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翼】系辞•下传(上)-[清]连斗山撰《周易辨画•卷三十六》

[清]连斗山|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周易十翼】系辞•下传(上)-[清]連斗山撰《周易辨畫•卷三十六》

周易辨畫卷三十六

潁川連斗山撰

繋辭下傳上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繋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重,直龍切】。

此又承前篇之卒章言蓍卦之象辭。變,占也。前言擬形容、象物宜謂之象,是象自文王始有也。不知伏羲始畫八卦,當其成列時,而文王之卦象已在其中矣【八卦以横圖言。成列者,成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行列也。象者,六十四卦之名象也】。前言觀會通、行典禮謂之爻,是爻自周公始備也。不知伏羲設卦觀象,因而加重時,而周公之爻義已在其中矣。前言化而裁之謂之變,是變自卜筮始見也。不知六十四卦剛柔相推内【此剛柔相推以八卦相加時言。如乾卦六爻皆剛,姤卦一隂生,則柔之推夫剛也。坤卦六爻皆柔,復卦一陽生,則剛之推夫柔也。他卦放此】。而卜筮之變己在其中矣。前言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事業即動也,是由占而出者也。不知文、周繋辭命以吉凶時,而占決之動已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趣,七樹切】。

繋辭以命,動何以在其中?蓋辭之所命者,吉凶悔吝也。占者因其所命之吉而趨之,因其所命之凶悔吝而避之,是動由吉凶悔吝之辭而生,故曰動在其中也【向謂吉凶悔吝因人之動而生,是卦在人動之後矣,與在其中亦不合】。剛柔相推,變何以在其中?蓋卦爻之變不出剛柔兩畫,是剛柔者所以立變通之本。變通者,因剛柔之不當而變之通之以趨時【時即道也乃剛柔之用,故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也。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觀,宫换切。夫,音扶。下同】。

吉凶悔吝雖有四,其實悔乃由凶而至吉,吝乃由吉而至凶,約之祇有吉凶二者。而吉凶二者,約之又不過一貞。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貞者皆吉,不貞者皆凶,是貞勝者也。唯其貞勝,故天地之道,无私覆載,其觀示于人者,祇一貞也。日月之道,无私照臨,其明燭于下者,亦一貞也【二句,乃引起下文之意,不必又生枝節】。況天下之動,其變通以趨時者,有不貞夫一乎?蓋時之所在即貞,貞之所在即時,一而已矣。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確,空各切。易,以切。隤,大回切】。

豈特動變貞夫一?彼易之為書,不外乾坤兩畫,則乾之所以為乾宜乎難,坤之所以為坤宜乎繁矣。乃觀于乾坤,至剛至健,其確然示人者易也;至柔至順,其隤然示人者簡也【確然健貌,隤然順貌,此乾坤之貞一也。彼爻在其中之爻也者,不過效此易簡而已矣;象在其中之象也者,亦不過象此易簡而已矣,豈有他哉?

爻象動乎内,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見,賢遍切】。

爻象變動,皆本于貞一。故爻象雖未動,而有貞與不貞,則動之理已具。其貞者示以吉,不貞者示以凶。爻象動乎卦畫之内,而吉凶即見乎卦畫之外也【爻象在卦畫本有,故曰在内。吉凶乃因卦畫而係,故曰在外】。有吉凶斯有趨避,有趨避斯有功業,而功業則見乎爻象之變。變也者,所以變不貞以歸于貞也。而要之皆由于聖人與民同患之情。蓋聖人之情不可見,而見之辭六十四卦,一卦有一卦之辭,三百八十四爻,一爻有一爻之辭,无非教人以貞而已。學者即貞以求之,而易之所以為易,无餘藴矣【首節由象而爻而變與動順說下來,以下則由動而變而爻與象逆申上去,此節則總結之】。

右第一章【天地之大德曰生一節,原在此章之末,但前節明係結上大德節,與此絶不相屬。先儒移作下章之首,今從之】。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禁,金鴆切】。

此又承上章象爻變動而申言之,而此一節則其總冒也。蓋下文十三卦,其為象與爻不待言。其所云前此未有而今興,及前此已有而今易之者,即變也。其所云教民以利而使民趨,示人以患而使民避者,即動也。而總不過曰理財正辭,禁民為非而已。如易結繩以書契,是正辭;重門擊柝,弦弧剡矢,是禁為非。餘十卦皆所以理財。蓋財者,乃生民之軀命,而聖人仁天下之要道也。故將言聖人仁天下之道,而先遡其原于天地之心,曰生生不已者,天地之大德也。然天地生人物,必又生一與之合德者,命之居君師之位,然後能使所生者得以各遂其生也。故位為聖人之大寶也。然有其位,非仁以為心,而位何以守?有位斯有人,非財以贍之,而人何以聚?故水火金木土穀,凡所以養民之財者,无不理也。既養之,又教之,凡所為化民之辭者,无不正;凡所為格民之非者,无不禁也。皆當然之義也。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白交切。犧,許宜切。王,于況切】。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有大寶之位者也。仰觀于天,有雷風日月之象;俯觀于地,有水火山澤之法【象以氣言,法以形言】。而并觀動物鳥獸之文【如離象雉,坎象豕之類】。植物與地之宜【如萑葦象震,果蓏象艮之類。此與字不連,上句言物之與地相宜者】。近取諸一身【如乾象首,坤象腹是也】。遠取諸萬物【如乾為金玉,坤為布釡是也】。見天地間之對待者,流行者,皆不出乎隂陽之外,于是畫一奇,又畫一偶,一奇一偶,又交互而畫成八卦,所以通達其神明之德而立體,類似其萬物之情而取象也【此即前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下十三卦皆因而重之,爻在其中也。此可見六十四卦皆犧皇所畫】。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罟音古,佃音田】。

上古之世,人物雜處,而人常為物所害。包犧氏始教人取絲麻,而結之為繩。又作結繩為網,以取禽獸,曰佃;作結繩為罟,以取魚鼈,曰漁。所以使民知鮮食之利,而并去其害也。其象蓋取諸離。離者,兩目相承,而物自麗者也【離卦二四互巽為繩,三五互兑為倒。巽亦為繩,兩繩相牽,故曰結。離卦為目,二目相連于結繩之中,故為網罟。聖人非必觀此卦而成之,而其象則適相合爾。餘放此】。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斵,陟角切。耨,奴豆切】。

上古茹毛飲血,教民火食,自包犧氏始;教民粒食,自神農氏始。神農念民食在樹藝,而樹藝在農器,于是斵木使鋭謂之耜,以為耒之首;揉木使曲謂之耒,以為耜之柄。耒以入耜,耜以起土,以此耒耨之利教天下,其象蓋取諸益。益者,兩木相合,上入而下動者也【巽、震皆木,互艮為手,下震為足,上巽為進退,互坤為土田。以手握木,以足進退于田土之上,耕之象也。故益卦初爻本此為辭】。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民生所最重者,食與貨也。故神農既教民以食,即教民以貨,于是日中為市,致其民,聚其貨,各以所有易其所无,交相換易而退,民始各得其所。其象蓋取諸噬嗑。噬嗑,食也。市井交易飲食之道,故取諸此也【離在上,日中之象。震為大塗,互艮為居,市之象。卦中三隂,民之象。坎水艮山,貨物所出,聚貨之象。四來居三,五往居上,交易而退之象。六爻皆正,各得其所之象】。

神農氏沒,黄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治直吏切】。

犧、農之時,民俗樸畧,食貨之利雖興,衣裳之制未備。衣裳之制未備,即尊卑貴賤之分未明,是亦民心欲變之機也。數聖人于是因其變而通之,使天下之心皆歡忻鼓舞,趨之而不倦。所以然者,以聖人之通變,非有以強之,唯其以不測之神,布无言之化,使民見之為當然,習之如固然,與為相宜而已。故易之所謂變者,亦非故為變也,以時窮則變,變則始通,通則始久。彼大有之五,正所謂窮變通久者,是以因變而動,得天之祐,而吉无不利也【十三卦皆有象爻變動,但象爻顯而易見,變動隱而難明,故于此節引大有之五以明之。前註大有之五,謂其義取旁通,得此可以互証。此爻謂五,諸家皆悞謂上也】。黄帝、堯、舜易卉服而為上衣下裳之制,以垂于後世,使天下皆曉然于尊卑貴賤之等,而胥歸于治,亦變通宜民之一端也。其象蓋取諸乾、坤。乾、坤者,上下有衣裳之體,闔闢有變通之義也【衣制圓象乾,裳制方象坤。又衣有六幅,象乾之六奇;裳有十二幅,象坤之六偶】。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句)。致遠以利天下。(句)。蓋取諸渙【刳,口姑切;剡,以冉切。下同】。

文治既立,川澤或阻,則聲教未廣也。乃刳木使中虚為舟,剡木使末鋭為楫。舟以載物,楫以運舟。舟楫之利,近濟渡其不通,遠可致之以利于天下。其象蓋取諸渙。渙者,巽木乘坎水,利涉大川也【中互大離象,舟巽為長木象,楫互艮為手象,刳與剡】。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舟楫雖利,陸行或阻,聲教仍未廣也。于是因牛之性順,穿其鼻以服之;因馬之性健,絡其首以乘之。使牛引其重,馬致乎遠,以利益天下,其象蓋取諸隨。隨者,下震為行,互艮為止,上兌為悦,行止隨人而喜悦也【震自坤變坤為牛,互巽為繩,互艮為鼻,以繩入鼻,服之象也。兌自乾變乾為馬,互艮為背,互巽為股,股在背上,乘之象也。坤後一奇,象牛之引重;兑前兩間,象馬之致遠】。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重,直龍切。柝,天作切】。

川途既通,暴客或至,不可不備也。于是設重門以防其外,又擊柝以警其内。防閑既密,縱有暴客,有以待之矣。其象蓋取諸豫。豫者,怠也,又備也。恐人之怠而早為之備也【震倒艮為門,下互艮又為門,重門之象。震為木,為聲。艮為手,手持有聲之木,擊柝之象。互坎為盜,暴客之象】。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斷,丁緩切。杵,昌呂切。掘,其月切。臼,求酉切】。

既有耒耜以開粒食,使食之不精,所以利民者猶未至也。于是又斷木為杵使之舂,掘地為臼使之容,杵臼興而粒食皆為精食,萬民以濟矣。其象蓋取諸小過,小過上動而下止,與杵臼无異也【上震為木,互兌為金,斷木為杵之象。坤為地,艮為手,掘地為臼之象】。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重門雖設,僅能自守,使无以制人,何以威天下而使之畏?于是弦木使曲以為弧,剡木使直以為矢,弧矢之利,可以威天下之不軌,其象蓋取諸睽。睽者,火澤乖異,弧矢所以服之也【坎為弧,坎中剛而兩端柔故也。離為矢,離中虚而前後實故也。此與重門擊柝,皆禁民為非之義】。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衣食既足,宫室未興,風雨之患猶未免也。蓋上古之民,冬无以居,穴土以為居;夏无以處,曠野以為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周垣之宫、戶牖之室,上隆其棟,下垂其宇,以待風雨。其象蓋取諸大壯。大壯者,震木起于上,乾天覆其下也【震,仰象;穴,坤土象;野,倒艮象;居與處,乾圓象;宫,反艮象。室、棟、屋檁,震木在上之象;宇、屋簷,乾覆在下之象。兌為澤,倒巽為風,俱在天上待之之象】。: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衣,于既切。數,色具切】。

生既安其居,而死弗厚其葬,无以教民孝也。古之葬者,人死則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之地,不封土以為墳,不樹木以為識。且居喪之期,无卒哭、祔、練、祥、禫之日數,後世聖人易之以内棺外椁,不使土親其膚,其象蓋取諸大過。大過者,中四皆人,上下皆土,人入土中,大事已過也【乾為衣,巽為薪,上下坤上為野,人在其中,為葬之中野。无艮山,故不封;无震木,故不樹;无坎月離日,故喪期无數。上兌為口,下巽為木,互乾為父,父在有口木中,故象棺椁】。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上治直吏切,下治昌時切】。

理財禁非之事已備,而辭乃治天下萬世之大者,尤不可以不正也。蓋上古民風淳樸,惟結繩以為符驗,而人心自各相信,天下即治。後世漸趨于偽,聖人于是易結繩以書契【吳氏澄曰:書以刀筆刻木簡為文字,契以木刻之畫而中分之,各執其一,合之以為信也】。百官之功罪可稽而治,萬民之情偽可覈而察,其象蓋取諸夬。夬者,以陽剛決隂柔,猶以文字去欺詐也【兑反巽為繩,乾通坤為文,書契之象也。十三卦以畫卦始,以書契終,蓋萬世文字之祖也】。

右第二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上章申言象爻變動之事,詳于象而畧于爻,詳于變而畧于動,故此章承前章之象變而申言爻動。觀章首以是故二字開端,明係從上章說來【于氏寶曰:言是故人總結上義也。吳氏澄曰:前總叙起此,以是故總結之】。上文十三卦皆制器尚象之事,然豈獨十三卦為然?是故易者,聖人立象盡意之書也,皆象也。象也者,非憑虚而无據實,以器物之形真有像乎易之體,聖人因其像而象之也。象在一卦名為彖,彖者,言其材也。器必聚其材而後器可制,卦必括其材而後卦始全也。象在一畫名為爻,爻者,言其效也。有剛柔之得位者,則效其動而示以趨;有剛柔之失位者,則效其動而示以避也。惟彖爻所係如此,是故得失之報明而吉凶生,憂虞之機辨而悔吝著也。爻與動豈出于象變之外哉?

右第三章

陽卦多隂,隂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隂卦偶。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隂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奇,紀宜切,行,下孟切】。

此與下宜合為一章,承上彖與爻而言,而此節則申言彖材之義也。乾坤二卦,其為隂陽不待言矣。震坎艮為陽卦,宜乎陽畫多于隂畫,而此三卦皆一陽二隂,隂畫反多。巽離兌為隂卦,宜乎隂畫多于陽畫,而此三卦皆一隂二陽,陽畫反多。何故?蓋陽卦皆索于乾而得陽卦,以奇為主也。隂卦皆索于坤而得隂卦,以偶為主也。其體如是,其德行何也?陽為君,隂為民,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陽卦一君而二民統一則治,君子之道也。隂卦二君而一民權分則亂,小人之道也。此就三畫卦以明一卦之材,若因而重之,則凡有一卦必有一卦之主,亦必有一卦之義,其材亦猶是也。

右第四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上章申言彖者材也之義,此章申言爻者效天下之動之義。天下之動貞夫一,故先引咸四一爻,以見天下之理本一,而人當貞之也。其下十爻,兩兩相對,皆不出此一爻之意。《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之動貞夫一。何必憧憧往來,至於思,又至于慮哉?蓋天下理本同歸也,但其事不同,而其途因之各殊耳。天下理本一致也,但其事不一,而其慮因之有百耳。夫慮百而致仍一,必其一之貞也。塗殊而歸仍同,必其同之貞也。然則吾人之感應,總貞夫一而已,何必憧憧而思而慮哉?【六十四卦皆歸既濟,故曰同歸,曰一致。一卦各為一爻,一爻各為一義,故曰殊途,曰百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信,音伸,下同】。

即以咸卦言之,下卦本離,離為日,初往居四,是日往也。上卦本坎,坎為月,四來居初,是月來也。初再推四,四再推初,依然坎上離下,而明生矣,貞矣。上卦本坎,坎居北為寒,四隂變陽,是寒往也。下卦本離,離居南為暑,初陽變隂,是寒來也。初推夫四,四推夫初,依然坎離一週,而歲成矣,貞矣。夫初之往而居四者,是隂之屈也。四之來而居初者,是陽之信也。祗此一屈一信之往來相感,而明與歲之利皆生焉。況人事之往來,而可憧憧乎?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蠖,烏郭切。蟄,直立切】。

夫日月寒暑相為對待,猶疑為二也。試以一物言之,彼在四之一隂,猶尺蠖耳【蠖名步屈,行則首尾相就】。其降于初而屈也,即所以返于四而求信也。在初之一陽,乃龍蛇也。其升于四蟄也【上為澤,龍蛇入澤下,故曰蟄】。即所以返于初而存身也。夫四下為少男,初上為少女,其中有義焉。若精研其義而入于神,則其所以為上為下者,即其所致感應之用也。至六歸于四仍為坎,九復于初仍為離,其中有用焉。若利其施用而安其身,則其所以得位而得應者,即其所以崇剛柔之德也,皆貞夫一者也。若過此貞一以往,未可以聞見知矣。由貞一而馴至于窮神,更由貞一而漸臻于知化,惟德之盛者乃可以及此,然亦不外此貞一也。憧憧何為哉?【向來謂此十一爻皆擬議以成其變化之事,錯簡于此。吳氏纂言有將十一爻移置文言傳中,蓋未知此為申言爻者效天下之動耳】。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此即困三之不貞,以見其動之宜貞也。六三以柔居剛,履非其位,上困于四之石,是非其所當困而困也。不當困而困,必至于辱其名。下據于二之蒺藜,是非其所當據而據也。不當據而據,必至于危其身。既辱且危,身尚不保,而況欲全其室家之好乎?總由于居位不貞以至此,此動之所以當貞也【象,見本爻下翼。《易》曰:君子精義,利用安身,日入乎神。小人見利,名辱身危,日迫于死】。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射,食亦切。括,舌活切。語,于具切】。

此即解三之不貞,以見上之動而能貞也。隼者,禽也,謂六三也【三居互離中為雉,故象禽】。弓矢者,射隼之具也,謂坎離也【坎為弓,離為矢】。射之者人也,謂上六也。夫上六何以射之即獲而无不利哉?蓋上六得正之君子也。當解之時,與三為正應,宜乎一往无前,惟其所解矣。以時尚未至,故寧藏其弓矢之器于身,以待二五易位而後動。是以出所藏以為用,動焉而无滯括之碍;隨所用而皆利,出焉而有應手之獲。爻之所云正,言上成其器而後動,是以一動而六三能貞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此及下節,即噬嗑初九、上九爻辭,以警人之動而不貞也。人生之動,莫要于仁義【仁義即貞也】。失其仁義,則宜加之以懲誡。蓋懲誡者,所以適于仁義之路也。彼小人不以不仁為可恥,不義為可畏,不見利于己,不知勸勉于仁義【如卦之所言凶者是也】。不見威于人,不肯懲剏于不仁不義【如卦中所言凶者是也】。惟其然,故懲其小者于前,正以誡其大者于後,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止惡于初,正小懲大誡之謂也【如爻之當貞而即貞者是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去,羌呂切。何,河可切】。

此承上節而言。苟不懲誡于其初,而小且積之而成。大如善為成名之基,不積則名不足成【如爻之當位者是也】。猶惡為滅身之原,不積則身未足以滅【如爻之不當位者是也】。乃小人以小善為无益于名而弗為,以小惡為无傷于身而弗去,故惡積至于不可掩,罪大至于不可解矣。《易》曰:何校滅耳,凶。此由小不懲而大不誡,遂至此極也【如爻之當貞而不貞者是也】。此二爻見先王之明罰法,皆所以貞人之動也【上節是戒其震足之妄行,此節是懲其坎耳之不聽】。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繋于苞桑【治俱直吏切】。

上二節言在下之小人,此二節言在上之君子。此節言人君之動不可以不貞,下節言人臣之動不可以不貞也。從古安危、存亡、治亂,總操于人主之一心。心之若危者,乃以安其位;心之若亡者,乃以保其存;心之若亂者,乃以有其治。蓋安、存、治者,貞也;危、亡、亂者,不貞也。君子有見于此,故四方无虞,可謂安矣,而不敢忘危焉;宗社鞏固,可謂存矣,而不敢忘亡焉;紀綱整肅,可謂治矣,而不敢忘亂焉。惟不忘若是,是以身安其位,而國家可保其存與治也。易之否五曰:其亡其亡,繋于苞桑。蓋言人君之心雖貞,而猶恐其不貞也【象見本爻下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知音智,勝音升】。

人臣稱位以德,謀事以知,任事以力。德不稱位,知不逮謀,力不副任【此不貞也】。則位必傾,謀必敗,任必仆,鮮不及于禍矣。易之鼎四曰折足覆餗而形渥者,言其以剛居柔,不勝大臣之任也。觀此,則人臣之動,何可以不貞哉!【象見本爻下】。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先見之見,音現。斷,丁亂切】。咸四一爻為下十爻之綱,祇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二語足以該之。以上所引,或相反,或相類,其用之利不利與身之安不安,而義之精與不精自見。此爻與下爻又相類,一從精義說至安身,一從身安溯及義精,皆所以示動者以貞一之則也。此言凡人之動莫先于能知,而知之最要尤在于知幾,故知幾即不測之神也。蓋君子之動不出乎上下之交,上交易謟而能不謟,下交易瀆而能不瀆,非知幾其孰能之?【九四、初六皆不正,初交于四為謟,四交于初為瀆,六二以中正自守,故不謟不瀆】。夫幾非他,即四之震動而未形,其兆甚微,而順動之吉,見于未動之先者也。君子于此時,已早見其兆,作而趨之,有不俟終日之久焉。易之豫二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夫人于理欲之介,能見之堅確,如石之不可轉,則其不俟終日而作,斷然可識矣。所以然者,君子自精義入神,已无所不知,其知微之為微,而即知微之為彰也,其知柔之為柔,即知柔之為剛也。知幾如此,所由利用安身,德極其崇,而為萬夫之望也【象見本爻下】。

子曰:顔氐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復行,扶人切】。

于微而即知彰,于柔而即知剛,則知幾者難矣。能近于幾者,其唯顔子乎?【殆,將也。庶,近也。幾即動之微,吉之先見也】。顔子克復功深,少有幾微之不善,未嘗不豫先而知之。既已知之,未有不勇決而去之。此怒之所以不遷,過之所以不貳也。易復之初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正顔子之謂也。人之動而欲貞夫一者,可不以是為法乎?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搆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此與下節又即損之六三與益之上九,一正一反,示人以貞一也。上二節言知幾為萬夫之望,而舉顔子以証之,則其德為己崇矣。而究之德之所以崇,非有多也,一而已耳。如天位于上,地位于下,似判然為二也。然天道下濟,地道上行,其氣絪緼而凝結【損卦自泰而來,乾三交于坤上,坤上交于乾三,此天地絪緼之象而萬物皆化而醇厚矣。男位于外,女位于内,似劃然為二也。然男交于女,女交于男,其體搆精而融會【乾坤為男女,上三相易為搆精而萬物皆化而形生矣。何也?兩而化,惟其一而神也。易之損三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兩相與則專,三則雜而亂,欲其致于一也。夫天地男女皆在于一,人之動可以有二乎?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易以䜴切】。

損之三所以欲致其一者,以一乃人之恒心也。故君子身欲有所動而不遽動也,必使此身順理而安,然後動焉。心欲有所語而不遽語也,必使此心和平而易,然後語焉。于民有所求而不遽求也,必使己與民上下交孚而定,然後求焉【象見本爻下】。:君子修此三者,而立心恒矣。故動焉而民悦,語焉而民應,求焉而民輸【二與字,上是許與,下是取與】。:故上下如一而全也【爻辭言偏,此處言全,意正相對】。:若事不順理而危以動令,非和協而懼以語情,非素孚而无交以求民,誰與之?民既不與,則上必怒,而傷之者至矣【向謂民之傷上,辨已見前】。:易之恒上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正此上下違心不一之謂也。觀損之致一,與益之不一,天下之動可知矣。憧憧往來,何為焉?右第五章。

周易辨畫卷三十六

×关闭
微信二维码