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经】第52卦-艮卦䷳艮卦为山(艮下艮上)-[明]吴桂森撰《周易像象述•卷七》

[明]吴桂森|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52卦-艮卦䷳艮卦为山(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身,動物也,惟背為止。艮其背,則止于所當止也。止于所當止,則不隨身而動矣,是不有其身也。如是,則雖行于庭除有人之地,而亦不見其人矣。蓋艮其背而不獲其身者,止而止也;行其庭而不見其人者,行而止也。動靜各止其所,而皆主夫靜焉,所以得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背者,止之所也。不相與,則内不見已,外不見人,而无咎矣】。

艮三,索而得男。艮是乾道之終。有震始,必須有艮終。艮,詣極之功也。天地間至極道理,本至定而不可移。人能詣其極,自然常定而无移易。故艮,止也,止而不動也。惟其止,止于定理,豈是以靜而不動為止,直以動靜皆定為止?蓋動靜相乘除,不可為定在者也。其當動當靜之理,常因乎時,則一定者也。惟止以時止,行以時行,則動靜皆不失時。動靜皆時,則皆得止矣。這纔是乾道之終其始。

【大明終始之象】。

所以其道光明。一剛止于上,成乾之光明。

【天道光明】。

是艮之止。乾,止也。何為艮其背?人四肢百骸,有行有止,皆係于背,以為行止。背,不動者也,實以不動為衆動主。惟不動而主動,則止之所在是矣。所以動靜皆止,方是止其所。所者,天理恰當安穩處也。

【正是時】。

人未得止所,不能以理主乎所止,便從自身上起見。我如何行,我如何止,却都是形骸上著脚,這个謂之獲身。既有身見于行止感應間,必不免于人身上起見。因人有行,因人有止,這个謂之見人。紛紛馳逐,都是茫无定主見識,如何无咎?若得了止所,見得我有我當盡之道,无與于人;人自有人當盡之道,无與于我。我與人終日敵應,終日不相與,眼前只見得道理當然,以身聽理,忘其為我。既忘我見,隨感隨應,亦忘其為人。故曰: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也。是以字緊承上下敵應。艮體上下兩山,分明人已對峙之象。惟曉得本不相與,各止其所,方是合為一止。而得止其所,則其相敵者正自相應,不相與者正所以成相與也。以子臣言之,對君先見得自家是忠,對父先見得自家是孝,這是獲身見也。又思我忠君當如何様仁,我孝父當如何様慈,是又有人見也。君父只管自家仁慈,臣子只管自家忠孝,這是不相與,却不各得其止,却不共為一止。文勢不獲身根,艮背來;不見人根,不獲身來,一貫而下行。庭者,出而與人往來之所。

【艮為門闕,所以為庭】。

能艮其所者,見得通天地是一身,安得有形骸之一身可獲?通天下往來是一人,安得有物我之人可見?震戒謹不覩,恐懼不聞。兜根工夫,艮無所不用其極;透頂工夫,震起手,艮了手。然了得手,纔有起手可說,故艮為成始成終。震曰則,艮曰所,人要認得始之者即是終之者。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山形高卑大小不齊,而安止則一,故兼山象艮。兼者,以一而兼其不一也。君子内體外用,感應萬有不齊,而當止之所則一,其一處即思之定在處也,故思不出位。位在心為所,在理為時,在身為背,一定的是理。在理上思,思而无思,所以動亦无動,靜亦无靜,皆止也。若出了理,不是我見,便是人見,紛紛何時止?此出位不出位之說也。兼山正象,各得其所止。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限,身上下之際,即腰胯也。夤,膂也】。

艮止于兩剛,而主尤在上九,所謂背也。初最下象趾,是止之第一步,于此能止,何有失正?但利在永貞耳。二得中,然亦是柔體,與初相聨,腓象。

【腓,足肚也】。

夫以二之居中,似乎得止,所可以拯初。

【拯,上舉也。艮手能事】。

今惟腓也,則不能拯而但能隨,以隨為止,豈是真止?所以心不快也。隨謂隨三,心能思,是止之主。朱子曰:心在羣妄自退聽,二惟未能聽于心,所以不能拯而但有隨也。九三則剛而能止者也,特其止在上下四柔之界,艮限之象。限,腰胯也。人上身下足,身靜足動,動靜皆限于腰胯。艮限正是從中止,惟止在中,一身上下脈絡分列,都不妄動。列其夤之象,人身中有八夤,謂之曰維,周身之脈絡也。列,上下分開也。如三之止,正在居中扼要。人感應間,理欲有个界限,内外有个界限,脈絡一毫不可渾,這正是動靜關頭。若于此處止不得,如何能勾止于極?三艮限已是能止了,只是用力去止,却煩難而未得安,所以危厲。又曰:薰心謂用力之苦,不但身受之,心亦受之也。

【薰,漸漸之義。禪家薰修薰染,同藥中有薰,可以通一身,非焚灼之薰為心害也】。

謂之薰心,雖未到忘我忘人之自然,却已非二之心不快,蓋以其止尚為有心在。然必先有勉強,然後有自然,則艮限亦止之不可无者也。

【心位在五,曰言有序,心之聲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外三爻,四五皆止于九,同得止所者也。四曰艮其身。艮所貴者不獲身,然未有身未得止而遽可言不獲者。子事父,臣事君,身先止于忠孝,然後言忘忠孝。四上艮之始,正從自身上先止者也。

象曰:止諸躬者,身向上為伸【身同】向下為恭【躬同】。

人只屈身向下,凡事反身克己,只求靜不求動,只求内不求外,這便是不有其身路頭,所謂止躬也。四已是全身得安居。學問五曰艮輔。止到五,已是極至了。言有序,則語默動靜都合于時,豈不悔亡?蓋人已感應間,最難得止是言。言而止于序,是人已相應,相與同得止景象。以五中正,故有此也。五已是體用得所止。學問上曰敦艮。敦非是言艮身之上更有加益,只到底止于是而不遷,始終如一,見其敦厚于止。中庸曰:大德敦化,萬化從出之源也。人身自趾而口,无不當止,只是有件止可名,便非全體直到衆止,會于一止而无一件可名,敦艮之義也。

象曰:厚終艮成始。成終,故凡艮在上卦,无不是吉。至于敦艮,則不特六爻成其終,三百八十四爻皆于此成其終,故曰以厚終也。

總:艮六爻,自下而上,以漸詣極工夫。擇地而蹈,不輕指趾,初止也;恬靜无為,隨人行止,二止也。執之定,守之卓,介然不移,其三之限乎?反身求已,庶幾四之止躬;語默因時,則惟五之中正。若夫動靜一原,行止无迹,通人已于一而渾然詣極者,敦艮之吉也。非神明默成者,其孰能當之?震四艮三,其體同,其情與義亦同。聖人曰泥曰薰,擬諸形容,妙在一字之間。蓋震原始初念為主,四幾于再念矣,故遂不如虩。然因遂而虩,是初之得力處,又賴有四也,特不可使其泥耳。則泥,震中一關阨,不可不知也。艮要終絶頂為主,三幾于中止矣,故限不如敦。然因限而敦,是上之得力處,必先于三也,特必先難于薰耳。則薰,艮中一關鍵,不可不知也。若一震便到底,雖不言遂,泥亦可;一造便詣極,雖不言厲,薰亦可。此上智一等作用,未易輕議也。震艮是一體,于爻詞可見,與坎離一體同。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