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占【啟蒙】-[清]胡煦撰《周易函書•约存》

胡煦| 易经注解| 2023-02-09 22:01:30| 0

(清)胡煦撰《周易函書•約存•卷七》

周易函書約存卷七,禮部侍郎胡煦撰。

原古。

變占【啟蒙】

一爻變則占本卦變爻辭,此亦有貞悔之義。如乾為本卦,得乾之垢,則初爻之變為悔,而本卦之乾為貞。得乾之同人,則二爻之變為悔,而本卦之乾亦貞也。

【煦】按:之者往也,但明之卦之說,則自然離不得本卦,何必更添貞悔,致令後學葛藤不了。

二爻變,則占本卦二變爻,以上爻為主。四變爻,則占之卦二不變爻,以下爻為主。

朱子曰:凡變,須就其變之極者,所以上爻為主。不變者,是其常,只順其先後,所以下爻為主。

【煦】按:信如此說,亦宜止占本卦之靜爻,何得有之卦為主之說耶?

又曰:不變者下,便是不變之本,故以之為主。按:此亦當以本卦為貞,所變之卦為悔,此亦謂不宜以之卦為主。

【煦】按:二爻變則占本卦二變爻,此說極是。乃於其中擇取為主之爻,此說則非。由二爻同動以至六爻同動,皆欲于其中分别貞悔,擇取一爻以為之主,周公命詞之義豈如是乎?周公既逐爻而繫之辭,又何難於同動之爻各各分繫以辭乎?既不於同動之爻各繫以辭,致令後人生出無窮疑慮,另設無窮看法,施之於占,弗能有驗,豈聖人吉凶同患之心乎?故知周公同動之辭,斷當以同動之爻合而徵之,為允當者也。

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彖辭,而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前十卦主貞,所占主本卦彖為重。後十卦主悔,所占主之卦彖為重。是其動又在本卦及之卦之全體,而三變爻與三不變爻皆不動矣。玉齋胡氏曰: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者,且如乾三爻變,自否至恒為前十卦,自益至泰為後十卦。如坤三爻變,自泰至益為前十卦,自恒至否為後十卦。

【煦】按:此朱子卦變圖中一爻變之圖也,止是一陰一陽之自為升降耳,不可以說三爻同動之卦。以此而言,前後未當。既以三爻同動者主彖而占,然則俱靜之卦又將何主乎?

若所得變爻在前十卦内,雖占兩卦彖辭,却以變卦之悔為主,是重在變卦彖辭占也。

【煦】按:天地之最靈,莫顯于卦,亦莫明于卦。既應占之卦之彖,而本卦之三變爻皆屬無用,則當揲蓍求卦之時,神明之命夫蓍也,即見之卦之靜象,豈不省事?乃顧於不用之卦,一動再動三動而不已者,何耶?或曰先儒諄諄言之,此必古有其說,而先儒傳之,安得遽非?曰明證有三,特人未之察耳。孔子未有如是之言,此一證也。周公不於同動之爻别立爻辭,則爻之動於卦中者,同動之爻應有同驗,此二證也。左氏之言占也,通之于伏,通之于互,通之于覆,從未有舍本卦之動爻置而不論者,此三證也。前曰前十卦主貞,所占主本卦彖為重,後曰變爻在前十卦内,以變卦悔為主,是自背其說也。且曰三變爻與三不變爻皆不動,然既已三爻動于卦中,而謂為不動,可乎?

總之,凡三爻變而有初爻變者,則占本彖辭。

此亦置去三變爻而不論,安有是理?前曰乾三爻變,自否至恒為前十卦,是初爻皆不變者,乃占本彖。而此曰初爻變者占本彖,非自背乎?

三爻變而初爻不變者,則占之卦彖辭。或問:二爻變則占二變爻,而必以上爻為主;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彖,而又必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所以必有主者,何也?曰:既二爻俱變,則二爻之辭不同;既二彖俱占,則二彖之占亦不同。於其不同之際,苟無以主之,則不知所决矣。

煦曰:卦有必宜審擇主爻者,彖辭中來往内外上下進退之說是也。緣來往之爻,非乾之用九,則坤之用六,與靜而為體者不同。故三男皆以一陽為主,三女皆以一陰為主,此宜分别主爻者也。是論卦體,非論占也。然皆置主爻於不論,而強以為卦變矣。至于二爻三爻,以及六爻同動之卦,凡爻不動則已,若既動于卦中,則于人事必有所驗。火珠林猶傳其術,未有舍所動之卦,所動之爻,別尋一卦一爻以為主者也。别尋卦爻為主,則所動之爻為妄動矣。豈至神至明,神明如蓍,而猶有妄動者乎?此宜合同動之辭以占,亦明甚矣。今顧舍之,直以之卦為主,豈非顛倒錯亂

黃葵峯曰:一爻變,則占本卦變。爻詞者,變者一,不變者五,變不勝常也。

合占變爻可也,單占變爻不可也,豈宜曰變不勝常?

二爻亦然。三爻變,有曰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者。蓋卦凡三爻變者,有二十卦。而三爻變之内,最先初爻即變者,有十卦,是為前十卦。其初爻不變,以後方有三爻變者,亦十卦,是為後十卦。按

朱子曰:所以到那三爻變,第三十二卦以後,占變卦彖辭,何耶?到這裏,離那本卦分數多了,到四爻、五爻則更多矣。此後十卦所以主悔也。轉而觀之,變在前十卦内,則本卦分數為多,故主貞也。若四爻、五爻變,則變卦分數愈多,故以之卦為主,而不復滯于本卦矣。

【煦】按:自否至恒,自泰至益,止可以說三隂三陽之卦,止可以言一陰一陽之升,不可以說三爻同動之卦。蓋此止有二十卦,而尚有四十四卦在其外也。若三爻同動,六十四卦皆有之,應有一千二百八十變矣。一爻動,占本卦之動爻,二爻動,占本卦所動之上爻,則是同動之下爻,已置而不論矣。自三爻同動,皆不占本卦之爻,則是周公設辭繫於本卦之下者,已有多半,絶無可用矣。且既有多爻動于卦中,而必欲擇一爻以為之主,則凡所動之爻,將悉為無用者乎?既無用矣,而猶且動焉,前知之神明固如此乎?既已不占本卦,猶有羣爻亂動于卦中,亦何為者乎?必謂凡多動之爻,但宜擇一爻以為之主,則周公所立三百八十四種爻辭,止可占得三百八十四種之事,而無窮之事皆悉無辭,不為周公闕略之書乎?禮失而求諸野,則火珠林占驗之說,蓋亦有不可重誣者存焉。如不即其有驗于人事者考之,而但執占法,任情區别,此所以多動之爻,又有全以上爻為主者也。此皆信傳而非信經者也。學者傳聖人之學,察聖人之心,但當于聖人經文中玩味,不當於先儒語句中尋求也。

四爻變,則以之卦二不變爻占,仍以下爻為主,則動又在之卦二不變爻,而四變反為靜矣。

【煦】按:此四爻要他何用?

五爻變,則以之卦不變爻占,是其動又在一不變爻,而五爻之變者皆為靜矣。

【煦】按:此五爻要他何用,而之卦與此五爻又有何干涉耶?

六爻變,則乾、坤占二用。然其實乾之用九,羣龍无首,即坤牝馬之貞之意。坤之用六,利永貞,即乾利貞之意。畢竟是之卦也。

【煦】按:謂乾坤占二用,是皆誤信左傳蔡墨乾之坤,坤之乾二語耳。是皆未明用九用六兩段非占辭也。於乾之用九而曰不用其剛,於坤之用六而亦可曰不用其柔乎?坤而不用其柔,而猶能利永貞乎?今曰利永貞即利貞之意,雖截去元亨二字,猶之可也。至以用九羣龍无首,即為牝馬之貞,何處見得即為牝馬之貞耶?學者守聖人之易,玩聖人之卦,習聖人之占,但當以經文為主。果有如是占法,孔子繫辭言變言占者詳矣,何未聞及此占法耶?故多動之爻,斷宜合多動之辭以占,不宜輕置本卦。即如卦變之說,其初止是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雖極四千九十六卦,以窮極數知來之變,太極無形,不可得而窺也。以後千變萬化,無出陰陽二者,而其間之交多交少,交上交下,不越乾坤二用,乃遂有六十四卦之繁。漢儒未解變化之妙,拘疑彖辭中往來上下之說,創為卦變以釋彖辭,相沿既久,其流益差,遂不問其中道理,與經文何補矣?夫孔子不言而漢儒言之,漢儒言之而後儒因之,顯然悖孔而絶不之顧,則亦好奇作聰明之過也。若謂繫傳所言變化,皆指卦變而言,亦愈攴離不可救藥矣。蓋變化云者,皆謂太極生兩儀之後,而千變萬化不可紀極者也。如但以筮中之變化當之,則已與周易道理隔去數層矣。蓋揲蓍之法,原係聖人倣象太極陰陽之妙,欲其與乾坤之大道無違,因用以探陰陽流轉之妙于氣機未兆之始耳。譬若人方有求於人,而事事違忤其心,欲人之我從,能乎?故聖人以蓍中之變化,委蛇曲折,仰而合之,一一與之相肖。猶人行路,委蛇曲折,求其必達於所至之地而無誤。若倒行而逆施,旁岐而錯出,未有無誤者也。誠以卦爻中原自具有此等變化,今於卦體既成後,拘為卦變,以釋經文,又謂已成卦象之乾坤,遂無能生諸卦之理,則未知乾坤二卦,止是陰陽之兩象,天下萬事萬物,無一不資陰陽以有其生,則乾坤之能生諸卦,當人人共明者也。萬物資於陰陽,而諸卦不資於乾坤,其於四聖變化之旨,豈有合哉?緣其訛誤之故,只因看乾坤二卦,為實有此等三連三斷之象,而不知三畫原只一畫,而不知全部周易皆是先天,皆是活潑潑地,實無一卦一爻可以形迹拘也。漢儒好奇,創為新說,或援某書以為之證,如洛書作範及卦變之類,皆其差訛之甚者也。他如太元洞極之類,雖於易中稍有所見,便欲自立一法,以擅作者之場,無論施之於用,必無可驗,迨於相沿既久,而聖人之真漸就冺晦,是解經而適以亡經耳。即如火珠林所傳占法,自來相傳,無有輕改其術者,以其有驗于人事故也。今觀一爻動,則占本卦之動爻,因以觀其所變,而貞悔之義,自在其中,原未嘗謂此爻之變為悔,而必向所變之爻,以求其所以為悔者也。則周公所立之辭,貞在其中,悔亦在其中矣。一爻靜則占本卦之靜爻,此皆驗諸人事,揆諸天道,一一有其不爽者也。此如陽多之卦稱女,陰多之卦稱男,皆以所少為之主耳。今曰占之卦之靜爻,不惟於所動之五爻絶無干涉,而竟與所動之卦絶無于涉矣。夫易固天人合一之大道也,夫易固至神至變至精者也。若其必占之卦之靜爻,則何不即於之卦而動此一爻,寧不省事耶?乃必於此一卦一動再動不已,且動至五爻六爻,何若是之不憚煩耶?豈至神至精至變者,而顧無此簡術耶?須知二爻以至六爻同動,皆以本卦為主,但兼動爻之辭而合斷之。今之火珠林所論生剋,莫不兼數爻以為斷,特以當用之一爻為主耳。周公不别立爻辭,便是此旨。今之學易者,以數爻之辭難於合斷,故遂欲擇一爻以為主,又欲盡棄本卦,全憑之卦。今觀左傳,且兼變爻互爻伏爻同占,而每有奇驗,是俱動之爻未嘗不可以合占也。如屯之比曰屯固比入,大有之暌曰大有去暌而復,是一爻動兼之卦斷也。貞屯悔豫皆八,是三爻動兼之卦斷也。艮之八曰艮之隨,是五爻動兼之卦斷也。未有專看之卦,獨靜之爻者也。總緣以之卦為變卦,竟謂截然變化而去,故失其占耳。不知之者往也,只是方從此處發足,不是竟到地頭之說。所以凡看動爻,皆不可離了本卦。程沙隨考古占法辨之詳矣。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