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翼】杂卦传-[清]胡煦撰《周易函書•約註》卷十八

胡煦| 易经注解| 2023-02-19 17:17:36| 0

【周易十翼】杂卦传-(清)胡煦撰《周易函書•約註》卷十八

雜卦傳

【煦】按:序卦一傳,孔子懼人雜亂文王之序,乃復雜而傳之,仍取文王序卦中兩兩相比者,從一正一覆說出相反的道理而已。來矣鮮謂非有雜卦,則象必失傳。夫來氏於易,好學深思,見正卦之象有復見於覆卦之爻者,覆卦之象有復見於正卦之爻者。如損之六五,益之六二,夬之九三,姤之九四,既濟之九三,未濟之九四,顛倒二卦,往來之象亦復相同。先儒即或能言其象,而上下往來内外相同之故,則未有能言其義者。來氏以綜卦解之,謂若機之有綜,一上一下,是即雜卦傳中一正一覆之義。其以綜卦說卦變固不可,而以綜卦釋雜卦則允當矣。蓋隂陽順逆迭換,原有相反之理,故後天之易一一反對。上經三十卦覆成十八卦,下經三十四卦亦止覆成十八卦者。上經顚倒不易者六,乾、坤、頤、大過、坎、離是也。乾、坤、坎、離顚倒不易,艮、震合而為頤,兌、巽合而為大過,亦顚倒不易。上下不易則不可綜,故來氏以為錯卦。錯卦者,謂卦爻盡變,迥與本卦異也。其可反易者二十四卦,顚倒觀之,止成十二卦,蓋體猶是也。上下相綜而卦因以易,故十二卦遂兼有二十四卦。下經顚倒不易者二,中孚、小過是也。巽、兌合為中孚,震、艮合為小過,亦顛倒不易也。上下不易則不可綜,故來氏以為錯卦。錯卦者,謂卦爻盡變,迥與本卦異也。其可反易者三十二卦,顛倒觀之,止成十六卦,蓋體猶是也。上下相綜而卦因以異,故十六卦遂兼有三十二卦也。上經本三十卦,今六與十二合得十八卦,下經本三十四卦,今二與十六合得十八卦,共成三十六卦,適合乾策四九之用數,又合先天八卦隂陽爻之畫數,又合先天横圖自一至八之總數,邵子所由謂三十六宫都是春也。然皆顚倒兩卦,合二為一而成,是即雜卦傳中一正一覆之卦也。如以三十六卦一正一覆分别觀之,則成七十二卦矣。夫卦止於六十四,今顧有七十二卦者,何也?蓋反易者,上下經止五十六卦,而乾、坤、坎、離等八卦每以一卦而兼反易之一卦,故其位數有三十六,而重之則為七十二也。然此八卦雖曰不易,其一見一伏亦反易也。如乾盡變為坤,坤盡變為乾,推之六卦,莫不有伏卦存焉,是不必反易,亦未嘗不變易也。故此八卦在雜卦傳中,其義亦莫不相反。至於反對相綜之卦,如師反為此,臨反為觀,則其畫之反對也;如樂反為憂,與反為求,則其義之反對也。故夫子已立序卦傳,又復傳雜卦以明之,見得文王序卦,師必受之比者,固已發衆必有比之義,亦以卦畫與卦義,其反對又如此也;臨必受之以觀者,固以見物大然後可觀之義,亦以卦畫與卦義,其反對又如此也。以至前後諸卦莫不有,然無非發明序卦中未盡之餘義。蓋序卦傳言合而相因之義,雜卦傳言分而各異之義,其分而各異者,即在合而相因中,又以見序不可紊有如此也。然雜卦傳中,自乾、坤至井、困亦三十卦,適符上經之數;自咸、恒至姤、夬亦三十四卦,適符下經之數。是孔子之為此傳也,原未嘗與文王之序卦殊也。第以震、艮、損、益、萃、升、兌、巽、晋、夷、井、困十二卦入上經之傳,却以上經之否、泰有同離、坎、畜、履、需、訟、過、頤十二卦入下經之傳,是上經之不易者止得二卦,而下經乃得六卦;在上經止合得十六卦,而下經乃合得二十卦。在聖人或别有深旨乎?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

此下皆因反對之卦言,反對之義也。乾坤指伏言,以絶不相同為反對。剛柔言,性情之反對也。比一陽在上,而五隂從之,為人親輔,其志得行,故樂。師一陽在下,而統乎衆隂,帥師行險,兵凶戰危,故憂。順在内,故樂。險在内,故憂。余氏曰:在上而得衆,故樂。在下而任重,故憂。

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臨以二陽臨四隂,臨人必有以惠人,故為與。觀二陽為衆隂所觀,觀人必望於人,故為求。本義曰以我臨物曰與,物來觀我曰求。或曰二卦互有求與之義,謂臨亦可言求,觀亦可言與。

【煦】按:宗後解始有或字之義。

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易舉正作稚而著】。

本義曰屯震遇坎,震動故見,謂震動而著見,將以有行也。遇坎險則不能行,故不失其居。蒙坎遇艮,坎幽昧,艮光明,謂坎陽䧟隂中,不免於雜亂,遇艮則篤實而有輝光,故著明也。一則進而不遂其進,一則昧而不終於昧。吳氏曰見者陽在上卦之天位而顯,雜者陽在下卦之地位而幽。初動於險内而固守,曰不失其居。上止於險外而光明,曰著來矣。鮮以坎之上下分論。

【煦】按:上解均未有反對之義,當知見與著皆在發露一邊,此二卦相同者也。而不失居則未離其位,此靜象也。雜則衆之擾也,此動象也。動於内而仍在初,故不失居。止於外而至於極,故親。因一班皆是發露,而居擾之動靜不同,所由為義之反對也。屯陽在初,復見天心,故曰見,是自心之明也。蒙之艮陽外現,是輝光之不可掩,從人見出者,故不曰見而曰著。屯本震爻,原有動象,顧曰不失其居,外坎互艮,遇險而止也。蒙本艮爻,原有靜象,乃顧曰雜,内坎互震,將出險也。見與著謂震艮,不失與雜皆謂坎也。此與豐之窮大失居正相反,此外險而動於内,故不失豐,而大則必溢乎其外矣。旅亦在外者也,故曰失其居。

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

震一陽動於二隂之下,陽氣自下而起,艮一陽止於二隂之上,陽氣極上而止,是一起一止之反也。

【煦】按:震陽初來於内,故曰起。艮陽終盡於外,故曰止。先天圖始一陽之震,歷二陽之兌,三陽之乾,然後反而就消。又歷二陽之巽,一陽之艮,而終盡於外。說卦之釋後天圖,亦謂帝出乎震,成言乎艮,是皆震起艮止之義。虞翻曰損泰三益上,衰之始也。損否四益初,盛之始也。損雖未衰,損而不已則衰,故為衰始。益雖未盛,益而不已則盛,故為盛始。此以損為衰始,益為盛始。來矣鮮謂帝出乎震,故為盛始。說言乎兌,故為衰始。彼以綜卦釋象,至此等處所,則全无道理。夫兌何由便為衰始乎?

【煦】按:損益二卦,雖從一正一覆說道理,而道理仍在本卦中,非專指覆中之義也。一震象見於内,是春氣生長之始,故為盛之始。一兌象見於内,是秋氣收歛之始,故為衰之始。此義之相反者也。至於所以損之益之之義,二卦皆有之。蓋損為損下益上,益為損上益下,顧一名為損,一名為益,為上可損下不可損故也。又以二卦原具有泰否二象,從泰而損之,不至於成否不已,故曰衰之始。從否而益之,不至於成泰不已,故曰盛之始。本因二卦原具此象,故因此而立名。上說俱以損為衰始,益為盛始,然在序卦則固以損為盛始,益為衰始,何前後不同如此?須知謙損之至,將必有益,是盛始也。日取而益之,將必有損,是衰始也。盛衰二字,還宜如序卦之說為當。

大畜,時也;无妄,災也。

本義曰止健者時有適然,无妄而災自外至,亦謂適然也。一說乾非可止而能止之者,適然之時,福之生於偶然者也。不宜有禍而有禍者,意外之致,禍之生於偶然者也。來矣鮮謂止其所不當止,非理之常,得其所不當得,亦非理之常。

【煦】按:此不當以止健說,大畜非反對之義也。无妄二字亦當作无所冀望說,蓋健而能止,則必有所畜,畜非一日之積也,故曰時。動而遇健,則必有所傷,傷則偶然之眚也,故曰災。大畜則有所藴於己,无望則无所冀於人,畜因時而加積,災偶然之遭逢,此皆在時上分久暫言之,猶屯蒙皆在著見上分一雜一不失耳,此其義之反對者也。凡卦皆先内而後外,故諸卦皆以内而遇外,非以外遇内也。皆内卦在先,前進而有所遇,非後成者乃遇乎先成者也。孔子之彖必先言内卦,後言外卦,已詳辨於各卦中。此云健而止可也,謂止健不可也,謂動而遇健可也,謂健而動不可也,故此兩卦不宜以止健說,亦不宜以時字止作適然說。若災則適然之事也,如前說何反對之有乎?

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怠,京作治,虞作怡】。

萃有聚意,聚則來而不往。升有進義,進則往而不來。謙者不自尊大而輕身下人,豫者厚自尊大而怠慢於人。一止一往,一敬一肆,相反也。來氏曰三隂同聚故曰聚,三隂齊升故曰升。

【煦】按:輕於己,怠於人,此其相反者也。

噬嗑,食也;賁,无色也。

噬嗑之義,頤中有物,乃人之飲食也。賁本无色,白受采而有色也,是一食一色之反也。或曰賁本有色,而曰无色,取上六之義。

【煦】按:賁實无色,若有色,何待飾乎?食自外而養於内,色自内而發於外,故相反。頤中有物,明而動於内,有齒牙咀嚼之象。内明而外有光輝,有顔色發越之象,故以食色為反對。來矣鮮曰頤中有物,食所本有而厚其生。白賁无色,文所本无而飾其治。

【煦】按:來氏以柔上柔來為離上離來,唯雜則則可。蓋雜卦是論卦之全體,而言其反對者也。若在本卦,則斷指中柔之一爻為說。頤中有物,本言上下二陽象,頤中三隂象物,四陽之動象齒。今在雜卦言反對之義,則謂離之上下兩陽中含有物,有似於食,而震動於下,似頤齒之相切也。凡人之食,皆在下之頤齒動也。亦猶胎生者目上眥動,卵生者目下眥動,皆隂陽主之也。【【煦】按:人之面唯中段靜,故鼻獨不動】。

兌見而巽伏也。

兌隂居上為外見,巽隂處下為内伏,一見一伏之反也。此只取隂爻之隱顯而言,蓋隂體重濁,其質先迷,故以内外分見伏。若陽德虚而象神,本自光明,雖在震初,亦止曰見天心矣。來矣鮮曰與震艮同,震艮以陽起止於上下,此則以隂見伏於上下。

【煦】按:起止見伏四字,便見聖人斟酌之妙。蓋陽德光明,動而有為,而却无形可見,故有起止可言。隂質先迷,靜而翕受,而却有形可考,故在外見而在内伏也。然此一伏字,却又謂隂來而陽伏,蓋隂之柔暗能掩陽也。周公係巽九五,曰先庚後庚,庚本西南出震之象,而今言於巽卦,巽伏震,故遂言震也。陽德有為,暫時雖伏,終有出見之時。蓋震象方成,由隂而來,所以有先庚之說。震象已過,亦必由巽之初隂而伏,所以有後庚之說。是先庚後庚全說伏象,故孔子之雜卦遂以為巽伏。虞翻曰兌陽居二故見,則見龍在田也。巽乾初入隂,故伏也。

【煦】按:乾初入隂,即謂巽初伏陽也。

隨无故也,蠱則飭也。【王肅本飭作節。一云:鄭本飭作飭】。

隨前无故,上下偷安而不飭也。蠱後當飭,飭則不復依隨而改前之失也。項平甫曰隨以无故而偷安,蠱以有故而修飭,故聖人不畏多難而畏无難。

【煦】按:剛來下柔,剛上柔下,來氏據綜卦言,非也。此等語句皆止據本卦之一爻,言成卦之由,發二用往來之妙,將以定此卦之主爻耳。隨之剛來,謂震初也,非謂自蠱之上陽來也。在内故稱來,陽爻故稱剛。震本坤體,因乾象自外來,交用其一剛於初,初故為長,剛故為男。彼二隂爻靜而相抗,不能有為,是震之主事在此一剛,故遂曰剛來。其下柔雖指兌說,却為初剛在兩柔下也。蓋上下二卦既分剛柔二體,却又以初剛之來於内者為主,故曰下。柔謂下於兌,亦謂在兩隂下也。蠱之剛上,謂艮末也,非謂自隨之初陽上也。陽爻故曰剛,外卦之上故曰上。艮亦坤體,因乾象來交用其一剛於末,剛故稱男,最後之爻故稱少。彼二隂爻靜而相抗,不能有為,則艮之主事在此一剛,故遂曰剛上。其柔下雖指全巽說,却為巽之初柔在兩剛下也。蓋蠱之柔下與隨之剛來相似,皆謂主爻。緣上下二體雖各有主爻,而内外不同,又當以主於内者為重。至隨之上隂,蠱之上陽,乃窮則必變之爻,故不能為之主也。

剝,爛也。復,反也。

剝則生意潰爛而歸於无,復則生意復萌而反於有。

晉,晝也。明夷,誅也。【誅。荀云:滅也。虞、陸、韓云:傷也。孫奕以誅當作昧,叶當如暮,叶下韻。升菴云:誅有之由切,畫亦音周】。

晉,明出地上,晝之明也。明夷,明入地中,明之傷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井道上行故通,困剛遇柔而為所掩,故不通。通遇相反,遇謂相抵而不相通。張子曰澤无水,理勢適然,故曰相遇。

【煦】按:通是著力字,井无自成之理,井水无自上之理也。悠悠獨行,安所得困?相遇即相抵之義,作塞字看,與通字相反,非姤遇之遇。

咸,速也。恒,久也。

感應以神不以迹,故无有速於感應者,是感有速義也。久道化成,恒有久義也,是久、速反對也。虞翻曰:相感者不行而至,故速。日月久照,四時久成,故久。

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類也。

渙則外去而不止,節則内止而不去,故反對。解則其難既解,故不急而緩。蹇則在險難中,而事方急也。睽則人情乖離,外而疎也。此只以不親言,非内外之外。家人則一家之人,内而親也。否大往小來,泰小往大來,天地交而萬物通,與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故為反對。

大壯則止【熊氏作上】

遯則退也。

大壯四陽盛長,陽壯懼於銳進,則當止。遯二隂方生,宜於退避,則當退也。蒙引慮陽之恃其壯,而失防隂之道,故欲其止。慮隂之遂其進,而肆害陽之心,故又欲陽之退。兩則字俱舍當字意,蓋易為君子謀也。不然,豈有大壯而能止者哉?

【煦】按:此解止是目陽為君子,目隂為小人,故看來亦極有理。然君子小人之說,予己於前註辨之,且亦无止退反對之義。來矣鮮本於熊氏,謂止字乃上字之訛。遯之三爻即大壯之四爻,上字指大壯之四爻而言,退字指遯之三爻而言,皆比隂之爻也。遯三猶在下卦,故言退。壯四已進上卦,故言上也。雜卦一傳皆言反對之義,若止與退有何分别乎?且既云大壯,安有能止者乎?所云當止當退,亦止是教人之意,何云卦象之反對乎?熊氏之說是也。蓋上則進而退則反,此其反對者也。來氏指出遯三壯四,其旨尤當。蓋每有一卦,必有動用為主之一爻也。

大有,衆也。【荀作終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石經有也字】。親寡,旅也。

大有六五,一隂居尊,而上下皆為所有,是歸附者衆也。同人六二居下,而上同九五,又五陽同,與之彼此相親厚也。衆則愛博,親則情專,是反對也。革當積習之後,更革變通,有去故之義。鼎當變更之後,文明成化,有取新之象。小過是有過,中孚則信寔無過也。豐明動相資,既明且動,必大振作,故多故。旅覊客於外,寡徒無侣,故親寡。是一去一取,一過一信,一多一寡,為反對也。

【煦】按:明動相資,即知行兼到,故能大有振作。然觀反對之義,畢竟是人而豐盛,則故舊親之,故曰多故。如此看方與親寡相對。來氏曰過者踰其常,信者存其誠,人處豐盛故多故舊,人在窮途故寡親識。

離上而坎下也。

火炎上,水潤下。

小畜,寡也;履,不處也。

小畜以一隂當衆陽之衝,欲止之而不能止,勢小則不進也。履和悅以躡剛強之後,欲自進而遂其進,不肯處也。此以進不進反對也。

【煦】按:一隂巽入而上行,不敵衆陽之盛,故退而處乎其後,所以曰寡。一隂兌悅而上承,且有衆陽之附,嘗往來周旋於其間,所以曰不處。四爻每兼言進退者,進居上卦是其進也,退而處下是其退也,乾之進退無恒是也。履,禮也,即禮下於人之義也。今曰和悅而躡剛強之後,仍是以兌履乾,看作踐履之履,安有在下而上履者乎?故於卦義爻義皆未貫通。豈知孔子大象明曰上天下澤,便是正名定分之義。以兌下乾,謂謙而處下,以致恭於乾耳。不處者,不居於尊也。禮下於人,安有傲然穆處之事?其義亦不處也。寜上承而不處乎上,與小畜之寜處下而自止者不同,所以謂為反對。來氏曰二卦皆以柔為主,

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古歸作婦】。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需以剛遇險而不遽進,以䧟於險,是不進也。訟彼此争辨,其情不親,方進訟而不可已也。來氏曰安分待時故不進,越禮求勝故不親,此進不進反對也。

【煦】按:需有相須之義,親之也。訟有相違之義,違據其既進而見也。大過中強而本末弱,不勝其重,此過乎中而顛於正也,與養正反對者也。姤有遇之義也,卦以一柔而遇五剛,遇之不善者也。小人漸有犯君子之勢,與剛決柔反對者也。未嫁為女,漸為女子之歸,必待男之禮備而後行,是歸以漸而不遽歸也,此為女道之始與女道之終反對者也。頤之義養也,養必以正,養德養身,貞則吉也,與顛者反對。既濟六位皆當事,既濟則無復事矣,是之謂定,定則無窮阨之險,與男窮反對。歸妹則女道終,婦道於是乎始矣,此以女之終與女之始反對。未濟三陽失位,故為男窮,窮則不能定矣,夬有決之義也。其卦以五剛决一柔,决之甚易者也,則正道伸而邪道屈矣,故為小人之憂。

項平甫曰:大過以下,原其亂之始生於姤,極其勢之上窮於夬。自夬而乾,有終而復始之義。

胡氏曰:上三十卦終之以困,柔掩剛也;下三十四卦終之以夬,剛決柔也。柔掩剛,君子不失其所亨;剛决柔,君子道長,小人道憂矣。然則天地間剛柔每每相雜,至若君子之為剛,小人之為柔,决不可使之相雜。故於雜卦之末,特分别君子、小人之道言之,聖人贊化育、扶世變之意微矣。

節齋蔡氏所序。

大過,顛也。頤,養正也。漸,女歸待男行也。歸妹,女之終也。既濟,定也。未濟,男之窮也。姤,遇也,柔遇剛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來矣鮮,依蔡氏改本而另叙以韻。

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未濟,男之窮也。歸妹,女之終也。漸,女歸待男行也。姤,遇也,柔遇剛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煦】按:此段既以韻叶,則當移未濟於既濟之上,移漸于歸妹之上,以定終二字叶前韻更妥。如或換韻,亦當移漸于歸妹之上,以窮終另為一韻亦妥。又按上經言天道,下經言人道,而序卦傳因之,至雜卦傳則全言交際之道矣。故其所言親疎内外,衆寡上下,聚散進退,多言遇合之事。至以夬姤終之者,易為趋吉避凶防危慮險之書,若使交際往來悉為全吉,則亦無所容其防與避矣。然凶咎之宜防,悉皆隂之所主,故於雜卦之末,而以隂始隂終之卦終之,使人慎以察之於其始,而力以克之於其終,亦猶蠱卦終則有始之說,盖皆指隂而言也。雖隂陽迭勝,固造化之自然,乃知其將至也而謹之,察其將衰也而决之,則存乎其人,此所以謂易為君子謀也。

周易函書約註卷十八

<經部,易類,周易函書約存__周易函書別集>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