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赵继序撰《周易图书质疑•卷十三》太极图

| 易经注解| 2024-01-01 00:09:07| 0

(清)趙繼序撰《周易圖書質疑•卷十三》太極圖

周易圖書質疑卷十三:休寧趙繼序撰

太極圖。

《一》

此大傳所謂易有太極也。太極者,天地之元,萬物之本。横之為《一》,上下無不該;縱之為丨,中正無不貫;旋之為○終則有始,如環無端。孔子特揭大原以示人,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也;兩儀遞生以下,所謂形而下者謂之器也。

邵伯温曰:天地萬物莫不以一為本,原于一而後衍之以為萬,窮天下之數而復歸于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源也。

程迥曰:太極者,乾坤未列,無象可見;大衍未分,無數可倚。

鄭維嶽曰:繋辭傳中乾坤多指奇耦二畫言,三畫六畫皆此二畫之所生,而坤又乾之所生。乾者一而已,一者太極也。

詹景鳳曰:曷謂一為太極?天地混合未判,一自恒在,彼混合必合為一也。此一竟先後天而不化,不以數生而有,不以數未生而無,亦不以數盡而散。盖天地大造真種子,精之至也,故曰太極。

鄭敷教曰:乾坤者,已分之太極。太極者,未分之乾坤。其所取名義,亦還因乾坤之合義以名之。乾曰大哉乾元,坤曰至哉坤元。夫太者,大之義也。以其大之無形象,故曰太也。極者,至之義也。以其至之無方所,故曰極也。此時元牝未剖,萬象杳茫,不得謂之有矣。然有一渾渾淪淪之體,為萬象之槖籥,又不得謂之無也。是以聖人道其有,弗道其無,曰易有太極。

兩儀圖

《一》【太陽】。

《- -》【太隂】。

此大傳所謂是生兩儀也。兩儀者,以氣言之則為隂陽,以質言之則為柔剛,以數言之則為奇耦,以德言之則為健順。專畫一而陽可以包隂,分畫《- -》而隂可以配陽。

程迥曰:兩儀者,乾坤之初畫也。

四象圖

═【重陽】 【陽雜于隂】

【重隂】 【隂雜于陽】

此大傳所謂兩儀生四象也。四象者,在天則為四時,在地則為四方,在人則為四德。

按:朱子以二畫之奇為太陽,二畫之耦為太隂,二畫之一奇一耦為少陽少隂。隂陽之分太少,始見於漢書律歷志,易但言隂陽,未嘗言太少也。今取大傳之言重言雜者,以名之曰重陽重隂,陽雜于隂,隂雜于陽。傳言因重,謂八卦重為六十四卦也。然由一畫之隂陽而二之三之,是亦可謂重陽重隂矣。傳言相雜,謂六爻之分隂分陽,迭用柔剛也。然由一畫之陽而加一隂二隂,由一畫畫之隂而加一陽二陽,是亦可謂陽雜于隂,隂雜于陽矣。

程迥曰:四象者,乾坤初與二相錯而成也。劉牧以九六七八為四象,夫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謂之九六七八矣,是數也,非象也。孔疏以金木水火為四象,夫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四者既有定形,是器也,非象也。

八卦圖

《☰》【乾三畫重陽】《☳》【震】《☵》【坎】《☶》【艮一陽雜于二隂】

《☷》【坤三畫重隂】《☴》【巽】《☲》【離】《☱》【兌一隂雜于二陽】

此大傳所謂四象生八卦也。八卦者,在法象則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在性情則為健、順、動、入、䧟、麗、止、說,在人倫則為父、母、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

程迥曰:八卦者,乾、坤初、二、三相錯而成也。

徐在漢曰:同一乾、坤也,以其一神,則謂之太極;以其兩化,則謂之兩儀。奇參耦中,乾體而有坎象;耦參奇中,坤體而有離象,故謂四象。乾體而有坎象,則震、艮之形成矣;坤體而有離象,則巽、兌之形成矣,故謂之八卦。

吳隆元曰:夫子於本章但言極、儀、象、卦之相生,未嘗明言何者是太極,何者是两儀,何者是四象。而于第九章見其義,其曰:分而為二以象兩,非兩儀乎?揲之以四以象四時,非四象乎?然則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虚一不用,即是易有太極矣。此可見夫子之所謂太極、兩儀、四象,以蓍策而言者也。

李紱曰:傳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此象所以生卦而為易之所有者,蓋即揲蓍之法也。大衍之數五十,渾淪合一,所謂易有太極也。其用四十有九,為用則其一為體矣,一體一用,所謂太極生两儀也。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所謂兩儀生四象也。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變雖十有八而營之法皆四象,所謂四象生八卦也。惟其為揲蓍之法,故曰易有,若泛及于兩間隂陽之氣化,則不得謂之易有太極、易有四象矣。

吳氏、李氏據蓍策言太極、两儀、四象、八卦,以經釋經,可謂至當,其原皆自韓康伯注以五十不用之一為易之太極悟來。竊嘗衷衆說而定之,一為太極,當從韓氏;象兩為兩儀,當從吳氏;合象两、象三、象四、象閏為四象,當從李氏。此外諸家紛紛言儀、象者,皆可置之不論不議矣。惟蓍策之數,固本天地人物生生自然之次第以揲之,易冒天下之道,理無不合,數無不通,是則易之所有,即兩間隂陽氣化之所有也。特世傳太極諸圖,未免各見其所見,而于易義相違,因為芟煩舉要,以質世之知易者。

六十四卦圖

【重乾】

【乾重坤為泰】【乾重震為大壯】【乾重巽為小畜】

【乾重坎為需】【乾重離為大有】【乾重艮為大畜】【乾重兌為夬】

【重坤】

【坤重乾為否】【坤重震為豫】【坤重巽為觀】

【坤重坎為比】【坤重離為晉】【坤重艮為剥】【坤重兑為萃】

【重震】

【震重乾為无妄】【震重坤為復】【震重巽為益】

【震重坎為屯】【震重離為噬嗑】【震重艮為頤】【震重兌為随】

【重巽】

【巽重乾為垢】【巽重坤為升】【巽重震為恒】

【巽重坎為井】【巽重離為鼎】【巽重艮為蠱】【巽重兌為大過】

【重坎】

【坎重乾為訟】【坎重坤為師】【坎重震為解】

【坎重巽為涣】䷿【坎重離為未濟】【坎重艮為蒙】【坎重兌為困】

【重離】

【離重乾為同人】【離重坤為明夷】【離重震為豐】

【離重巽為家人】【離重坎為既濟】【離重艮為賁】【離重兌為革】

【重艮】

【艮重乾為遯】【艮重坤為謙】【艮重震為小過】

【艮重巽為漸】【艮重坎為蹇】【艮重離為旅】【艮重兌為咸】

【重兌】

【兌重乾為履】【兌重坤為臨】【兌重震為歸妹】

【兌重巽為中孚】【兌重坎為節】【兌重離為睽】【兌重艮為損】

此大傳所謂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及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因而重之,爻在其中也。重卦本于伏羲,以大傳叙古帝,取十三卦定之。八卦重為六十四卦,以大傳相盪,因重之說定之。若邵子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其義固本于易。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則非伏羲重卦之指矣。

潘元懋曰:康節謂儀象卦二而四,四而八,是矣。若八卦之上又有十六、三十二兩截,竊恐只是康節之易耳。盖繫辭傳云八卦相盪,又云因而重之,又云八卦相錯,則八卦既成之後,于每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可知。不然,則一畫而二,二畫而四,四畫而八,既有儀象卦之名矣,何四畫而十六,五畫而三十二,其名畧不經見耶?

歸有光曰:伏羲之作,止于八卦,因重之,如是而已矣。初無一定之法,亦無一定之書,而剛柔之上下,隂陽之變態極矣。夏為連山,商為歸藏,周為周易,經别之卦,其數皆同。雖三代異名,而伏羲之易即連山,而在連山即歸藏,而在歸藏即周易,而在周易未嘗别有所謂伏羲之易也。後之求之者,即其散見于周易之六十四卦者是已。

天地全數圖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此大傳所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也。易本天地之數以為數,始于一,終于十,放之則百千萬億胥由此出,約之則復合為一。一者,太極也。方伏羲氏畫卦時,仰觀于天而畫一,俯觀于地而畫《- -》,一為一而《- -》即為二也。中觀于人而三畫之,兼天地之一奇一耦也。二奇一耦而得四,二耦一奇而得五,數至五而中矣。由是五交一而得六,五交二而得七,五交三而得八,五交四而得九,五交五而得十,數至十而成矣。昔人謂此十字伏羲畫卦所為,倉頡因此而字之,如人之字育為之滋長,變出他文,學者當細攷之,不可以常字觀,洵確論也。

馬衍曰:易學只十二字,天、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也。此謂畫前象數,本于二元一交之變化。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象數,神之所為也,伏羲本之畫卦者也。

天地分數圖

九、七、五、三、一

十、八、六、四、二

此大傳所謂天數五,地數五也。天統陽,陽數奇,故一三五七九属之。地統隂,隂數耦,故二四六八十属之。

天地合數圖

此大傳所謂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蓋一得六而合,二得七而合,三得八而合,四得九而合,五得十而合,此隂陽合德自然之數也。東北,陽也,故以一三而合六八者位之。西南,隂也,故以二四而合七九者位之。中央,隂陽之中也,故以五十相合者位之。世儒傳此以為河圖之數,不知作圖者本于易,而反謂作易者本于圖,自昔至今并為一談,抑何其弗思之甚也。

按:鄭康成註大衍之數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東,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陽無偶,隂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與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與地二并。地八成木于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與天五并。而大衍之數成焉。據此則五位之圖數瞭然矣,豈非後之作圖者所自出乎?但五行生成之序,乃秦漢方士家言,不當援以證經。大易由太極而两儀,而四象,而八卦,原未嘗及五行也。

郭雍曰:漢志雖有五行之說,而于易無所見,故五行出于歷數之學,非易之道也。

按:五行非易道,郭氏此言可闢諸儒之紛紜舛錯矣。

天地積數圖

九【積之為二十五】七【積之為十六】五【積之為九】三【積之為四】一。

十【積之為三十】八【積之為二十】六【積之為十二】四【積之為六】二。

此大傳所謂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數五十者,去參天两地之五數,而以五十舉其全也。大衍之數五十,而其用四十有九者,去其一不用,而以七七之蓍數,求八八之卦數也。四十九數之所用,莫非一數之所用也。一者,太極也。由參天兩地而三數之,則為參伍之數;由參伍而三數之,則為四十有五之數。其三數之者,易有三極之道也,而要皆本于天地之數之變化也。故觀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之數,而知天之所以為天,地之所以為地,天地之所以生萬物,萬物之所以貴乎人。凡羲皇之畫八卦、六十四卦,其數悉出乎此矣。

程子曰:數始于一,備于五。小衍之而為十,大衍之則為五十。五十,數之成也。成則不動,故損一以為用。

參兩倚數圖

此大傳所謂參天兩地而倚數也。惟天統陽,自一至九皆陽數也。惟地統隂,自二至十皆隂數也。然數主生而不主成,故用數者在五位,以五位分之,天之一三五為參,地之二四為兩,此參兩所由立矣。合參兩為五五者,數之中也,故居中以御外。一三七九,陽數也,故居四正。二四六八,隂數也,故居四維。凡數以九為極,陽數無十,隂數無一,而此數以陽統隂,故不列十數,其合之為四十五者,則參伍以盡其數之變者也。盖陽數極于九,隂數極于六,合九六則為參伍,以中五乘一、九乘三、七乘二、八乘四六,而參伍之數成焉。横數之為二四九,為三五七,為一六八,而参伍之數成焉。縱數之為一五九,為二六七,為三四八,而參伍之數成焉。參其參為九,參其兩為六,九六固參伍之數也。兩其兩以乘參為七,兩其參以乘兩為八,七八亦參伍之數也。故大傳之言易道者,又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實與參兩相為表裏矣。

陸九淵曰:數偶則齊,數奇則不齊。惟不齊而後有變,故主變者奇也。一三五七九,數之奇也。一者數之始,未可以言變。自一而三,自三而五,而其變不可勝窮矣。故三五者,數之所以為變者也。三者變之始,五者數之終。參伍以變,而天下之數不能外乎此矣。世儒傳此,以為洛書之數,然其數不自陳圖南始也。易緯乾坤鑿度九宫篇所列隂陽十五之法已然,是知數之所傳久矣。十五者,即參伍也,特人未悟其義耳。鄭漁仲謂參伍以變,洛書數也。言洛書者,莫如易大傳參伍之說。其證以三五,可稱有識;其目以洛書,則舊名之相仍者也。

大傳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其言明辨晢矣。而世儒必謂龍馬負圖出河,則其文以畫卦,其說不出于經。信如所傳,特觀鳥獸之文之一事耳,俯仰遠近,何以稱焉?夫衆言淆亂,則衷諸聖,吾惟奉孔子以定一尊可也。

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此後世言河圖、洛書者之所本也。

按:鄭康成引春秋緯曰: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成。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合天地九六隂陽之數以為書,而其書已亡。是但言河、洛、圖、書,而未嘗言圖、書所出之世、所載之數也。

禮緯含文嘉曰:伏羲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伏羲則而象之,乃作八卦。

揚雄覈靈賦曰:大易之始,河序龍圖,洛貢龜書。由是其世有可考矣。

然孔安國曰: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于背,有數至九,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劉子駿、班孟堅皆主此,而考其世者又互異矣。陳圖南始以二圖與伏羲四圖傳之穆伯長、种明逸,由是其數有可稽矣。邵子得穆之傳,以十為圖,九為書。劉長民得种之傳,以九為圖,十為書。而稽其數者,又互異矣。他若竹書紀年言黄帝五十年,龍圖出河。淮南子言黄帝濟河、洛之間,而受緑圖。諸家所引緯書,有言堯沉璧於河,而元龜負圖者;有言舜東觀于河,而黄龍負圖者;有言湯觀洛沉璧,而獲黄魚黑玉之瑞者;有言武王觀河沉璧,而赤龍吐元甲之圖者。至于三代,河、洛出圖、書,則漢書郊祀志之說也。連山氏、歸藏氏與伏羲氏皆得河圖,則姚信之說也。包犧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則魏博士淳于俊之說也。紛紛籍籍,不可究詰,豈足奉為典要乎?當二圖初出時,易家咸謂羲畫,周經本此以作,而旁通曲證,迭相發明于其後。惟歐陽永叔、司馬君實獨不肯信,而廖氏偁至詆為怪妄之尤甚者。宋季有俞氏琰,據書顧命,以河圖與天球同為玉石之類,舉衆說而一空之,是皆不惑于哤言者矣。

宋濓曰:八卦、洪範見之于經,其旨甚明。若以今之圖書為河、洛之所出,則數千載之間,孰傳而孰受之,至宋陳圖南而後大顯耶?其不然也,昭昭矣。

歸有光曰:河圖、洛書,聖人則之者,此大傳之所有也。通乾流坤、天苞地苻之文,五行生成、戴九履一之數,非大傳之所有也。以彼之名合此之迹,以此之迹符彼之名,不與大易同行,不藏于博士學宫,而千載之下,山人野士持盈尺之書,而曰古之圖、書者如是,此其付受固已沉淪詭秘,而為學者之所疑矣。

自朱子作易本義啟蒙,標舉孔說、邵圖,而學者宗之。至今每讀易至此,心竊疑焉。至于河圖配卦,拆一補艮,拆二補兌,拆三補震,拆四補巽,尤不協于自然之數。歷攷諸家易解,獨取漢之劉氏、宋之歐陽氏以八卦為河圖一言,即其義思之,而乃悟有象之謂圖,有辭之為書。象不外于奇耦,是圖即伏羲所畫之八卦、六十四卦也。其謂河出圖者,羲都于陳,河乃陳之域也。大傳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又曰:繫辭焉以盡其言。是書即文王所繋六十四卦之辭,周公所繫三百八十四爻之辭也。其謂洛出書者,周興于雍,洛乃雍之浸也。【周禮:雍州,其浸渭、洛。關中記:洛水一名漆沮。禹貢漆沮既從,又曰東過漆沮是也】。

馬衍曰:所謂圖者,易之圖也,爻畫奇耦之象也,包犧氏作也。所謂書者,易之書也,繫象之辭也,文王、周公作也。羲皇出于河,周家宅于洛,故曰河出圖、洛出書也。圖、書未作,聖人則神物效變化、象吉凶而作圖、書。圖、書既作,則則圖、書也。

按:此論先得我心,從來言河圖、洛書者,無此精確,可以懸日月而不刋矣。顧命:河圖在東序,與大訓在西序相配。大訓為文、武之謨訓,則河圖疑即文、周繫辭之羲圖也。世守寶書,等于重器,故各陳之。論語曰:河不出圖。盖夫子欲興易道于天下,而世莫宗。予因慨然寄思于羲、文之時,與鳳鳥不至同嘆,乃傷耉德之不降,文明之不章也。禮運言:山出器車,河出馬圖。二者對舉,自當别有所指,或亦出于漢儒之傅會,未可知耳。夫龍馬之象,本于乾坤;龜甲之文,原于卜兆。創其說者,或寓言以取義;而守其說者,遂穿鑿以背經,是足慨矣。至于洪範九疇,不過如臯陶謨九德、中庸九經之類,其曰天錫,猶之天叙、天秩云爾,安所取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五居中之象。廖氏偁亦言:洪範九疇,聖人之法,非有龜書出洛之事也。諒哉!

按:程子謂:隂陽闔闢便是易,作易者,自天地幽明,至于昆仲草木,無不合。又謂:觀兔可以作卦。其易傳固不及河圖、洛書也。朱子用河圖、洛書矣,然謂聖人作易之初,仰觀俯察,見得盈天地之間,無非一隂一陽之理,有是理則有是象,有是象則其數便自在這裏,非徒河圖、洛書為然,是亦未嘗專泥其說也。歸震川謂:宋儒以自得之見,求聖人之心于千載之上,雖有成書,而多所未盡,賴後人因其端以推衍之。然則奉大傳為折衷,闢羣言所亂雜,或者亦黜八索之遺意乎?

周易圖書質疑卷十三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