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连斗山撰《周易辨画》提纲

[清]连斗山|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清]連斗山撰《周易辨畫》提綱

周易辨畫提綱

看易當以象為主。繫辭傳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又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又曰:聖人立象以盡意。是易之有象,乃易之所以為易也。自兩漢諸儒泥于象數之學,創為五行、納甲、飛伏之法,往往至于穿鑿傅會而失其正。于是王氏弼註出,一掃而空之,至謂得象可以忘言,得意并可以忘象,又未免矯枉太甚。夫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乃立象以盡意。象苟不知,何以知言?言苟不知,何以知意?故朱子曰:看易若是靠定象去看,便滋味長;若只恁地懸空看,也没甚意思。

又曰:說易得其理,則象數在其中,固是如此。然溯流以觀,却須先見得象數的當下落,方說理不走作。不然,事無實証,則虚理易差也。此言可謂得讀易之法。

易為卜筮之書,乃聖人吉凶與民同患,欲人趨吉避凶也。其事原為日用平常之事,其理即為日用平常之理,乃百姓可以與能者。故繫辭傳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又曰:无有師保,如臨父母。雖其中大無不包,精無不入,而依象明義,總宜說得淺近。愈淺近愈見精微,方是聖人覺世牖民之意。若謂易道陰陽,說入玄遠幽深,先與聖人本意不符,安得與卦爻象義相符也?諸家說易,往往似因此反失。

彖乃統舉一卦之義。一卦之義何在?在諸爻也。故繫辭傳曰:彖者,材也。

又曰:彖者,言乎象者也。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夫所謂材者,即卦中剛柔之畫也;所謂象者,亦即卦中剛柔之畫也。因剛柔之畫而立之為象,即因剛柔之畫而繋之以辭也。所以曰: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不然,彖中之畫不清,即爻中之義不明,何以觀其彖辭則思過半?故卦辭必要先知其所指何爻,夫然後文、周之旨,分合一律。

爻乃析舉一爻之義。一爻之義何在?在貞與不貞也。故繫辭傳曰:爻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蓋天下之動不一,而動之之理,不過期人皆歸于貞。其得爻之貞者必吉,其得爻之不貞者必凶。故曰:吉凶,貞勝者也。一部周易,皆不出此一字。

初爻本一,上爻本六,其不曰一六而曰初上者,一不過數之開端,六亦非數之究竟,與一卦六爻之位无取也,故謂之曰初。則天時之履端,人事之肇基,俱于是乎在。此二爻不以一人一事言,觀繫辭傳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可知。

中四爻,乃詳論卦辭中之義,繫辭傳所謂雜物撰德,辨是與非者也。析而論之,一爻自為一義;總而言之,爻爻期于當位而已。其有當位而不云吉,不當位而反云吉者,義自具于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中,不在本爻也。至二四同功、三五同功之互義,則前人已言之。然漢亦有以四爻、五爻連互者,如《虞氏易》以豫卦初至五為比,故利建侯;三至上為師,故利行師是也。

卦變之說,自昔云然,而程子非之,朱子取之,先儒亦互有議論。竊以卦之自來,出于乾、坤,與出于否、泰,其理无二,總不外于繫辭傳變動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數語,聖人既分言于各彖、爻之中,復總括于繫辭傳之内,其教人以讀易之法,亦明且盡矣。而解者猶執本爻之辭,以為本爻解,无怪乎所解者之不可解也。漢、魏以來,如荀氏爽、虞氏翻諸家,多窺其妙,而義涉隱晦,象近穿鑿,未能一歸醇正。今雖偶用其意,而義必期傳與經協,經與卦協,使四聖人之意若合符節,乃敢以繫傳之說,一為上下,一為相易,以定一解。然其道亦無他,仍即前所云貞一而已矣。蓋卦中諸爻之所以上下无常,剛柔相易者,皆以求其貞者也。

易自上下无常、剛柔相易而外,又有錯綜與旁通之法。所謂錯者,即上下兩卦交易之謂也,如水雷屯、雷水解是也。所謂綜者,即一卦六爻顚倒之謂也,如水雷屯、山水蒙是也。所謂旁通者,即此卦通于彼卦之謂,如比與大有是也。凡易至不可上下、不可錯綜處,則其義為窮,窮則旁通焉。繫傳所云易窮則變,變則通,即旁通也。卦有主爻,有應爻,有乘承。比與爻,前人論之已悉,不敢復贅。

易經二篇,傳十篇,在古原自分編,自鄭氏玄、王氏弼以傳附經,始失其舊。但經後列傳,便于檢閲,故兹編尚仍之未改焉。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