣撰恕齋易說二卷,淳熙甲辰表進,每卦為論一篇。

知舒州温陵曾穜獻之集二程、張、游、楊及二郭七家之說,名曰大易粹言。穜嘗受學於郭白雲。

撫州布衣環溪先生吳沆德遠撰易璇璣,凡二十七篇,分為三卷。紹興十六年表上,論初上不可謂無位,互體不可廢,辨周公作爻辭之疑,證紂東鄰、文王西鄰之失,多有明。

河南吳仁傑撰易圖說三卷,又集古周易、費直易、鄭康成易、王弼易萃為一書,後有呂大防古易、晁說之古易、王洙古易、呂祖謙古易、周燔古易。端平丙申,吳人何元壽刋於湖廣餉所。

直學士院李椿年,饒州浮梁人,撰逍遥公易解八卷、疑問二卷,乃門人鄱陽吳說之景傳所録。其問荅之辭,胡銓邦衡作序。淳熙巳,又有國博宋宜之再序,又有諫議大夫臨江謝諤題。

隆山李舜臣子思撰易本傳三十三卷,自序以為易起於畫,舍畫則無以見易,因畫論心,以中為用。心傳,其子也。鄱陽洪邁景盧為之作序。舜臣,淳熙中宰饒之德興,有惠政,民至今祠之。

洪景盧作容齋隨筆,多及易,亦有先天六十四卦圖,自乾而起,中間復、姤相並,至坤而終。乾、坤相接,與康節之圖不同。

秀巖李心傳,嘉定九年撰丙子學易篇十五卷。其書取王弼、横渠、伊川、郭子和、朱晦庵諸家之善,又證以其父隆山之說。其自序云:東周之時,以象占言易,而亂於支離;兩漢之際,以緯言易,而亂於傅會;魏晉之間,以名理言易,而亂於虚無;近世以來,以人事言易,而亂於穿鑿,皆易之蠧也。嘗與黄榦往來論易。淳祐八年,門生高斯得守桐江,序其書,刋於桐江。

德清李沐撰毓齋易說

敷文閣直學士廬陵胡銓邦衡,號澹庵,撰易傳拾遺十卷。銓謫新州,作此書,大槩宗主程氏,而時出新意。李光泰為之序。

監南岳廟。建安胡宏仁仲,號五峯,撰周易外傳,安定公安國之子,致堂寅明仲之弟。

括蒼閭丘昕逢辰撰易論,專主二五君臣之義,與致堂胡寅明仲同學,出於胡文定之門。其先濟州人。

資政殿學士東陽鄭剛中亨仲,號山齋,又號觀如居士。紹興壬申,撰易窺餘十五卷,不解乾、坤二卦,獨自屯卦始,盖石介亦然。陳直齋云:剛中嘗得罪於秦檜。豈其於乾、坤之義有所避耶?

開封鄭克武子紹興癸酉撰揲蓍古法,一名刪補劉氏辨易九六論。劉氏乃唐劉禹錫也。隆興元年,東莱呂大器刻板於齊安郡。

三山鄭東卿少梅,自號合沙漁父,撰周易疑難圖解二十五卷,以六十四卦為圖,外及六經、皇極、先天、卦氣等圖,各附以論說,末有繋辭解。自言其學出於富沙丘先生,以為易理皆在於畫中,自是日畫一卦置座右,周而復始,五期而後有所得。

沙隨程迥可久曰:丘、程字憲古,嘗有詩云:易理分明在畫中。又云:不知畫意空箋註,何異丹青在畫中。永嘉所刻,作二册,題曰大易象數鈎深圖,無繫辭解。

鄭夬揚庭撰傳辭後語。初名夬,以字行,又字明用。吏部侍郎括蒼鄭汝諧舜舉撰易翼傳二卷。翼云者,所以為程傳之輔也。大抵以程傳為本,而附以已見之異。立朝多為善類所不可,至互相排擊。

沙隨程迥可久撰易章句十卷、外編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其論占法、雜記、占事尤詳。紹興三十年成書。迥嘗從玉泉喻樗子才學,登隆興癸未科,仕至邑宰。及與前輩名公交游,多所見聞,故其論說頗有源流根據。古易考十二篇,闕序、雜卦。

吏部尚書新安程大昌泰之撰易原十卷,論天地五十五數,參之河圖、洛書、大衍之異同,以為此易之原也。及卦變、揲法皆有圖論,往往斷以已見出先儒之外。兵部侍郎福清林栗黄中撰周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淳熙中表進,末卷為六十四卦立成圖,言聖人以八卦重為六十四卦,未聞以復、姤、泰、否、臨、遯變為六十四也,以辨邵康節、朱子之說。

祕書省正字檇李林至撰易禆傳二卷,曰法象、曰極數、曰觀變;外篇一卷,曰反對、世應、互體、納甲、卦氣之類。右司郎中何萬一之撰易辨三卷、淵源録三卷。其為辨三十三篇,大抵多與先儒異。淵源録者,盖其為易解未成書,僅有乾、坤二卦而已。萬,隆興癸未登第,受知孝宗,嚮用矣,知漳州而没。

寶謨閣學士廬陵楊萬里廷秀撰誠齋易傳二十卷,自淳熙戊申至嘉泰甲子成書。

寶謨閣學士四明楊簡敬仲撰慈湖巳易一卷,嘉定丙子桐江阜民子南刻板置新安郡齋。其說謂易者巳也,非有他也,以易為書,不以易為已,不可也。敬仲受學陸象山,乾道五年進士,寶慶二年卒,諡文元。

東莱先生呂祖謙伯恭,集程氏諸家之說,為繫辭精義二卷,以程傳不及繋辭故也。館閣書目以為或者托祖謙之名耳。又撰周易音訓。先生隆興元年登第,淳熙八年卒,年四十五。

吏部侍郎永嘉葉適正則為習學記,言易居其首。門人建安袁聘儒席珍述而釋之,為一卷,名曰述釋葉氏易說。聘儒,紹興癸丑進士。

紫陽先生新安朱熹元晦,號晦庵,又號遯翁,撰易傳十一卷、易本義十三卷、易學啓蒙一卷。初為易傳,用王弼本,復以呂氏古易經為本義,其大旨略同,而又加詳焉。韶州教授王宗傳景孟撰童溪易傳,淳熙戊戌成書,淳熙八年又注繫辭。

金華唐仲友與政,少登兩科,歷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知信、台二州,江西提刑。孝宗深知其才,不幸而卒,年僅五十三。作六經圖譜十卷,名曰帝王經世之書。嘉泰元年庚戌,平園周必大為之序。

軍器少監新安王炎晦叔撰雲溪讀易筆記八卷、總說一卷,慶元元年以上下經解表進,作十卷。今但六卷,并繫辭二卷為八,闕說卦,於象數頗有發明

太府卿松陽項安世平甫撰周易玩辭十六卷,又撰項氏家說。大抵程氏一於言理,盡略象數,而此書未嘗偏廢。盖徧考諸家,斷以巳意,精而博矣。又號平庵。嘉定辛未,江陵樂章知郢州,刊板於郡之公庫。跋云:易說以玩辭名,盖識其居閒所作也。平庵昔忤權臣,擯斥十年,杜門却掃,專意著述,諸書皆有說。其玩辭自序云:慶元戊午,江陵項安世述。本處州人,徙居江陵,遂為江陵人。興化李過季辯撰西溪易說,慶元間人,辯爻辭非周公作甚詳。

端明殿學士永嘉戴溪蕭望,自號岷隱,撰易縂說三卷,每卦為一篇,嘉定初為東宫端尹,作此以授景獻。姑蘇潘夢旂天賜撰周易約解,嘉定辛未為廣州懷集,縣令本縣主簿吳聖錫刊于縣學。

延平湯煥亨夫撰南窗周易講義,嘉定巳卯成書。雲間田疇惠叔撰學易蹊徑二十卷、圖一卷,其學出於都潔聖與,每卦專取變爻,嘉定庚辰成書。

參政建安真德秀希元撰西山復卦說一卷。

樞密臨卭魏了翁華父集伊川、横渠、呂與叔、呂東莱、游廣平、楊龜山、朱漢上、朱晦庵之說及邵氏漁樵問對、謝上蔡語録、李籲師說,名曰鶴山周易集義。

東嘉葉仲堪思文重編六經圖七卷,館閣書目有六卷,昌州布衣楊甲卿撰,撫州教授毛邦翰復增補之。柯山毛居正誼甫撰六經正誤,校監本之誤,魏鶴山為之序而傳之,大抵多偏傍之疑似者也。

開封趙善湘清夫撰濮園周易約說,汝楳其子也。趙汝楳撰大易輯聞,以天行健綴於乾元亨利貞之下。又撰大易叢書,多有明。

禮部尚書趙汝談常撰南塘易說三卷,專辨十翼非夫子作,其說亦多自得之見。

趙以夫用之撰虚齋易說,又撰易圖。淳祐間表進,有御筆題於卷首。

瀘川毛璞伯玉撰易傳,又有外傳,歷詆先儒之失。又有三餘集,多論易傳之得失。其說曰:古今傳注所以不合者,正由意在解經,而不在窮理也。

武林吳如愚撰凖齋易說一卷,德祐以來刋板尚存,今在平江嚴逹夫家。又有凖齋明象一卷,嘉熙元年門人王致遠既板行矣,淳祐壬寅臨川羅愚重刋於廣西漕司。

嚴陵錢時撰融堂易說。紹定巳卯,再以免解到省,門人勸其不必為此行,乃潜身就試,復見黜。端平間,以喬平章薦,授廸功郎,甫到選而論罷。

南康馮椅奇之,撰周易輯傳輯注,又有外傳,其書多引用古今諸家之說,去非其子也。

馮去非撰深居易象通義一卷,專解六十四象,自天行健至未濟。又有深居易說一卷,雜論經傳之辭義。淳祐戊申成書。

蜀人馮時行當可撰縉雲易解傳,仙井李舜臣其書,題云孫男興祖編。

眉山史繩祖慶長撰學齋佔畢,其間說易處頗多。序云:淳祐庚戌書于梓漕拱極堂。

温陵呂大圭,字圭叔,自號樸卿,泉州德化人。為潮州教授時,撰周易詳解,大槩皆祖朱子之說。淳祐丁未黄甲及第。

蘭廷瑞惠卿撰。漁樵易鑑。

建安袁樞機仲撰梅巖易說。

道州教授秦州楊煥彬夫,集伊川、横渠、司馬公至袁機仲凡五十家,名曰大易集解。彬夫亦自有說,綴於每卦每爻諸家之後。

天台董楷正翁周易傳義

附録:纂集程子易傳、朱子本義并或問,萃為一書。

何基,朱氏大傳揮纂朱子繋辭、說卦、序卦、雜卦解。基號北山,乃黄勉齋門人。

建安蔡淵伯静撰節齋周易經傳訓解,卷末又有四篇,曰大傳易說,曰易象意言,曰卦爻辭指,曰象數餘論。開禧乙丑成書,淳祐庚戌金華呂遇龍刋于上饒郡庠。伯静,西山之子,朱子之門人。

建安徐幾子與撰進齋易說,蔡節齋門人。

建安劉彌邵夀翁撰易說,蔡節齋門人。

建安丘富國行可撰易說,徐進齋門人。其易說每卦下爻下各有說,又有總論、六爻說。

嚴陵方逢辰,號蛟峯。撰周易外傳,止解六十四卦,盖明程、朱之說。卷首有辨訛原數、定九六七八例、考變占例原象。德祐丙子後著筆,至元壬午成書刋行。理宗時狀元及第。

嚴陵何夢桂,號潜齋,易藁兩巨編,解六十四卦、爻象、文言、繋辭、說卦、序卦、雜卦,又有圖說,其說兼象數,多有發明。咸淳乙丑進士第三人,與吾鄉阮菊存祕監同榜,阮為狀元,何為探花。

臨江黎立武,號時中,撰周易說約一卷,論大衍之數,太極一,兩儀三,四象十八,卦三十六,總為五十,是之謂衍。其書板行,咸淳戊辰進士第二人。

鄱陽齊夢龍,號節。初解六十四卦,辭與傳混為一說,爻辭與爻傳亦混為一說,兼取象數。登戊辰第,與黎時中同牓,丞相江古心之門客。

新安王懋,號太古遺民,撰玩易彚編,又有圖說象數甚詳,謂舊本先天方圖未可面南看,遂以舊圖反刋之,移乾於東南,坤於西北,而十二月卦皆正,但謂陽虚隂實,則失之矣。

新安胡一桂庭芳纂注朱子本義,庭芳所自注則附于纂注每卦每爻之下。

建安張清子希獻集注朱子本義。清子所集諸家姓氏,如楊彬夫所録外,有晁說之、李子思、李開、程迥、毛璞、項安世、馮時行、馮椅、趙汝楳、趙汝騰、黄以翼、蔡淵、吳綺十三家,每卦皆有徐進齋、丘行可之注,清子之注則附于其後。

巴郡稅與權巽甫撰易學啓蒙小傳一卷,謂先天卦以對待觀圖,雖列左右,而畫皆十八;後天卦以反覆觀經,雖分上下,而卦皆十八。周易一書,始終反覆,二二相偶者,文王以兩卦十二爻互觀隂陽之消長,禍福之伏,孔子盖於雜卦之。又編周易古經,如屯、蒙、需、訟,可反者止畫一卦,其辭則繋於卦下,爻辭則各繫於爻下;如乾、坤、坎、離,不可反者則疊畫两卦,而爻所繋亦如屯、蒙、需、訟。極詆王弼、韓康伯分經合傳之失。淳祐戊申成書,魏鶴山門人。

讀易舉要卷四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