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5卦-谦卦䷎地山谦卦(艮下坤上)-[宋]郑刚中撰《周易窥余•卷四》

[宋]郑刚中|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5卦-谦卦䷎地山谦卦(艮下坤上)

【周易上经】第15卦-谦卦䷎地山谦卦(艮下坤上)-(宋)鄭剛中撰《周易窺餘•卷四》

䷎【艮下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固人道所難。謙亨,君子有終則異于是。蓋謙之效不見于初,而常見于其終故也。人皆處前,我獨處後,人皆取多,我獨取少,自衆人視之,晦而未明,卑而未振,无所有也。然虧者、變者、害者、惡者无不受滿盈之罰,彼謙者方晦而光,卑而不可踰,故象于此申言其義,曰君子之終也。夫謙以九三成卦,九三本剥之上九,與六三相易而成謙,上九之陽降而居下,六三之隂升而居上,陽損其尊,隂行其志,所謂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也。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此獨為九三言也。九三雖自上而降,然衆隂宗之,勢不得越,故曰不可得而踰,此有終之效也。非特如此,德欲謙也,所以成謙者本乎順;謙以順也,所以濟順者貴乎止。兹又坤艮之餘意乎?不然,謙過而流,將至失已,非亨之道。集傳謂濟當作際,謂下交也。流謙如江河,百川赴焉者是也。

九家《易》曰: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曰謙也。謙者兑世,艮與兑合,故亨。

侯果曰:此本剥卦,乾之上九來居坤三,是天道下濟而光明也。坤之六三上升乾位,是地道卑而上行者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天下有山為遯,先儒謂山高峻逼上,宜遠也。地中有山,則卑者上行,而高峻者反居其下,乃天地鬼神盈虧自然之道。君子觀其象,故宜裒多而益寡,稱物以平施也。裒,先儒多讀作捊,取也。字書作掊。廣雅云:減也。詩原隰裒矣,舊本裒作聚也。減、聚二義,皆于易不礙。蓋減多而掊聚之用以益寡,盈虚平施之道也。君子識此,故貴富勢利皆不敢自滿,推以治人治物,其裒益平施,亦本諸此而已。集傳謂艮為手,掊也;坎為水,平施之象也。虞翻謂坎為平坎,取互體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牛順物,然无以牧之,雖穿其鼻,有所不服。上卦坤為牛,必于初六牧之者,欲使就卑下也。其在人驕傲盈侈之性,非自知所牧,雖父兄師友有不能制,況少男乎?艮于卦為下,初六又艮之下,居下之下,雖謙之又謙,亦自牧于蚤之意也。應在互坎川之象,不曰利涉大川,而曰用涉大川者,蓋卑而不抗,本非涉川之材。聖人謂執謙下人,无往不濟,用以涉川,猶吉。荀爽曰:初最下為謙,二隂承陽亦為謙,故曰謙謙。

六二,鳴謙,貞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鳴者,物不得其平,情動于中而見于音聲者也。六二之鳴,其傷于无應而有不平歟?將鳴于此以求應也。曰:无是也。二積謙履中非一日,五雖不應,无傷也。九三乃以近比應于其旁,六二念六五之不來,喜九三之應已,忽然有得于中,故不知音聲之發,故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雖然,三、二非正應而相應者,豈二為不正以求福哉?二知守正為善而已,天下未有為善而外不獲助者。集傳謂二動成兌,兌為口。

姚信曰:三體震為善鳴,二親承之,故曰鳴謙。得正處中,故貞吉。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身之服勞,无如手足,大禹之胼胝可見也。艮為手,互震為足,坎為勞卦,而震艮共之。手足服勞,君子効力,有功之象也。士之无所養者,類好矜伐,有功者為甚,然亦以此敗。何則?有功而不以分人,先已自伐,人起而與之争,必不能有終矣。惟九三有勞而謙,極剛強有為之才而能止,故萬民服。君子之謙,至于萬民服,豈不謂之有終乎?繫辭謂致恭以存其位者是也。荀爽謂體坎為勞,終下二隂,故有終吉。鼎祚易謂羣隂順陽,故萬民服。

六四,无不利,撝謙。

象曰: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撝與麾同,蓋有揮却之義。六四上奉謙德之君,于心則安。九三以陽剛服勞之功,貶損而承我,我能安乎?撝而去之者,所以推其禮而不敢受,非巽不以道而求悦于三也。大抵陽乘隂,隂承陽,理之常也。當謙之時,為順之始,其不敢受三之承者,亦遵其常理而已,故曰不違則。不曰不失,而曰不違則者,以見四非能增損,獨不戾其常而已。能如是,則俛仰柔順,上下皆利。雖然,艮為手,有撝之象。四在震而猶取于艮者,蓋撝而下却之,手當在下。陸德明曰:撝,指撝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謙當萬民服,而有不服者。五方守謙,彼敢侮者,不容无也。故謙惟六五闕之者,聖人慮其過也。雖然,人君自處以謙,則人斯樂從,其為用者必衆。不富以其鄰,蓋言以謙用衆也。利用侵伐,宜矣。艮為山,二居其中,且不來應,則恃險而不服者也。五動至三,離為戈兵。荀爽曰:鄰謂四與上也。自四以上,乘陽失實,故皆不富。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物有自得而鳴者,六二是也;有不平而鳴者,上六是也。上與三為正應,三乃止于下而不來,六雖以謙自處,要之中不平,志未得也,此其所以鳴謙歟?鳴與二同,其所以鳴與二異矣。雖然,以柔居柔,處謙之極,與為應者乃相違如是,其可以不征?然以五之尊,其所侵伐止于不服,六不得位也。愆違之罪,可以問邑國而已。邑國已之所有,如九三者是也。大抵處謙之時,終以克已自損為事,至于物有違義犯教,則不得已而征之。上六无戈兵之象,而曰利用行師者,坤為衆故也。虞翻謂應在震,故曰鳴謙。體師象,震為行,坤為邑,故利用行師征邑國。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